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塔的有名,是因为它是北京城内地上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辽天庆九年(1119年),建成年代为辽天庆十年(1120年)。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寿年间(公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业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一。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唐开元年间(公元712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元末寺毁,仅余孤塔,茕孑无依。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依辽代原状更换舍利塔基座砖雕,扩大寺庙规模。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广孝,不要爵位封号,退隐双塔庆寿寺,后来移居天宁寺。天宁寺西北角,曾有一处院落,名为宗师府,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两度修缮天宁寺,整修一新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塔后有大觉殿和广善戒坛,西北处有宗师府。
明末天宁寺再毁。清初时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天宁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天宁寺,寺中心为辽代舍利塔,将辽代铁塔刹改为砖砌宝顶。塔前为山门、接引佛殿、东西配殿,塔后为三大士殿、戒坛、东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缮天宁寺,使天宁寺门庑殿宇斋堂规制一新,成为京城的一处胜迹。
德国摄影师1906-1909的留影
力士的头还在。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寺中碑刻记载拆三大士殿移建山门,修复塔前殿宇。但塔后建筑全部荒废。1991—1992年大修时,在塔顶拆出当时的建塔碑,此碑也印证了此塔为辽代所建。
敕建天宁寺,山门
保护的是塔,而不是寺。
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塔下地宫是否还有佛之舍利?此为天宁寺塔的一大谜。
钟楼,钟声警万里,鼓韵惠十方。
鼓楼,鼓声织法界,幡影编经坛。
伽蓝殿
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三百六十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三千四百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悠远流长。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接引殿是天宁寺的主殿
发欢喜力,慈光通宝筏;施方便力,法界转金轮。
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
接引佛,世上最大最高(5.8米)的金丝楠木立像
天宁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曾盛赞此塔的造型设计,称它极富音乐韵律,不但是“中国古代修筑设计中的杰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
塔的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
芙蓉千仞倚长空,古殿残碑一径通。
代阅隋唐秋落木,地连幽蓟晚多风。
寒花庭院飞驯鸽,斜日郊原度塞鸿。
回首几人吟眺处,至今犹说李崆峒。
药师殿
弥陀殿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方弥陀作大舟。
舍利塔院
庄严净土
五观堂,五观若存金易似,三心未了水难消。
三空门
塔身的雕像是按《圆觉经》布置的圆觉道场,塔的建筑和装饰处理是按《华严经》经义设计的象征大日如来的“华藏世界”,两者结合,显示出辽代尊崇华严宗,融合显教密教的佛教特点。塔身之上,为十三层密檐,塔檐紧密层层叠叠,不设门窗,几乎看不出塔层的高度。每层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收,递收率逐层向上加大,塔的外轮廓呈现丰满柔和的收分,使塔身格外壮丽,庄严挺拔。
塔檐每根椽下,原各悬挂一枚铜铃,在塔檐交角处悬一大铃,大小共记三千四百个。每当微风渐起,铜铃迎风作响,音无断时,似音韵齐鸣,悠扬悦耳,声远流长。塔顶的中央,安放着塔刹。刹的一层是须弥座,上面是两层八角仰莲瓣,以承托宝瓶。站在塔下,抬眼仰望,塔身上砖雕的人物、花卉、狮头等图案,围着塔身一圈圈、一层层,精美绝伦,美不胜收,使人叹为观止。
拱门券沿边上,各雕有头部相向的腾龙,中间是一个火焰宝珠。拱门顶上,浮雕一顶宝盖。宝盖的两侧,各浮雕一位手托贡品、足踏祥云的天女。
历经时代风雨的侵蚀,这些浮雕大都残损严重,但它仍不失为中国佛塔雕塑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正门(南门)的金刚雕像相对完整些,金刚力道十足,臂、腿、胸、小腹的肌肉虬张,健美有力,可与龙门石窟奉先寺的两尊石刻金刚相媲美。
南门上为大日如来,他在金刚界结持智拳印。他的左侧是文殊菩萨,右侧是普贤菩萨,共同组成一组“华严三圣”。
西南棂窗,上有观音菩萨坐金毛狮子犼,前面善财童子,后面用力拽缰绳的是一位头戴冠帽、脸长胡须、身穿袍服、足登朝靴的胡人形象。
窗棂右边佛像头像较为完整,眉清目秀,神态安详,合手垂袖而立。
西门,
拱门内,阿弥陀佛,他的左侧是观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共同组成一组“西方三圣”。
西北窗棂
北门,风化最严重,拱门内上部有一尊十八臂的准胝观音菩萨,每只手各持有一种法器。在她的左右侧是难陀和跋难陀二龙王作为胁侍。
东北窗棂,和西北一样塑有五尊人物像,她们是圆觉菩萨。这十位菩萨双手合十,足踏祥云神态虔诚的昂首远望。
东门,东门上为药师佛,他的左侧是日光菩萨,右侧是月光菩萨。
东南普贤菩萨骑白象,前后各有力士。
八角形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壶门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壶门内雕刻坐佛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
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龛间雕缠枝莲,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
《天宁寺浮图》诗:
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珠网日边明。
净土还朝暮,沧田几变更。
何当寻法侣,林下学无生。
塔后兰若院。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想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
说的是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古人云:此非塔影,乃舍利珠光上聚,摄入塔影。即佛光也。
朱彝尊写诗赞曰:“槛外开皇塔,三千六百铃。天风吹不定,一夜枕函听。
砌咽寒虫语,窗摇独树形。故人眠未稳,吟傍佛前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