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四大古都)
北京:崇祯帝自缢之处,一街之隔,“让我们荡起双桨” | 那么多高学历和老外都来看,北京798 究竟有些啥东西?
南京:52座博物馆,200多座特色展馆,都无法尽括这座城市的气象万千 | 被美媒评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夜泊秦淮,日游钟山 | 除了中山陵和明孝陵,南京还有这么多名胜
洛阳: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有多古老? | “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有多美?
西安:曾经的大唐帝都长安,有多繁华?
之前的文章带大家逛过了北京的北海公园、景山公园、陶然亭公园和798艺术区,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进入首都,领略千年古都那些为世人所称道的名胜古迹,你将看到:
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
充满故事的皇家园林:
美轮美奂的现代建筑:
以及闲适安然的酒巷胡同:
话不多说,这就上路!
长城如果让老外说几个关于中国印象的关键词,“长城”一定榜上有名。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列国争霸,各建长城以互相防守。秦统一天下后,将各段长城连成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裕关,长约6700公里,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磅礴,布局之巧妙,世所罕见,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秦以后,历朝历代均对长城进行修缮,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史上最后一个对长城进行大修的朝代是明朝,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长城,其中名气最大的一段,要属北京的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也是“天下九塞”之居庸关的前哨,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以险著称,而八达岭则是险中之险,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因而其被称为“玉关天堑”。
据史料记载,战国和北魏时均在八达岭一带有长城修筑,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开始,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后来抗倭名将戚继光被调到此处指挥长城防务,在这里多次退敌。
关于长城的名言中最为人所知的要属“不到长城非好汉”了,这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所写的《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毛泽东在长征中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经过了宁夏西吉县境内的一段长城,触景生情,抒发了“缚住苍龙”的壮志豪情。从此这句豪言壮语便流传开来,成为了国人一定要登一登长城的理由。
虽然毛泽东是在六盘山写的这首词,但不论你登上万里长城中的哪一段,望着绵延不绝的巨龙卧于崇山峻岭,都不难生出“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的豪情。
在八达岭长城入口处、城墙侧,一路上能看到不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
在八达岭北段还有一块好汉石矗立在山巅,站在石上,背倚长城,面向群山,负手而立,风舞长袖,望江山如此多娇,俱怀逸兴壮思飞......也许游客少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体验,大部分时候,在这里取景拍照的人络绎不绝,能趁机拍一张没人的照片已属侥幸,站在这里赏景是绝对做不到的。
北京的长城除了八达岭,慕田峪长城也是著名的景点。就景色来说,慕田峪植被丰富,坡度平缓,比八达岭更加秀美,而且游人相对较少,但其实八达岭的景色也不遑多让(疫情期间人也不多)。
远处山脉青黛连绵,近处植被翠绿层叠,长城如玉带镶嵌在葱茏山岭间,起伏伸展,隐没在山水画般的远方。
八达岭之险让这段长城更加雄壮,有的地方陡峭的城墙让人心惊胆战,裸露的岩石彰显的天堑的威严,让人不禁想到:在没有起重机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把一块块巨石运上山头的?
“万里长城永不倒”,在长达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长城大多数时候都防住了侵略者的铁骑,然而到了近代,当敌人武装了飞机坦克、坚船利炮,再高的长城也守不住落后的中国,于是,英国人、法国人、八国联军.....都攻了进来,烧杀抢掠,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付之一炬。
圆明园、颐和园就是那场悲惨剧的受害者。
这一部分将带大家转转圆明园和颐和园。
圆明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曾被称为“园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然而这座园中之园在我们的印象里却是下面一幅颓圮破败的景象,如果你对圆明园没有印象,去网上搜索信息,出现最多的也是下面这幅颓圮破败的景象。
大家都知道,这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带来的恶果。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和颐和园,抢掠文物,焚烧建筑,大量珍贵文物和建筑毁于火海。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在北京展开了数日的烧杀抢夺,颐和园和圆明园再遭破坏,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八国联军之后,又有盗匪在园中肆意横行,昔日的雕梁画栋终成破壁残垣。
如今的圆明园几乎可以称为一处遗迹,除了零星几处后来修建的亭桥,园中唯一值得一看的就是那些倒塌的石块——西洋楼遗址。
西洋楼遗址位于圆明园的东北角,是中国第一次仿建的欧式园林,包括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大水法等景观,其独特的残缺美成为了圆明园的标志。
谐奇趣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谐奇趣楼、喷泉群和供水楼组成。主楼呈半圆弧形,户型平台的尽端有演奏音乐的八角楼厅,这是圆明园内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大殿。
养雀笼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是通向东部花园的一座西洋门,用于笼养展陈孔雀等鸟类。东面为半环形带西洋牌坊,雕刻有精致的黄铜花门,岩雀笼饰有五色琉璃构件,与石质建筑相映成辉。
黄花阵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四面设门,阵中心是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圆地方”。据记载,每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都会在此举行灯火晚会。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87年和1989年在原址修复的全部阵墙和欧式园亭。
(黄花阵中心的园亭)
