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地摊经济是一个比较火的话题,很多人都在谈,很多人都在做,但地摊经济却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而是一种由来已久、广泛存在的经济模式。早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挑担叫卖的,有支摊吆喝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如今旧事重提,其实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小微企业的经营遇到困难,一些人的就业面临困境,一些家庭的生计陷入困局,松绑“地摊经济”,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落地之举,是共克时艰、执政为民的善政良策。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放开“地摊经济”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更是“疫情过后,民生为要”的最好诠释。下面我们来看看重庆乡镇的地摊随拍,非常的接地气,如果你遇上这样的地摊,你会支持吗?这是两位老奶奶在街边卖南瓜,南瓜大小不一,皆是自家地里所产,吃不完的才拿出来卖,真正的无公害。
重庆渝北龙兴镇上的蔑货小摊,摊主自编自卖,筲箕、簸箕、蒌子、刷把,便宜的10元一个,贵的20元一个,一天也编不了多少,自也也卖不了多少,纯脆图个开心,心中有活,时间也过得快。
这是重庆巴南兴盛古镇上的叶纸烟小摊,平常一般不摆,逢场的时候才背过来卖,他们的客人基本都是当地的老年人,叶子纸劲大,有巴渝雪茄之称,年轻人一般不会抽,它含尼古丁比烤烟低,所以本地的老年人都比较喜欢。
老街一角的土鸡土鸭,逢场的时候背几只上场镇上来卖,都是自己家养的,数量不多,所以不会批量去卖,很少用饲料喂养,所以这样的鸡鸭其实比市场上卖的更好吃。
这是古镇上收钱币的小摊,摊位不大,人也不多,收各种银元、票据、老版的人民币等,一般没什么生意,但一天总会有几单成交,对他们而言也算是收获。
这是街头的剃头匠,都是年龄大的老师傅,工具简单,不会剪什么花哨、时髦的发型,但很实惠,理一个发大约3-5元,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草鞋摊,20元-30元一双,现在买的人越来越少,会编的人也同样越来越少(就是这张照片拍摄后的一个多月,上图大叔的女儿在网上找到我,说他的父亲已经去世,问能不能把它的原图发给他),或许再过些年岁,这些老摊便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只能去博物馆或影像资料中去寻找他们的身影。
那么,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地摊,你会支持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