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建于清雍正年间,建成之初为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光绪中期,蒙古和汉军衙门迁出,唯余满洲衙门,统辖镶红旗军民事务。如今为民居大杂院,不对外开放。
什么是镶红旗呢?那要从满洲八旗制度说起。满族的先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后因军事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在汉语里即为“旗”的意思。也就是说一旗为7500人,大概相当于现在军队一个营的人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初设四个旗,即黄、白、红、蓝,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军队人数增加,又增设了四个旗,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形成满族八旗,也成为整个清朝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顺治初年,根据军功大小和军事斗争结果,八旗分为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和下五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2.克勤郡王府
清朝初期,清政府分封了八位在开创基业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他们的王位世袭罔替,俗称“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郑亲王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睿亲王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豫亲王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庄亲王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克勤郡王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顺承郡王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这座克勤郡王府就是顺治年间朝廷赏赐给岳托子孙的府邸,民国后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曼森将王府卖给熊希龄,曼森最后沦为洋车夫。世事无常,恐怕这是克勤郡王的先祖们绝对想不到的事情。王府现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新文化街分校,和校本部只隔着一条佟麟阁路。
3.鲁迅中学
鲁迅中学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和一篇著名的檄文紧密相连,那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纪念刘和珍君》。这里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后几经更名。鲁迅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鲁迅执教期间这里叫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26年三月十八日,刘和珍和她的同学们就是从这里出发,参加了由李大钊率领的北京5 000余名学生参加的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群众举行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47人,伤199人,遇难的47人中就包含刘和珍。如今的鲁迅中学依然保持了当时的原貌,掩映在浓密的绿荫之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腥的历史。
4.清学部
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停止科举考试,各省建立学堂,为了统一管理全国学堂事务,在此设立学部。辛亥革命后,这里改为教育部,门前的街道也称为教育街。1912年至1926年,鲁迅先生曾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佥事兼第一科科长。现为京华实验学校。
5.佟麟阁将军纪念景观
在佟麟阁路北口的东侧,有一处微缩景观,景观包括一块怀表的和一本书两件雕塑。怀表上的时间定格在1937年7月28日14点30分,那是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的时间,书页上简单地记录着他的生平事迹。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佟麟阁率领驻扎北平的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在保卫南苑的战斗中捐躯疆场。佟麟阁是抗战爆发后首批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和他同时牺牲的还有赵登禹。战斗结束后,夫人彭静智及子女含悲将其骨骸收敛,寄厝于北平柏林寺,寺中方丈出于对将军抗日爱国的敬慕,即使是北平沦陷,也始终严守秘密,其灵柩前只摆放着“先府君胡口口之灵”的牌位,直到抗战胜利后国奠于香山。赵登禹牺牲后,其遗体曾和二十九军官兵就地掩埋,抗战胜利后,其部属何基沣等把将军和当年激战阵亡的第二十九军官兵忠骸安葬于卢沟桥畔,现于309路西道口站公路西侧立有一纪念碑,每到清明时节都会有人献花凭吊。因佟麟阁曾居住在此,为了纪念他,将这条路命名为佟麟阁路。北京还有一条路叫赵登禹路。也许是宣传得不够,也许是读书不多,在我得知这条路之前我对这两位抗日英雄一无所知,感谢国家以这种方式没有让英雄淹没在历史之中。坐在景观旁边的长椅上,脑中回响的是当年的枪林弹雨,而周身感受的是当下的宁静安逸。
6.李大钊故居
从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文华胡同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这一段时间也是建党前后的重要时期,是李大钊革命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张作霖政府逮捕,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等人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押解到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他从容地看了看绞索,第一个登上了绞刑台,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演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的信念何其坚定!他对历史的判断又何其准确!
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这里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探访。
7.中华圣会教堂
我曾经无数次从他旁边经过,但那时候还不对外开放。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教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房顶上两个八角形天窗古香古色,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2022年3月份,偶然间发现这里开了一个书店,我第一次走进这个书店,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教堂。教堂内面积虽然不大,但房顶非常高,中间的圆形穹顶气势恢宏,彩色玻璃窗又大又绚丽,整体让人感觉很是大气。这里原为清政府一名官员的私宅,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英军占领北京宣武门内区域,英国传教士强行购置建筑教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圣公会(基督教的一支)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请人设计施工,修建了教堂建筑,于当年建成,并一直屹立至今。
公交信息:该街区周边交通非常便利
公交站:新文化街西口,西单路口南
地铁站:地铁4号线西单站J1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