外方观位于养雀笼东侧,是两层三间西式楼,据记载,外方观当时被乾隆改成了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观内安放有两块伊斯兰教石碑。
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座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中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自轮流从口中喷水一个时辰,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
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在帝国主义入侵时被抢掠,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观水法位于大水法对面,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宝座,后面是五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有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围屏东西侧各列汉白玉方塔一座,再向外侧各有一座巴洛克式西洋门。观水法的宝座被特意设计成坐南朝北的方向,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特殊的皇帝宝座。
远瀛观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位于大水法北面的高台上,主体为西洋钟楼式大殿,整体建筑全部采用优质汉白玉,石柱上的花纹雕刻精致,活泼如生,容妃曾在此园居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英王乔治三世给皇帝的寿礼——天体运行仪曾在此陈列。
最后介绍一下圆明园标志性的大水法:大水法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林景观,由左右弧形石阶环抱,主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前边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七级水帘,层层喷水,岸上与池中分别置有翻尾石鱼,岸上的水由“上鱼”口中流出,进入“下鱼”之口,如此循环,让人称妙。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出水柱八道,两侧散布十只铜狗,从口中喷水直射鹿身,俗称“猎狗逐鹿”喷泉,西洋人称为“兽战”。大水法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西式方形喷水塔,共十三级,从塔顶喷出水瀑,塔四周还有44根大小铜管一齐喷水,蔚为壮观。
看过了以上的介绍,相信激起了大家对西洋楼原景的向往,那些精巧的喷泉和优雅的建筑,放在今天都会让人啧啧称奇,即使从残留的断壁颓垣中,也能窥探曾经的风采。
然而,这一点风采在当年偌大的圆明园中,其实并不起眼。
西洋楼所占的面积,不过圆明园总面积的1.5%,而且位于偏远的东北角,实在算是圆明园的“郊区”了,“郊区”的建筑都这么精美,那“中心”有多漂亮就可想而知了。
而如今,西洋楼的遗迹成了圆明园的标志,园中更多更美的建筑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再也无法被复原。漫步圆明园,只能看到一片片空旷的草地和河流,几乎每一处空地有辉煌的历史,导游指着空气说:这里曾是皇室拜佛的地方,这里曾是皇子读书的地方,这里曾是贵族赏荷的地方......
圆明园分为长春园、绮春园和圆明园三大区域,除了小小的西洋楼,绝大部分园林景观都是亭台楼阁,园中有前湖、后湖、福海等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各种斋、馆、屋、堂等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只是存在于地图上的名字。石制的西洋楼顶多坍塌,木质的亭楼却在火海中化为灰烬。
(位于长春园的含经堂曾是乾隆归政后的修养之处)
如今的圆明园中最有生机的,是湖中的野鸭、红鱼和黑天鹅......
圆明园西侧不远处是颐和园。
与圆明园相比,颐和园就幸运多了,在遭遇英法联军的摧毁后,清政府将受火灾毁坏较轻的颐和园进行了重修,这才使得大部分建筑保留了下来。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是我国古代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以珍贵的文物藏品和各式宫殿闻名于世。
比如:
从仁寿门进入后看到的这块寿星石,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内)移来,色青而润,造型奇特,状如寿星。
寿星石后是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宜芸馆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绪重建后成为皇后叶赫那拉氏在园中的住所。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居园时的寝宫,也是他当年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地方。1898年9月16日,光绪曾在此召见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希望袁赞助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曾被幽禁于此。
颐和园内有六座城关建筑,其中最大是下图所示的文昌阁,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文昌阁和万寿山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颐和园中还有一座园中之园——谐趣园,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园中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引人入胜。
万寿山上的景福阁是慈禧太后赏月、观雨的地方,也在此接待外国使节。1942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在此进行。
万寿山上还有一座颇具诗意的小厅,名叫“意迟云在”,名称来源于杜甫《江亭》中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颐和园中最引人瞩目的建筑,是万寿山上高耸的佛香阁,它耸立在20米高的石造基台上,气势雄伟,是全园的构图中心。
阁内供奉着明万历年间所造的铜铸千手观音,美妙庄严,熠熠生辉。
登上佛香阁,可以俯瞰昆明湖全景。
佛香阁下,从山脚到山顶,有“云辉玉宇”牌楼、排云殿、德辉殿、智慧海等建筑,一起组成了万寿山的主体建筑。
排云殿是光绪为慈禧祝寿的场所,殿内陈列着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位于山顶的智慧海)
从万寿山下来,沿着昆明湖漫步,湖中景色十分秀美,岸边的建筑依然美轮美奂。
湖边的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动听的音乐,故名“听鹂馆”。后慈禧也常在这里看戏。如今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是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昆明湖中另一处名景观是清晏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
包罗万象的颐和园中还有一条苏州街,位于后湖中心,商街建于水流两侧,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繁华。
