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就知道,这次去北京就是冲着600年特展去的。原定于2020年初的北京行被新冠搅黄了,趁着10月疫情逐渐稳定下来,为了600年的紫禁城特地走一趟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国庆期间为避免遭遇人山人海,也为疫情防控着想,我们决定速战速决,订了个3天2晚的“短平快”行程,留一整天给紫禁城,头尾两天就逛到哪儿算哪儿了。
Day 1 上海—北京—先农坛—晚上国家大剧院听钢琴演奏会
酒店订在金宝街丽晶酒店,那条街和金鱼胡同连呈一直线,王府半岛酒店、华尔道夫酒店、励骏酒店、丽亭酒店、诺富特和平宾馆等知名酒店在马路两边一字排开,一路过去真有点眼花缭乱。这么多知名酒店不约而同选中的位置自然是极好的,距离王府井、故宫都只一、二公里的距离。
中午我们办好入住,就开始在周围逛起来。在步行可达的王府井天主教堂前驻足,看人家拍婚纱照,天空蓝得很上镜:
本来想去同事推荐的四季民福吃烤鸭,没想到都下午一点多了,离我们最近的门店门口还在大排长龙!赵大哥马上带着我去往500米开外的另一家门店,还是大排长龙!没关系,赵大哥仍不死心,附近还有一家,结果等我们赶到一看,依然是大排长龙!没想到四季民福这么受欢迎,又恰逢国庆期间,看这三家店的人气,不排个三小时是吃不到了。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晚点再来碰运气吧。
随便吃了点午饭后,骑着共享单车去小众景点先农坛,6公里的距离颠了半小时。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代开始,祭祀先农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所谓“生活要有仪式感”,皇家的仪式自然排场大的很。
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间大修,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其中太岁殿建筑群的体量为先农坛之最,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靠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
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18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其木构架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彻上明造(指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梁架结构的室内顶部做法),屋面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
膜拜一下太岁殿,老祖宗的建筑就是大气:
还有两方藻井值得一看:
从先农坛出来,还想着去四季民福碰碰运气,结果门店的队伍并不见短,就好像我们离开的那段时间根本就没什么变化一样。因为晚上7点半在国家大剧院还有一场“钢琴明月夜”特别音乐会等着我们,四季民福就留待第二天晚上定定心心来排队吧。
去国家大剧院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路过天安门,因为疫情关系,也为控制人流,天安门广场前设置了安检通道,就算路过也要出示身份证量过体温验过健康码才能放行。既然来都来了,那就给天安门夜景留个影吧:
国家大剧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外观呈半椭球形。百度图片把大剧院呈现得很美:
大剧院内的音乐厅风格清新高雅,适于演奏大型交响乐、民族乐,并可举办各种音乐会,有1800多个席位(含站席)。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听起来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这样高大上的音乐厅里欣赏一场钢琴演奏会,顿时觉得自己也高雅起来:
Day 2 故宫—景山公园—四季民福晚餐
十月的故宫,秋高气爽,有北京蓝做背景,几乎不需要滤镜。
故宫秋日模样,恰好我也在场:
我们进去得还算早,尽量避开人多的中轴线走辅线,即使是中轴线上也尽量避开人头多的地方,比如太和门广场从这个角度拍就显得没什么人了:
辅线上人少景美:
御花园里更是美美的:
重头戏六百年故宫特展来了,特展主题名为“丹宸永固”。丹指红色,宸即深邃的房屋,丹宸两者合称,便是指宫殿。而丹宸永固,则寓意紫禁城千秋万代永不褪色。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天子“象天立宫”,紫禁城被誉为地上天宫。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实行对国家的统治。紫禁城继承唐宋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在600年的传承中,其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既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融合,亦有西学东渐的文化特质,是“有容乃大”文化情怀的实物例证,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
这次特展在对紫禁城600年历史的回望中,理解贯穿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技术与艺术造诣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午门西雁翅楼展厅“宫城一体”主题,展示的就是这座巍峨的皇家宫殿是如何展开蓝图的。这一单元共分为三个时间节点,一是1405年“朱棣营北京”,拉开了紫禁城的序幕。通过建筑构件和图示信息,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是如何营造紫禁城的。二是1420年紫禁城建成。此单元通过宫城图和古画,展示出紫禁城的延续和修缮变化。三是1535年“钦安殿奉道”,即明朝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1535年在紫禁城北面建成钦安殿,以供奉玄天上帝。
第二单元位于午门正楼展厅,主题为“有容乃大”,展示的是清朝紫禁城内建筑变迁。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并沿用明代宫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历时268年。这期间,清代的十位皇帝为满足理政、寝居、宗教等活动的需求,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了今天紫禁城的格局。第二单元通过8个时间历史节点“1655年·改建坤宁宫”、“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养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宁寿宫”、“1859年·连通长春宫”、“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灵沼轩”,讲述了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从中也可看出清廷的工程繁简一直与其政治、经济紧密依存,也历经了从融合稳定到繁荣鼎盛,再到衰落颓败这一过程。
