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有余了,该忘的早已经忘了,留下的都是那些值得细细道来的心动。本来写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游记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次北京之行尤为难。
我不知道如何下笔才能将紫禁城所承载、经历的历史之重与人世的喜悲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过轻则失庄严,过重又使人心头沉重。
虽说2月3月有论文也要上班,但中途并非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但总是写了删删了写。
但最后,竟是连一段像样的话都删得一字不剩。既然如此,想到什么便写什么吧。
北京城的夜晚总是令人着迷。
01.
比起故宫,我更喜欢用紫禁城去称呼这座见证中华历史将近600年的宫殿,尽管这与中华5000年的漫长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但除却如其他的600年一样拥有往复跌宕的历史外,它还与我们的现在相连接。
大概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们回来之后的第二天北京便下了一场漫天大雪,整座紫禁城都被一场银白覆盖,美是美极了的,但没有亲眼见到也不遗憾。
想再去北京的愿望起自前年,不远千里只为看那紫禁城一眼,别的都不重要了。
每当读到与之有关的片言只语,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就会浮现一场关于它的画面:
或是太阳照进层层宫墙,留下点点没有被遮挡的光映在青石板上,明明阳光普照,却感受不到一丝温度;
或是日落的余晖倾尽全力,在这片楼台阁宇留下痕迹,却还只是令人感觉到日暮的苍凉与清寒。
02.
在这日复一日的朝起与暮落之中,这座宫殿恍如一位世外高人,冷眼旁观着一代代帝王令人唏嘘的故事,旁观着朝代的兴盛衰落。与造就盛世的众位帝王相比,它才是笑到最后的。
南朝四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什么让朱棣舍弃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古都南京,而选择北上,将都城迁至北平。
善始未必善终,分合乃天下常态。永乐四年决定肇建的宫殿在建成时有多辉煌宏伟,在中国帝王的剧场的落幕之际,终究还是逃不过一段长长的岑寂。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中央集权空前集中。这时候朱棣要建成的宫殿定是一座举世无双宫苑,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王既有所命,民惜何所死”,从此千千万的臣民,为建造这座宫苑,鞠躬尽瘁,洒下血泪。一声令下倾尽举国之力亦在所不惜,这就是皇权。
03.
明实亡于万历。明代的痕迹在如今我们能看到的紫禁城里,已经不多了。实际上,在清朝时期,象征明代的痕迹就被掌权者抹去不少。
它象征的东西太重,规制也太多,古往今来太多的人稍不留心就将性命交付与它。
清朝的兴盛与衰落在这次都一一见识了。在天津的时候机缘巧合去了静园。
静园,是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的居所。同样是少年天子,但溥仪的遭遇与他祖宗却截然不同。
康熙英勇善战,是康乾盛世的开辟者。立国之初,属于关外的骁勇果敢还未丢失。
但一个皇朝的从开始到江河日下之境,终究逃不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盛极必衰是历史上亘古不变的道理。
溥仪在懵懂不知的年纪,被人推上了帝位。不管是慈禧派借此令清王朝苟延残喘也好,是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也罢。
他的一生别无选择,也无奈的很。或许有机会,他宁愿不生在那滔天富贵的家族。
静园中有大量溥仪为帝后的照片,他一边组织大臣暗谋复辟,一边应付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列强。他或许想过放弃的,大清江河日下、名存实亡,再留个徒有外表的名分不过如鸡肋一般。
但同时他又被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使命感重重地压着,被忠于封建皇权的文人压着,生不由己又无可奈何。尽管溥仪的帝皇生涯短暂但他也算是经历了一个帝皇应该经历的。
去故宫那天很冷,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冷的天里坚持到最后,看到了念想之中常常出现的那幕:日落的余晖倾尽全力,在这片楼台阁宇留下痕迹,却还只是令人感觉到日暮的苍凉与清寒。
05.
我没有打算将那天的经历在这里一点一滴细致的写下来,那需要太多的时间,且那是现在的我等闲做不到的事情。
我自知浅薄的见识和笔触始终无法触及紫禁城那深厚的底蕴,所以故宫也还会再去的,或许在踏入那里的下次或者下下次。我能记下来的会更多。
我想尽量将每一次旅行都变得有意义,所以这次去北京只看了故宫。或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幸好有大黄鸽和老猪的纵容。
突然想起那年和钟文意去松赞林寺的时候,解说员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看了什么,而在于内心的感悟。
关于紫禁城,突然想起一首词: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大概是多数离它远去的君王心里的想法吧。
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