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为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11月28日晨,我在重庆报团大足石刻一日游,前往大足游览。
大足自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起,至南宋末年近400年间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近年大足修了一处名为昌州古镇的仿古景点。车到大足,先在这个仿古景点停留片刻。我对仿古景点兴趣寥然,稍看一眼,便未再逗留。
上车前行,到了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山。大足石刻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始凿于初唐,经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 5万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北山,古名龙岗山,绿树环绕,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1162年)结束。造像崖面长约500米,高约7至10米,以大佛湾为中心沿崖造像,分为南、北两段,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题材以佛教密宗为主,体现了佛教世俗化的风格,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展示了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来到北山石刻前,首先看到是这通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碑文内容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
徜徉在北山摩崖造像前,一尊尊雕刻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的佛像令人驻足流连,叹为观止。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为公元九世纪末的晚唐造像,体现着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的盛唐遗风。
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第53号的佛、菩萨像,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为公元十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北山石刻公元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最具代表性,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也是珍品。
这通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
两旁石壁镌刻的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显然,从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言,北山石刻无疑是大足石刻中的翘楚。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和世界文化遗产。
我能到其最集中的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领略其精华,尽管只是匆匆一瞥,也足以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