第三单元主题为“生生不息”,展厅位于午门东雁翅楼。通过七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大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档案以及实物展品,呈现了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发展过程。
回首六百年风雨兼程,
惟愿千万年永固丹宸。
下面这两件宝贝都是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出现过的。
这是黄花梨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立柜:
柜以黄花梨木包镶,分为上下两部分,并各装四门,正中可开,两侧可卸,门上装铜合页与铜锁鼻。柜面用螺钿、田黄石等嵌出各种人物、异兽、山石、花木,上层为历史故事画,下层为番人进宝图,柜肚为婴戏图,边框饰螭龙纹。方足铜包脚。柜面所嵌饰件高于面板,具有立体感。于黄花梨材上作镶嵌装饰,在家具工艺中较为少见。
近距离欣赏一下这立体感爆棚的嵌饰:
这是一尊辽金时期的木雕菩萨像:
接下来重点介绍三件镇展宝物——
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乾隆年制,皇帝专用
左右夔龙,吉象托杯
除夕子时,注酒屠苏
寓意江山,政权永固
万历款金砖:
原名京砖,专供皇宫
工序费时,数以年计
一两黄金,一块金砖
名副其实,物有所值
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横披窗槅心:
轻薄透光,精美脆弱
六层巧合,天衣无缝
顶级工艺,业已失传
首次公展,三生有幸
这片漆纱是符望阁的“纱窗”,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这个花园是乾隆为自己“退休”后专门修建的。在现代生活中,纱窗很常见,而“符望阁漆纱”能成为珍贵的文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很难保存下来。因为它表面非常脆弱,以后很难有再次公开展出的机会了。
“符望阁漆纱”保存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它非常薄,厚度和一张普通的A4纸类似,融合制罗工艺、漆艺和纸彩绘制等三种传统工艺,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勾线层共六层构成,从层次上看,就可以知道制作流程非常复杂。
除了制作流程复杂外,“符望阁漆纱”的制作材料也很独特,它是以桑蚕丝织物打底,然后上漆,这种漆并不是简单的油漆,里面需要含有氧化铁、硫酸钙等,在外层需用贴金工艺,并涂抹植物油脂。经过层层工序后,“符望阁漆纱”才被制作出来。
1773年,南方的工匠们将“符望阁漆纱”制作完成,立即快马加鞭运送到皇宫。因为制作难度大,成品只有十余片,而展出的“符望阁漆纱”就是被保存下来的一片。由于“符望阁漆纱”非常珍贵,部分专家曾提出仿制的想法,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却无法将整体制作技巧破解,因为制作每一层的工匠不仅要有超高的技艺,还需要有相互配合的超高默契,才能制造出最佳漆纱,正因如此,仿制的想法只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我看来,符望阁漆纱之所以珍贵,以致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都无法仿制,除了惊艳绝伦的工艺无法效仿,更无法复制的还是古人的那份极致匠心吧。
之后又在故宫里流连了大半天,攒藻井、攒屋顶、攒窗棂、攒地砖,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传奇:
还摸到了排水神兽螭首,在角楼咖啡馆边遇见了卡通版御猫,心满意足退出宫去:
2020年秋的第一杯奶茶,来得有一眼眼晚:
出了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公园,登上景山之巅望一眼紫禁皇城,爱了爱了:
晚上直奔四季民福,这已经是短短两天内我们第三次造访了。反正这天晚上没别的事,第二天下午就要回上海了,今天横下心来也要等到。
仨小时的等待,对得起墙上那一堆铜牌。听得隔壁桌的小盆友总结心得:这里的菜每个都好次,怪不得那么多人排队。小盆友说得没错,点菜完全不用担心踩雷,每个都好好味,连餐前送的冬枣都甜到蜜,可见是用了心的。
Day 3 角楼—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午餐北京爆肚—回上海
早起来一张角楼牵手照:
角楼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庑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
紫禁城角楼轮廓优雅,造型玲珑别致,翘起的檐角层层叠叠,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于一身,蔚为壮观。其实,角楼并不是真正的楼,从它的外面观看,三重飞翘的屋檐,共计有28个翼角,16个窝角,28个窝角沟,10面山花、72条房脊。但是当你进入角楼的里面时,就会发现,屋内干净利落,没有一根落地的柱子,更没有楼梯、楼层,令人啧啧称奇。
关于角楼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要求在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这可愁怀了那些能工巧匠们,直到他们偶然间看到了集市上卖蝈蝈的笼子,发现正是他们想要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造型,难题瞬间迎刃而解。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古今皆同,不同领域也可融会贯通。
大爱角楼:
事后我还特地找了个角楼的立体拼图自己动手拼搭,以便全方位呈现角楼的美。列位看官,您可瞧好了呐:
离开角楼,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国家博物馆。虽然和隔壁邻居故宫比起来名气似乎小了些,但其实国博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来看看国博里的宝藏:
从国博出来,直接通往天安门广场,这下不用安检了,因为进国博前都已经安检过了。顺手给天安门广场上的大花篮上个镜:
中国美术馆门前路过,感叹没抢到预约,只能拍个外景:
最后中午来一顿老北京爆肚,再来一份烧饼夹肉,结结实实,才八块一个,实惠得很:
结束行程,回到温暖的家。
上一篇:许愿之旅一:大庄科龙泉峪长城
下一篇:平谷农家乐 遥桥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