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位于重庆铜梁区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民间还有中国第四大古城之称,原名赤水县,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大安溪(琼江)而得名,有安居乐业之意。
北宋时期,铜梁县治在东流溪坝时,安居镇为铜梁县辖十二镇之一,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划铜梁、遂宁两县的一部分设置安居县,安居镇曾经是安居县的县城。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之描述。
古镇依山而建,上街狭窄弯曲,蜿蜒向上,拾级而上,青石铺路,古色古香。古镇最具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在城隍庙、引凤门、后河沟、会龙桥、火神庙街、文庙至万寿宫一线,其中位置最高,远远看去最显眼的就是城隍庙。
城隍城属于安居古城九宫十八庙之一,据了解,安居曾有中国古镇保存最完整的九宫十八庙,其中传播道教文化的除了城隍庙,还有明朝修建的万寿宫、玄天宫、上/下紫云宫、紫桐宫、文昌宫、帝王宫、天后宫、南华宫,清朝修建的武庙、川主庙,还有不同朝代修建的东岳庙、火神庙、药王庙、龙王庙、桓侯庙、禹王庙、奎阁庙、上/下王爷庙,另外还有弘扬儒家文化的文庙、传播佛教的波仑寺,龙兴寺、赛龙兴寺、雷祖庙、古佛庙等。
城隍庙是守护城池的,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据了解,“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庸神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早在周朝,每年收获之后,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自东汉末年三国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许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
城隍在民间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守护城池。道教神仙体系中,城隍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并领治亡魂等,地位崇高。到了宋朝以后,祭祀城隍更是被升级为国家祀典。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而安居的城隍庙也就是在明朝的成化年间开始修建的。
修建城隍庙的时候,安居建县不久,据史料记载,该城隍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新县修新庙,当时修得极为壮观,一时被传为佳话,但两百年之后,已成危楼,于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当时的知县唐运生又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又毁于战乱兵焚,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当时地方僧名一川又募资进行了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巡检沈庆安又率众补修。
现在的城隍庙有部分建筑就是道光年间所修,但大部分是后来所建,整个建筑依山而立,为“三合头”构造,中间合檐,两边飞角精雕细镂,十分美妙。主祀城隍神,品级为县城隍,封“显佑伯”,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
城隍主殿左殿供奉祀有财神赵公明、文昌帝君、药王孙真人,右殿奉祀的是慈航真人、王母娘娘和被称为“送子娘娘”的注生娘娘,出右殿拾级而上,是恢复重建的真武殿,奉祀的是真武大帝。
在真武殿的后面,是恢复重建的玉皇阁,在这里登高凭栏、极目远眺,安居古镇全景尽收眼底。一条碧绿的琼江如同一条玉带一般绕城而过,让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镇,又多了几分水乡的灵动,古老的城廓掩映在碧水青山之中。
安居不仅历史悠久,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这里走出过福建巡抚王恕、安徽巡抚王汝璧、河南巡抚胡尧臣、陕西巡抚帅祥、贵州巡抚胡峵、南京都御史周达、大理寺少卿周南、《四库全书》编修王汝嘉、翰林吴鸿恩、大理寺丞胡禹臣、户部员外郎胡如川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古镇上有很多传统文化可以体验,也有很多美食可以品尝,时间允许可以玩上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