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岷江,在华夏西陲的高山深谷间奔涌怒号,于灌县(现都江堰市)冲出崇山峻岭,进入平坦的四川盆地。自都江堰以来,两千多年,野性的大江犹如被扼住咽喉,幻化成千沟万渠,滋润着成都平原广袤的土地,狂躁的巨龙变得温柔,川西坝子遂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
岷水西来!从都江堰至成都的这个区域乃是“首润之地”,历史上曾长期存在五个县的行政编制。相对成都,此地处上风上水之位,所以俗称“上五县”。如果说川西坝子是富庶的“天府之国”,那么上五县就是天府之中的天府,真正富得流油的膏腴之地。
“温郫崇新灌”,这就是老成都口中的“上五县”,这些区域现在都在成都市的行政区划之内。所谓“金温江,银郫县,贵崇宁,古新繁,水灌县”,形容的正是上五县的富足和各自的特点。只是随行政区划的变迁,崇宁并入郫县(现郫都区),新繁并入新都,“上五县”的说法已成过去式,湮灭在了历史的记忆深处。
崇宁县自唐代开县,至1958年主体并入郫县(少量并入灌县和彭县),县史1280年。这片以县治唐昌镇为中心的区域,地势平坦,气候温润,土地极肥,物产极丰,为世间难得的膏腴之地。
连续两个周末都是阴雨天,为炎热季节带来难得的凉爽。上网浏览,近来郫州区的唐昌镇出镜率颇高,似乎也开始打出古镇的名片。联想到消失的崇宁县,加之从小就印象深刻的郫县唐昌,遂把我们的天府印象系列的第二站选在了这里,这一天是7月5日。
郫县名闻全国,其实并不因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而是作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童年便知的唐昌,当然也不是他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是蜀中人尽皆知的唐昌豆腐乳。
豆腐乳称得上是唐昌的“镇宝”,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都街头的豆腐乳基本是唐昌和海会寺两个本地牌子的天下。缺吃少穿的童年记忆中,唐昌豆腐乳那美妙的滋味难以磨灭,“唐昌”这个地名也就带着美好的印迹镌刻进儿时的脑海里。
作为中餐奇葩的豆腐乳,在全国可说是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著名的豆腐乳大迷吴祖光老先生对此更是爱不释口,逢餐必备,并对此有精致见解。他这样说:“能用发醉、发酵的方法来做出异味食品的一定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国家如此,地区亦然,唐昌身怀腐乳绝技,当然也是证明其历史悠久的“餐桌证据”。
所谓的“唐昌古镇”本身却是让人失望的。所谓“古镇”,其实就是一条叫“大椿巷”的胡同,老房子相对集中,政府对门楼和外墙等“面子工程”进行了维修和粉刷,使之“面目一新”。但簇新的界面却显得极不真实。加之面积过于袖珍,正常走路速度最多五分钟即可走完,当成让人参观的景点实在有些勉强。至于唐昌文庙,梁家大院等真正的历史文物,却又是毫无悬念的大门紧闭,让人空叹奈何!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公路边,一个“古城遗址”的牌坊映入眼帘。这里距唐昌大约10公里,在一个叫“古城镇”的小镇边。成都西边星罗棋布的小镇中,这个以“古城”为名的镇子毫不起眼,更不是旅游热点,但其名字让人觉得很特别,也有些不得要领。说来不好意思,也确实孤陋寡闻,今天我才知道,小镇之得名其实就是源于这个遗址。
史前时期,远古洪荒,谁才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开垦者。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和典籍研究,最早的古蜀先民应该来自遥远的西北。
长江之源,岷山之上,就是古蜀先民最早的生存区域。在远古的迁徙之中,有一支后来被称为“蜀山氏”的迁徙队伍,沿岷山(蜀山)而下,从西部进入当时还是混沌未开鸟兽横行瘴气遍野绝无人烟堪称蛮荒的成都平原,他们就是最早的蜀民先祖。从高山进入平原,在行进方向上,他们的迁徙路线与我们成都平原的母亲河一一岷江基本是一致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图景似乎应证的是一种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国内学界对中华文明历史长度的基本认识,也是《史记》对民族开端的记载。这个五千年历史的开端指的就是传说中的轩辕氏黄帝,因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子孙”一说由此而来。而《史记》还记载了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首领之女昌僕为妻。而传说正是昌意昌僕夫妇引领族人走出大山,进入川西,所以他们理当是古蜀先祖。
如果把黄河文明视为中华文明的正源,上下五千年。那么就历史长度而论,作为支流的古蜀文明也同样悠久,同样的渊远流长,最后汇入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中。这是川人的自豪,也是古蜀文明的骄傲!
古城遗址长650米,宽500米,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距今4000年左右。 城址中发现有用于防御的高耸城墙、礼仪性大房址、干栏式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墙房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种类多样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和装饰精美的陶器。在成都平原众多的史前遗址中,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32万平方米的面积,在今天顶多是个小村落,但4000年前却是妥妥的一线城市,遗址冠以“古城”之名在我看来名符其实,甚为恰当。
当然,作为普通游客,如假包换的考古外行,行于此,如无提示,是不会有任何遗址和历史的沧桑感觉的。映入眼帘的就是川西坝子秀丽的乡村风光。下午正好阳光出现,景色更美,如锦上添花。有关方面颇为善解人意,遗址内大面积地种植以菊为主的各色花卉,构成一幅幅稻绿花艳的美丽图画,给厚重的历史抹上一层轻松的色彩。
望着眼前的姹紫嫣红,遥想当初的洪荒之地,混沌初开的古蜀先民是怎样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地前行。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为自己生活在4000年后的现代社会而庆幸,也为我们先祖的艰辛初创而感恩!
202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