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县是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方水土。那里有著名的清西陵、抗日战争时期因阻击日寇而英勇跳崖的八路军五壮士的狼牙山、荆轲塔、紫荆关长城遗址以及因拍摄电影《赤壁》所声名远播的易水湖。
易水湖风光(摄影:冯赣勇)
记者曾经于2007年3月29日与同年5月6日,与北京爱车阳光总裁曹群等一行,为考察自驾车线路,两次前往易县堪线采风,并且先后两次都前往了波光涟漪,十分秀美的易水湖,故此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易水湖畔码头(摄影:冯赣勇)
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距北京150公里,距雄安新区80公里,上连“拒马奔涛”,下启“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竞秀”,北界“云蒙叠翠”。
乘快艇游湖(摄影:冯赣勇)
易水湖的水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容量为3.9亿立方米,最深处达48.5米,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易水湖,山势雄奇险峻,空气洁净无尘,林木繁盛茂密。
湖光山色(摄影:冯赣勇)
易水湖的名字听起来给人以沧桑悲壮的感觉。公元前277年,六国纷乱,生灵涂炭。荆轲在易水旁辞别燕太子,只身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时发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这其中提到的“易水”就是今天保定易县的“易水湖”。
远眺赤壁外景地(摄影:冯赣勇)
正是易水湖的好山好水吸引了众多导演的青睐。特别是因吴宇森2007年在此拍摄的《赤壁》而出名,此外《西游记》《墨攻》《楚汉传奇》等影视作品都曾在这灵山秀水中取景,从高空俯瞰易水湖,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空的颜色,仿佛来到了千岛湖一般。
湖中悬崖峭壁(摄影:冯赣勇)
值得一提的是易水湖有个坐落在易水湖湖畔的“小桂林”,这里藤萝倒挂的悬崖峭壁,勾划出南国风光的桂林山水画,山上有仙人洞、仙人桥、仙人渠、王子帽等景点,留下了七仙度国舅的美丽传说。
波光粼影的湖面(摄影:冯赣勇)
到此的游客曾留下佳句称:七仙到此度国舅,易水湖山水小桂林,欲知此处风景美,何必千里下江南。
赤壁外景地一角(摄影:冯赣勇)
人们在此畅游,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易水湖不一样的美。俯瞰,连绵的群山和缥缈的雾霭给人身在仙境的错觉。置身船上,湖光山色映入眼帘,勾画出秀丽的南国风光桂林山水画。
登岸抵达外景地(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两次去易水湖都是到湖畔乘快艇游湖,尽享了易水湖的湖光山色美景。特别是当时电影《赤壁》正处在筹备准备阶段,我们乘快艇来到湖畔的外景地,看到这里正在大兴土木地赶制战船。
近观战船(摄影:冯赣勇)
只见,一艘艘已经制成的古战船,及一排排的帐篷就位于湖畔。近前看到还都是真材实料制成的战船既显得古香古色,又显得十分庄重气派。
外景地留影(摄影:王珏)
易水湖中有一座山因其外形酷似凤凰,故得其名凤凰山。记者一行乘快艇来到湖畔后上岸顺山道拾级而上。只见山上松柏葱葱,藤萝密布,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大约十几分钟记者一行到达了山顶。从山上俯瞰易水湖风光美景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前往凤凰山顶(摄影:冯赣勇)
凤凰山上建有一座观音庙,为刘秀所建。传说王莽赶刘秀,刘秀逃到五公城,王谭护送刘秀南下。这时王莽大军赶到山下,眼看刘秀就要被活捉,刘秀跪地求观音保佑,结果王莽的大军被上山的藤萝缠住,不能前进,刘秀得以平安逃脱。
湖上看山(摄影:冯赣勇)
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后,在山上修建了观音庙,以报答观世音的救命之恩。这座观音庙香火繁盛,香客有求必应。
从山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更为神奇的是,庙前石缝中有一棵千年古柏,柏树的主干已被雷劈成了两半,却依然枝繁叶茂,据说也是观世音庇佑的结果。
山上观景(摄影:冯赣勇)
清康熙皇帝巡视到此见到生命力如此顽强的柏树,就当即御封这棵柏树为“不死柏”。此山已成为当地旅游的旗帜景点。
外景地留影(摄影:冯赣勇)
第二次来易水湖考察时,陪同采风的时任易县旅游局刘学军局长在结束了易水湖的采风后告诉记者,咱们顺道到紫荆关去看看,于是引领大家前往距易县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关长城瞻仰。因这段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紫荆关。
紫荆关长城文物碑(摄影:冯赣勇)
紫荆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位于易县城西45公里的紫荆关上,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
紫荆关留影(摄影:曹群)
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长城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初时还叫过“金坡关”,由宋朝中叶始改称今名。相传当时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万里,故“荆关紫气”被古人定为易州十大胜景之一。
紫荆关留影(摄影:林岚)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
紫荆关长城一角(摄影:冯赣勇)
洪武之后,经永乐、正 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步道(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登上紫荆关长城上俯瞰,关内关外也是别有一番壮观的景致。结束了紫荆关的瞻仰,至此易水湖与紫荆关采风之旅也圆满结束。(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