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时的故居,他曾先后在此居住近4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朝末期,诗人韦庄寻找到草堂遗址,重结草屋,才使得草堂得以保存至今。
从杜甫草堂的北门进,首先来到了听秋轩。
园子的西面有一座"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
东面便是著名的 “少陵草堂”碑亭,它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少陵草堂”四个字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果亲王路过成都时拜谒了草堂并留下手迹。“少陵”为杜甫的别号。
正面便是三幢呈"品"字排列的建筑,"工部祠"居中,前边两侧分别为取自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和"懒性从来水竹居"的"恰受航轩"和" 水竹居"。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诗句。祠内墙壁上陈毅元帅"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对联挂在木制的杜甫画像两侧,祠堂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分别是清代所塑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据介绍,之所以三人同殿,主要是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未免过于孤单,而黄、陆皆为诗歌成就极高的大家,虽不同朝代,但如果三人一堂,既能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而清人的一副"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对子则对此举作了很好的诠释。
过"工部祠"迎面而开的便是"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柴门"了。如果说南宋诗人叶绍翁在那关不住春色满园的园林外,仰望着探墙而出的红杏,却不能不在小扣柴扉久不开后发出游园不值的感叹的话,那么,今天的草堂柴门则是以诗圣的胸怀,门户洞开,笑迎八方来客。
近柴门到了位于同一中轴线上的诗史堂。据介绍,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此建筑因此而得名"诗史堂"。
厅堂的中央安放着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雕像凝视着前方,眉宇间如同诗人笔下的诗歌一样,写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这才来到草堂的正门,门框顶部由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的"草堂"二字显得苍劲有力。两侧"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对联,则是后人取自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据介绍,"万里桥"之名出自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袆出使东吴时"万里之行始于此"的感慨之言,在现在的南门大桥,而草堂正位于桥的西边;"百花潭"一词出自陆游"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草堂正处于潭的北面。
继续入内参观来到草堂里最美的“花径”,两边红墙夹道,竹影婆娑。当年杜甫的茅屋前也有一条两边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经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中段有“浣花祠”。
走出“花径”,来到盆景园。这里宛如江南园林,长廊、亭子、花木盆景一应俱全,非常耐看。
在盆景园内有 “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途径兰园,走到“春夜喜雨园”,这组雕塑配上奶奶与孙女好生动。
草堂博物馆东北面还有个唐代遗址陈列馆值得游览。为唐代亭台遗址,周围用玻璃保护了起来。杜甫诗中经常提到各种“亭”,这个亭子的发现印证了杜甫诗中的记载。目前亭子只留下地上活动区域,用的是素面砖斜铺而成,据考究该亭为砖木结构亭。2001年底杜甫草堂在铺设管道时意外发现唐代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唐代器物和塔铭。这一发现印证了杜甫对浣花溪一带自然风貌、生活情景以及草堂方位的描写,同时也填补了成都地区唐代大型民居遗址考古的空白。
草堂内多竹。无论是在堂前屋后,庭院之中,还是在小路两侧,处处竹树掩映,清幽雅洁。
杜甫的草堂便掩映在一片翠竹绿树之中。草堂的篱笆外是一块高一米半左右,雕刻有杜甫头像的大理石,石像后是一丛茂密的翠竹,寓意了诗人不随波逐流、高风亮节的人品。
由细竹交叉编织而成的篱笆围成了一方小小的院落,院门是由茶杯口粗细的树干制作而成的,门顶以茅草为檐,与草屋浑然一体。
步入茅屋,展现在眼前的是三间屋舍,中间为主人起居休息的卧室,左右为会客室和灶间,桌椅板凳、碗筷杯碟一应俱全。据史载,公元761年秋天的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安得厂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精神,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品质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
草堂内还有几处小的园林特别精致,寻一处清幽的环境,携一份淡然的情怀,品一抹久违的芳香。欣赏虫声鸟语,欣赏清幽景致。
上一篇:四川游记之崇州街子古镇
下一篇:四川游记之成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