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雨水越来与少了,阴天,雾霾和沙尘似乎越来越多了。三月的一个工作日,外面的小雨开始飘落下来,正好偷闲去走走,去哪里呢?还是一个人去先农坛和古代建筑博物馆吧!放松一下也不耽误工作的:-)
先农坛,现在坐落在古代建筑博物馆内(北京南二环),属于博物馆的室外部分。早年先农坛的面积一定比现在大:现在的博物馆四周除了民居,街心公园,还有学校,体育场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建筑已经成为工作场所而不对外开放了…
博物馆大门前有一个影壁墙,上书“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几个大字。绕过影壁墙往南行,穿过不长的侧柏林,眼前豁然开朗:绿草之间有一处不大的方形祭坛,那就是先农坛(祭坛并不大,也不高,方方正正)。先农坛建于永乐间年,供皇帝们在此祭祀先农神。不过,现在谁都可以登坛了,这就是历史变迁吧:-)
清代统治者虽然是马上出身,不过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能是历代最高的,不但北京有先农坛,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坛”,以彰显农业的重要地位。
先农坛旁边是地祇坛,就是祭祀中国名山大川的一组石头牌位:可以看到一些山河的的神位,如东西南北中五岳,东南西北四海等等。历史上,这个地祇坛的四周也是有一圈围墙的,不过现在早已消失不见。
地祇坛的东边是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具服殿(大约凡是有坛的地方都有这种建筑,用于存放服装和各种祭祀用道具)。殿内介绍了中国历代对农业的重视以及统治者门亲耕的故事,倒是可以看看的。
具服殿前有一个建于乾隆年间的方形小坛/台,名“观耕“:皇帝在台上观看文武大臣耕种。在哪里耕种呢?就是观耕台前的一小片菜地,名”一亩三分“。通常,皇帝首先亲耕(做农活之前,皇帝们要在具服殿内更换衣服),然后回到观耕台上看那些臣僚耕作。
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核心,就是拜殿筑群(主要由拜殿(在南),东西配殿和太岁殿组成(在北)组成),其中展示和介绍了与中国古建筑有关的各种知识和相关展品。从中可知远古时候,即使是统治者也只能夏天在树上住,冬天在地穴里住(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真是造福了亿万后人)。
在拜殿和太岁殿内有关于藻井的介绍。所谓藻井,就是我们去宫殿或者庙宇,抬头向上看,常常有凹进去的穹顶,并配以精美的图案。正因为其华美,古代藻井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寻常人家不得使用。这里主要展示了北京隆福寺的藻井,因为隆福寺是明清的皇家香火寺庙,所以其藻井用金丝楠木雕刻(只是因为殿内灯光太暗,没有拍下满意的图片来)。
太岁殿建于明永乐年间,原是皇帝们祭祀太岁神和十二月将神的地方,殿内除了介绍藻井,还展示和介绍了各种与古建筑有关的东西。就拿着琉璃瓦来说吧,分为黄色,绿色和黑色,黄色用于皇家,绿色用于王公,黑色用于宗教场所。房顶屋檐上的琉璃走兽也有不同的说法和讲究等等。
东西配殿里面也有各类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的展示,如有兴趣,不妨一去。
拜殿筑群的西边有一个小院落,名“神厨院落“:这个地方的建筑原是用于存放先农神的牌位和准备牺牲祭祀用品的场所,现在是“先农坛历史文化展”的所在。进入院落,两边各有一个井亭,亭中各有水井一口。院落中的建筑内全部是有关古代建筑和农业的相关介绍,颇值得一看。
如果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知识,不妨来这里看看。上次来这里的时候正是夏天,阳光明媚得很。不过,无论是上次还是这次,似乎游人都不多。
初到的时候,雨并不大,不过是小雨点。后来就开始真下起来了,没有雨伞是肯定不行的!这春雨过后,绿色一定更浓,夏天也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