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渝帆发了两篇关于重庆潼南天保寨的文章,第一篇名为《重庆大山中有座雄伟的清朝古寨,村民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介绍了天保寨的概况;第二篇名为《藏在重庆大山中的清代古寨,隐若世外,一新修公路正打破它的宁静》,介绍了天保寨周边的环境,今天接着为大家分享关于天保寨的内容,今天我们来聊聊,当初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天保寨?
关于天保寨的修建原因,渝帆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看到潼南融媒体之前发布的两期天保寨视频,加上当天又实地采访了一些寨子里的村民,不敢说能真正地还原历史,但会尽可能的力求真实。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要知道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下,要修建具有军事功能的寨堡,是具有谋反嫌疑的,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杀头的,甚至带可能株连家族,但是为什么当时的大户人家周氏家族就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如此壮观的天保寨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廷腐败懦弱,国力大减。1795年(嘉庆元年),湖北各地白莲教起事。次年,四川白莲教也响应起义。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事。两年之后,捻军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在北方发动起义。当时的社会极为动荡,朝庭对于民间的控制越来越弱,可以说是自顾不及,哪有时候来管你修不修什么寨堡哦?
当时清朝国力逐步衰落,剿灭白莲教、太平军的的军事很多都依赖于地方乡兵。比如当时镇压太平军的湘军、淮军,都是由地方乡兵扩大组成的。乡兵组织那时的正式名称叫“团练”。而团练多由地方政府供给,一般不占用国家财政,在和平时期团练这支乡兵组织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清朝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不得不借助团练这种民间军事组织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据嘉庆年间合州知州龚景瀚的《坚壁清野并招抚议》记载,他建议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
此外,清朝的严如煜在他著的《三省边防备览》中说:“自寨堡之议行民尽倚险结寨。……寨堡之设,固足保民,于剿贼宜亦大有裨益。……寨堡既成,加以团练,贼至,据险以拒,大兵跟击,得及鲜不获大胜者。”“因山成寨、併村为堡”及团练组织为当时对付社会动乱的要策。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地旺族周氏家族才组织家族士绅一起修建了这座至今看起来依然十于宏伟的古寨,它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抵御外敌,而是抗击社会动乱中的那些土匪,因为在民不聊生的年代,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人便落草为寇,趁乱打劫,让很多名门望族苦不堪言,而挑选一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山头修建寨堡就成了家族安生立命的大事。
据天保寨当地村民《周氏族谱·坟山图》的“志选公葬银匠沟图”中记载:“嘉庆间达匪乱,士民汹涌,公与贡生刘佑贤等倡修龙多山为寨堡,旋联保甲以捍患。蓬合二邑得以安堵,皆公调度力也。”按照已知资料推荐,天保寨不远的龙多山早在宋末钓鱼城抗击元兵的时候就建有山寨。到了清嘉庆年间,周、刘二人“倡修龙多山寨堡”,只是在原山寨的基础上维修加固而已。
到了咸丰九年,也就是公元1859,云南的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进入四川,横扫川南、川中、川西一大片地区。当时潼南还不叫潼南,天保寨所在的区域当时属蓬溪县的东乡,正是李、兰义军所波及之处。以龙形镇、上和镇、檬子镇为中心及周边乡镇的周姓为当地大姓,为保该家族生命财产,以周光玺为倡首、本族八人为董事,借鉴不远处龙多山上的山寨修筑了这座天宝寨。
其实重庆及四川周边当时修建的寨子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广安的缄寨便是其中之一,潼南本地也还有很多,比如金刚寨、顺天砦古寨等皆是当时修建的,那时国内很多地方都有类似建筑,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大多都是那时所建,具有居住、防御的双重攻能,为的就是自保,而潼南这个古寨之所以取名天保寨,估计也有祈求老天保佑的意思吧?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是有钱人,同样担惊受怕、十分无奈。所以看到这个寨子,我们也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可以去追求自己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