昆明湖畔最显眼的建筑是廊如亭,面积达到130多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建筑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亭内悬挂的匾上有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摘抄。
廊如亭一侧是十七孔桥,连接了东堤和湖中小岛——南湖岛,它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桥栏望柱上雕刻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是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越过十七孔桥来到了南湖岛,这是昆明湖前湖中的湖心岛,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
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场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练,慈禧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操演。
逛完颐和园已是傍晚时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两只黑天鹅在闲游,画面温馨又浪漫。
如果是第一次来北京,而且时间有限,只能去玩一个景点,那我想绝多数人会选择故宫。
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皇家宫殿,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俄国的克里姆林宫、法国的凡尔赛宫等宫殿一样,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粹。
故宫还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馆藏珍贵文物一百多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明清时代中国文物无价的历史见证。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故宫非常大,大大小小的宫殿加起来有七十多座,房屋有九千余间,所以这一部分,我将拣重要的建筑介绍给大家。
疫情期间,需要从东华门进入故宫。东华门是故宫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靠近太子宫,以前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一般宫门上有九排门钉,东华门上只有八排。
进入故宫来到中轴线,南侧就是午门。
午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故宫的正门,呈“凹”字形,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气势威严,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雄伟壮观,俗称“五凤楼”。
中轴线北侧可以看到白色的石桥和黄色的宫殿。
石桥叫“内金水桥”,共有五座,建于明初,内金水河流过此处。中间的一座是御路桥,专供皇帝通行,桥两侧是汉白玉栏杆,望柱头雕云龙纹饰,为五桥之首。两侧的桥长、宽依次递减,望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等通行之桥。
通过内金水桥之后,就来到了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
太和殿又被称为“金銮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有很多人认为太和殿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然,太和殿一般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乾清宫和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过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太和殿匾额是“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遗失)。
太和殿前有石质的日晷和嘉量,表示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和度量衡定、天下一统。
(嘉量:古代标准量器)
(日晷:古代计时器)
太和殿后是中和殿和保和殿。
中和殿是黄帝参加盛大典礼前,接受司礼官员朝贺的场所。“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内宝座上悬挂乾隆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保和殿在明朝时称为“建极殿”,是明朝皇帝大典前更衣的地方。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名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为保持万物和谐。每年除夕,清朝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以上是故宫的三大殿,保和殿后穿过乾清门,来到了故宫的后三宫,为首的是乾清宫。
(乾清门)
乾清宫从明永乐年间到清康熙年间,一直是黄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寝宫。后来雍正黄帝将寝宫由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后殿,处理政务也随之移至养心殿,但乾隆时仍在乾清宫处理政务。乾清宫也是明清两代黄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
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存放储匣的地方,匣内藏着黄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黄帝死后,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乾清宫之后是后三宫之交泰殿。
“交泰”出自《周易》,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所以交泰殿处于乾清宫(天)和坤宁宫(地)之间。
交泰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临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清代皇帝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日再次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存放于此。
交泰殿之后是坤宁宫。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寝宫,坤宁宫与乾清宫分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如今的坤宁宫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的,门不居中而偏东,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式房。康熙、同治、光绪以及溥仪均曾在此大婚。
除了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宫,左右两侧还有后妃和皇子等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御花园等建筑,在东西六宫间穿梭的时候才感受到故宫之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样的红墙黄瓦,大同小异的房间,很容易迷路,常常怀疑:这个院子刚才是不是进过了?
