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上午,我们打的前往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自发地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简易的大门顶上,竖着白底黑字的“渣滓洞”三个大字。这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可免费参观,但事先需通过网络预约。
渣滓洞,这名字听着就特别别扭。原来,这里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此粗名。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覇占了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集中营。
走进大门,沿着山腰的大道往前走,一面是山坡,一面是峡谷,峡谷的一侧有铁栅栏。山幽林密,路边有一些石头垒彻、茅草盖顶的简易小岗楼,想必,这就是当年特务执枪站岗的地方。
大路尽头就是峡谷,在林荫中隐藏着几座青瓦房。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沟,位置隐蔽,电网密布。墙壁为黑灰色,看上去就有些不寒而栗。
渣滓洞是国民党特务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它的全名是“渣滓洞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高高的岗亭,黑黑的碉堡,尖刺的铁网,黑沉的牢房。沿着台阶进入渣滓洞,呈现在眼前的是阴森和恐怖,虽事隔多年,还似乎弥漫着杀气。
渣滓洞集中营分内外两院,一楼一底有男牢16间,女牢两间,有的房间还放着架子床。牢房是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潮湿又阴冷,每间要关押10人左右。屋中唯一通风透光的地方,就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上有手臂粗的铁条。
不同的房间,陈列着不同的展板,里面大多为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有几个房间则列举了特务和叛徒的下场,那些残害革命志士的刽子手,终究逃不脱人民的惩罚。
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了一些标语: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
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外院墙上写有军统讯示特务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据说这话特务头子戴笠提出来的。
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等先后囚禁于此。许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江竹筠,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江姐”。我从小就读过《红岩》,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英雄形象至今仍记忆犹新。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有幸能在渣滓洞瞻仰、领会红岩精神,悼念烈士英灵,也算不虚重庆之行。
看着关押革命志士的牢房,目睹烈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志,我仿佛听到了“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雪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激昂歌声。
不知不觉,我的两眼充满了泪水,怎么也制不住,很想找个无人之处痛哭一场。我怕别人看到我的狼狈模样,只能偷偷擦泪。
渣滓洞里最阴森恐怖的无疑是刑讯室,里面摆满了锈迹斑斑的各种刑具。我不敢多看,心情很沉重,眼前浮现出了特务的狞笑。扪心自问,如果是我被抓,能抗得住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吗?
1949年11月27日,刽子手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男女牢中的全部人员分别锁在男牢楼下的八间牢房里,突然用机枪、卡宾枪扫射。屠杀后,又纵火焚烧了牢房。
烈士们用自己的身躯堵住牢门,挡住敌人的扫射。在刽子手纵火焚烧渣滓洞时,30名受伤或未中弹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逃出,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被刽子手发现,又有十几人被枪杀,最后只有15人脱险,其余200多人全部牺牲。
他们大多满腹才华,且家境殷实,只所以要参加革命,是为了让劳苦大众都能得到解放。这些红岩英烈,成为具有史诗般时代特点的英雄称号。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成为他们精神的象征。
“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这是被称为“共产主义奇书”《红岩》的开篇之句。
距渣滓洞2.5公里的地方,又有一处令人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红岩》作者罗广斌,曾经被关押在这里。两地间有旅游车往返,单程票价10元,我们稍稍犹豫了一下,决定步行前往。
它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香山别墅,还有一个悲壮的名字叫白公馆。它背靠歌乐山,静静俯视着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难不成,此地与这位唐代大诗人有关? 原来,这是四川军阀白驹建造的别墅,白驹自称是白居易的后人,就取了个香山别墅的雅号。其实,这别墅是为了给自己养小妾而建的。
1938年,戴笠看中了白公馆,军统局便用30两黄金将其买下。1939年,为审讯、关押保密起见,将其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
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原储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洞。地牢比地面低了2米多,阴暗潮湿,暗无天日。白公馆四周高墙耸立,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设有岗亭和碉堡。大门终年紧闭,只有侧面开一小门与外界相通。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又恢复为看守所。
狱内有牢房20间。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从渣滓洞步行到白公馆,一路之上,我们瞻仰了多座花岗岩烈士雕像。路过枪杀革命志士的松林坡时,我们没有勇气去现场观看。
半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只见一个简易大门,上书白底黑字的“白公馆”三个大字。
我的第一感觉:此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适合开发高档民宿,实在无法跟魔窟结合起来。
迈入大门,可见数座雕像。那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塑像,反映了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诠释着红岩精神的坚毅不屈。
有一石头台阶,通向山坳的深处。沿着雕塑后面的小路,一直往山上走,石阶层层,流水潺潺,古木参天,绿叶成荫,我们低眉下首,拾级而上。
绿荫丛中,有一座淡黄色照壁般的门楼,上书“香山别墅”四个黑字,大门两侧的石门柱上刻写着一副对联:洛社风光闲处适,巴江云树望中收。
迈进香山别墅的大门,里面是个小小的庭院,院内依山建造着这座别墅。
同渣滓洞一样,这里有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记载着美、蒋特务大肆迫害革命人民的罪行。想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幸福,愿把牢底坐穿的大无畏精神,我肃然起敬。虽然游客众多,但大家一脸沉重,很少发声。
院墙下的树丛里立着一个灰黑色的小孩雕塑,塑像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头大身子小,一看便知道是“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的幼子,在狱中,小萝卜头一边随同被关押在此的黄显声将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帮助狱中难友秘密传递情报和纸条。
白公馆院内墙上写着“进思进忠、退思补过”、“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看来军统也很重视政治教育,只是没人理睬而已。
顺着石阶而上,在一间牢房里,左侧墙壁上歪歪斜斜地写有“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真迹字体,这是周从化烈土留下的。
平二室牢房内,摆着一面五星红旗,经过岁月的洗礼,它的色彩不再那么鲜艳,但仍然如同星火,随时可以燎原。
在小说《红岩》里,描写了江姐绣红旗的情节。其实,这面红旗是由几个男狱友绣的。倡导此壮举之一的就是逃出白公馆的幸存者罗广斌。他是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他把自己的故事,安到了江姐的身上。
由于牢狱与世隔绝,他们凭自己的想像,绣了这面红旗。说是绣,其实是粘。用剩饭粒把星星粘到红绸被面上。这面“五星红旗”与现在的国旗不同,是一颗大黄星居中,四颗略小些的黄星分列四角。那个时候,狱中的难友们还没见到过真正的五是红旗。他们把它像宝贝一样藏在了牢房地板下,直到解放后才被罗广斌取出来。
1949年9月,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军统在重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屠杀。屠刀首先刺向杨虎城将军,在歌乐山松林坡戴公祠里,杨虎城将军及儿子、女儿和宋绮云夫妇及8岁的儿子“小萝卜头”,在这里先后遭到特务们的利刃屠杀。有人作诗云:可笑自称是正统,八岁孩童不放过。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对囚禁于此的100多名革命者进行集体屠杀。白公馆的看守杨钦典由于平时受到狱中革命者的教育,在这紧要关头倒戈,他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
12月1日,解放军冲进了渣滓洞、白公馆。那些流血不流泪的战士们,此刻都失声痛哭:“我们来晚了!我们来晚了呀!”
松青柏翠,山色空濛,也许这些英魂,正聚集在一起,凝望神州大地。流金岁月,似水如烟,尘寰茫茫,往事浮现,时隔半个世纪,红岩精神如阳光照进心灵的暗房,涤荡灵魂上的一切灰尘污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