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山门(摄影:冯赣勇)
那是2011年2月6日的下午时分,记者一行来到大钟寺。这座庙宇原名为觉生寺,总占地3万平方米的大钟寺原为皇家佛教寺庙,由于馆内收藏展示了中、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故此,于1985年被辟为古钟博物馆。199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古迹之一。
瞻仰大钟寺留影(摄影:刘卫民)
走进大钟寺,立刻感受到一种庄重、宁静的氛围。漫步寺中庭院,由南往北视野中,依次能见到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和东西翼楼,另外还有六座配庑分布在两侧等一系列建筑,足以见到这座寺院的宏大规模。
走进大钟寺(摄影:冯赣勇)
围绕着大钟寺的原名觉生寺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历史传说的故事。最早发现这座寺院里面的钟楼放着一口大钟,据说此钟四十三吨半(八万七千斤),号称北京钟王。传闻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后,老怕有人推翻他的宝座,为了消灭民间反抗力量,派军师姚广孝收集老百姓刀枪等武器,铸了一口大钟,上面刻着全部华严经,认为老百姓听了钟声,就不会再反抗他。
大钟寺钟鼓楼(摄影:冯赣勇)
后来大钟不知什么缘故沉到了西直门外万寿寺前面的长河河底,即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展览馆后面的那条河,到清朝时,皇帝命人把钟捞出来,挪到觉生寺去,并盖一座钟楼悬挂大钟。经工匠们平地、挖槽、放水、结冰,大钟就打冰上滑挪到了觉生寺。后人顺口都叫了大钟寺,觉生寺反倒被人忘掉了。
战国编钟馆殿(摄影:冯赣勇)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开始在此地,旧时称曾家庄的地方修建寺院,乾隆八年,永乐大钟从万寿寺移至觉生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成为皇家祈雨的场所,此活动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
佛道钟铃馆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大钟寺的庙会至今开放,旧时每年正月初一起,开庙半月,游人云集,原有"打金钱眼"等活动,很是热闹。近年来旅游事业发达,恢复了庙会,并增加了新年鸣钟的传统。
永乐大钟殿(摄影:冯赣勇)
而大钟寺里的大钟楼即是寺内独具特色的核心建筑,它矗立在一座巨大的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在它的作用下,轻击大钟时,方圆百余里均可听到纯厚、古雅的钟声,余音可持续3分钟之久。
大钟寺内建筑一角(摄影:冯赣勇)
在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按历史年代陈列着40余口形状各异的古钟。宋、元时代的钟呈桶形,如珍藏在藏经楼里的大钟,是宋熙宁年间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大钟寺最古老的钟。明初开始钟口逐渐外张,呈喇叭形,反映出在我国古钟发展史上,人们对声学、力学原理的认识过程。
大钟寺庭院(摄影:冯赣勇)
藏经楼一楼是古钟简史陈列厅。展品中最小的香烟盒大小的陶钟,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最古老之钟。
法国约瑟夫钟(摄影:冯赣勇)
展品中的精品有商代青铜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编钟、春秋编钟、早商青铜铃、西周合瓦形编钟,曾候工编钟等。
新西兰友谊钟留影(摄影:冯赣勇)
大钟寺内的古钟博物馆设有外国钟铃(欧洲)和战国编钟,共有400多不同的钟;其中战国编钟共有65个。东边是清代的钟,西边是明朝的钟。1985年这里成为了博物馆。
近观永乐大钟(摄影:冯赣勇)
大钟寺中的永乐大钟可谓是钟之极品。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46500千克。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钟。
古代钟铃馆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资料载,我国铸钟有三大传统工艺,即泥范法、铁范法、失蜡法。而永乐大钟是采用地坑泥范法铸造的。该钟铸造之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早期钟铃馆(摄影:冯赣勇)
18世纪俄国沙皇下令,要铸一口超过北京大钟的皇钟。沙俄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铸成了一口重193吨的大钟。由于工艺不济、冷却后出现大裂缝,成为世界上从未响过的大钟。
大钟寺内展示钟(摄影:冯赣勇)
而我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在世界同类大钟相比,却以形大体重历史价值高、铭文最多、一流的音乐特性、先进的力学结构、高超的铸造工艺等五大特点,名副其实地被誉为世界钟王。
大钟寺古钟(摄影:冯赣勇)
寻访瞻仰大钟寺,可谓收获颇丰。通过观赏众多的钟铃馆藏,以及见证我国15世纪的铸造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巨大成果等,令人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及制造业的博大精深。(图文:冯赣勇)
上一篇:北京环球影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