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渝帆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四川支援湖北抗疫的新闻《四川给武汉捐了3吨折耳根》,虽然不知道武汉同胞吃不吃得习惯,但不得不说,折耳根在整个西南地区都大受欢迎,无论是重庆、四川,还是云南、贵州,几乎都很喜欢这种极具争议的野菜,为什么说它极具争议呢?因为折耳根又叫鱼腥草,喜欢的人爱的深沉,恨不得一日三餐不离折耳根,而讨厌的人却极其厌恶,甚至看到都想吐,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那种味道,就像榴莲和臭豆腐一样,并不是它不好吃,但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近段时间,新冠疫情持续严峻,为防止人员聚集而不利疫情阻断,我们所在的小区甚至要求每户人家两天只允许一人出门,整天只能在家呆着,无聊之际,前日因事驱车下乡,回程时见路边长有不少折耳根,便找来工具,慢慢的采摘了一些,同时拍下了本组照片,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作为重庆人,渝帆也是折耳根的忠实喜欢者,从小吃到大,老家乡下的田边土角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菜市场也不可缺,而且绝对是最畅销的野菜,在很多人眼里,折耳根就是天然的植物抗生素,要说送饭,山珍海味都比不上一盘凉拌折耳根。
折耳根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折耳根书记为蕺菜,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年间的《吴越春秋》,便有关于岑草之记载,《会稽赋》注:岑草,蕺也。每个地方和不同的书籍中,有多种称谓,比如折耳根源自《名医别录》、鱼腥草源自《本草纲目》、狗贴耳是广东的叫法、折耳根则是西南地区的称谓,有的地方还叫猪鼻拱等,它既是一味中药,也是一种野菜。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这里记载的岑草其实就是折耳根。另外还有一些文献记载勾践在吴越战争中失败后粮食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种植折耳根来作为一种济难之策。谢灵运《山居赋》中也曾写道: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葼荠,葑菲苏姜。可见折耳根在晋代已经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了。
“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这是《新修本草》中关于折耳根的流行区域,唐初的山南道包括今天陕西南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以及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一千多年过去了,其实喜欢吃折耳根的还是这一片区域,至于其食用方法,据《齐民要术》记载,大多是用醋、盐等佐料凉拌而食。有的地方则会把折耳根煎水当作饮料来解暑。
相比市场上售卖的折耳根(虽说是野菜,但基本都是人工种植的),我们在路边挖的这些更加新鲜,虽然没有人施肥,却长得极好,没一会儿,但装满了一小篮子,可谓满载而归。
折耳根的做法折耳根的吃法很多,可以用来炒菜,也可以用来炖汤,还可以用来泡茶,但我们最喜欢的方式还是凉拌,回到城里,便将刚挑的折耳根用水洗净,然后去掉每一节的根须,掐成小段(可长可短,由自己喜欢),再放入姜沫、蒜泥、辣椒、酱油、醋等佐料,一起伴匀即可,从地里到舌尖,自已动手,半个小时即可。
渝人帆语:折耳根全身是宝,根和叶都能吃,还是一味抗菌、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被很多人称为“土人参”和“植物抗生素”,甚至有网友评论,这段时间贵州疫情颜色较浅,“莫非是折耳根护体?”,更有网友调侃“我挖折耳根养你啊”。哈哈,这便是我们喜欢的折耳根,你们也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