在这数不清的院落中,也有地位高低之分,比如慈宁宫就更加大气,明朝时为皇贵妃的住所,清顺治年间,孝庄文皇后在此居住,此后慈宁宫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
离慈宁宫不远的寿康宫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的。重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将特制的金发塔供奉于此。
位于故宫北侧的御花园在精美中还透着大气,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亭台楼阁铺展在成荫绿木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于故宫的历史和文化真是太丰富了,这里只介绍了几处主要的建筑,其他建筑没有涉及,所藏的珍贵文物也没有提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前去一游,下面我们去逛逛天坛。
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王朝等级最高、最完整的坛庙建筑群之一。
中国人祭天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帝尧时期,《史记》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祭祀遗址有三十多处。西周时,郊祀天地成为国家重要祀典载入《周礼》,此后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严格的祭天礼仪,皆源于《周礼》。
明清时祭天礼仪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永乐十八年永乐皇帝第一次在天坛举行天地合祀大典到清光绪十三年最后一次在天坛举行祭天典礼,共有二十二为皇帝在天坛举行过隆重的祭天典礼。除了祭祀天地,遇到自然灾害、平定叛乱等国家大事,皇帝还要亲至祭祀或遣官代祭。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两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内主要有圜丘坛、皇穹宇等建筑,祈谷坛内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建筑。
从北门进入后,首先来到的是祈年殿。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大祀殿”,用于合祀天地。清嘉靖二十四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从祈年殿穿过一座琉璃们可到达。皇乾殿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板的殿宇。
祈年殿向南来到了回音壁,这是一圈圆形的围墙,墙体坚硬光滑,可以很好地反射声波,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以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如果两个人分立于东西配殿后的回音壁下,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地听到对方声音,非常有趣。
回音壁中心的建筑是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供奉祀天大典的神板。皇穹宇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是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为古代建筑杰作。
回音壁再往南是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因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又称为“祭天台”。圜丘的登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圜丘上层台面中心的石板称为“天心石”,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砌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时,声音非常浑厚、洪亮。
天坛公园中还有一组七星石,这是明嘉靖年间,在大享殿东南放置的七块巨型镇石,刻有山形纹,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也是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
在天坛不仅可了解古代祭天的仪式,欣赏威严的皇家祭祀建筑,园中绿草如茵,松柏如盖,红墙绿瓦,景色也十分秀美,清早和傍晚,祈谷坛和圜丘坛未开或已关,公园中也有游人散步、赏景。
故宫和天坛是北京作为皇城的显赫代表,而胡同则是北京作为老城的市井标志。要说北京最有名的胡同,当属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最初,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朝时,根据乾隆十五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沿着主街能遇上不少有特色的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连名字都有浓浓的京味儿。
(帽儿胡同)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中心,明清时期则是达官显贵的聚集地,王府豪庭数不胜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但胡同里依然保留有各种各样的府邸和多姿多彩的宅院,厚重深邃。
除了老北京的味道,这里还密布着不少趣味盎然的时尚小店,“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听店名就让人无限憧憬,传统和时尚在这里激情碰撞,产生了令人神往的浪漫和悠然。
离着南锣鼓巷不远是后海,步行可达,中途还经过了北京另一条有名的胡同——烟袋斜街,这里充满了经营烟具、古玩、书画、文具和风味小吃的店铺,是商业气息和文化韵味的结合体。
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湖周边是各色酒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湖边小道热闹了起来,绿荫下有散步纳凉的行人,酒吧中是灯红酒绿的音调,这里没有三里屯那么喧嚷,却多了一份宁谧和文艺。
冯唐在《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中提到“后海有树的院子”,可是,后海的树这么多,周围的四合院这么多,为什么可遇不可求呢......
08年奥运会之后,鸟巢和水立方成为了北京新的地标。在鸟巢和水立方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还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和雕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鸟巢”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并将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的场馆,是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鸟巢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设计,这样一个孕育与呵护生命的“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夜色下的鸟巢)
水立方即是国家游泳中心,位于鸟巢对面,是北京奥运会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2022年冬奥会,水立方将被改造成“冰立方”,作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水立方与鸟巢一方一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
奥林匹克公园中有一座下沉花园,其中有购物中心和一些仿古的宅院建筑,充满了中国元素,展示了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传承。
(打马球的唐人)
(奇特的现代雕塑)
公园内还有两座高耸的建筑非常吸睛,一座是玲珑塔(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另一座是观光塔。
玲珑塔高132米,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部,设计轻盈、玲珑、剔透,建成时的主要功能为电视转播,如今显示冬奥会开幕倒计时。
观光塔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南门外,高246.8米,因造型细长被网友称为”大钉子”。观光塔共由5座高度不等、错落有致的独立塔组成,以从低到高的五环图案作为塔的基本造型。游客乘电梯可直达塔顶,一览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的全部景观。
从上一篇文章的公园和798,到今天的长城、故宫、天坛、鸟巢,帝都北京最为人所知的名胜古迹就都分享给了大家。下一篇,我们将逛逛魔都上海,同样是超大城市,上海又有怎样不同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