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步行街街景手绘图/欧阳桦 渝中区文旅委供图
十八梯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曾是山城人必经的生活小道和岁月之路,是重庆人最深的乡愁所在。几百年来,它数度变迁,繁华一时衰败几秋。
在这里,名士显贵、外交使节纵横捭阖、贩夫走卒、日常烟火慢慢延展,无数人在这里暂时落脚停留。
改造前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十八梯,看尽重庆母城的百年温情与落寞,历经战乱却愈发坚强。
这里囊括着人间的一切好好坏坏与悲欢离合。
无数的重庆人和外地人曾在这里徘徊巡游,他们沿梯坎走下或直上,再寻着小巷子穿行又折回,就这样随意地走着走着,触摸最本源的重庆,最古老的母城,无为其他。
改造前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人间最不变的是告别。人们怀念那些邻里冷暖与温情,那些喧嚣却真切的生活,但糟糕的生存环境和安全隐患,几近夺去了许多人继续驻留的热情和意愿。十几年前,人们终于觉得是时候了,是时候与衰败的十八梯说声再见了。
难以割舍中,十八梯,再次启动了历史的车轮。穿透历史,画满悲凉。他们用赞成票为十八梯按下已停滞了几十年的前进键。
改造前的十八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八梯会再现繁华吗?目前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数易其稿积极筹划;杭州新天地集团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在这片不大的地方持续耕耘四年有余,心有挂念,传承经典,工程进展得细致入微。
2021年9月,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将会正式与人们重逢。在这天到来之前,让我们走进十八梯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和故事。
一切恍若昨日。
一切恍若隔世。
青石板路说不尽十八梯的沧桑 十八梯公司供图
人类逐水而居,因而在两江交汇处,便有了山城重庆。十八梯亦是如此。
据传,该地曾有一口老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有十八步,因而这里逐渐被人们称作“十八梯”。
这种说法并非野史。多年前《重庆时报》记者采访过一位居住在厚慈街老街区的百岁老人,据她回忆,她曾听自己的长辈说过,位于原十八梯160号附近确实有一口老井,人们打水饮用、挑水洗衣都在这里,热闹异常。
旧时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水井离周边居民区也确实有十八步,不过后来干涸,就废弃了。再后来修公路,这个水井被填了。重庆知名的文史学者李正权认为,当解放碑还不是商业区的时候,还曾是一片树林,自然有地下水渗下在十八梯形成井水,而当上部开辟成住宅区后,井水干涸,也在其逻辑中。
旧时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因水井而名是目前大家最为公认的说法。不过在我们考证的过程中,也发现另外一种声音。我们呈现出来,供大家了解探讨。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在明清时期,当时的人们为方便通行,于此地修筑了石梯小路,由于上下两端坡度较大,因而阶梯被分为十八段,每段有平台供过往行人小憩,遂有了“十八梯”之名。
一名源之水,一名源之山,这就是山水之城重庆的十八梯。
十八梯之所以在老重庆人心里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还要从上下半城谈起。
以九开八闭的城门和城墙为界,明清时期重庆母城点缀在渝中半岛之首,面积并不大,但由于华蓥山余脉横亘期间,上下落差几十米,这座城市也被分为了上下半城。下半城是南纪门、金紫门一带,上半城是现较场口和解放碑那片。
清末十八梯及周边地图
明清时期,重庆是入川门户,陆路水路两栖交通便捷,往来商贾也多在此停留中转,因此彼时下半城至朝天门一带是繁华之地。此时十八梯至上半城一带相对偏僻,军队教场设立在附近,现复旦中学的大门位置,便是那时教场军营门口所在地。
随着商贸繁荣、人口激增,人们也开始在上半城安家乐业。至此,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通道的重要地位就显现出来。要知道,如今连接着上下半城的中兴路、凯旋路都是抗战时期才修的。彼时十八梯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上世纪40年代十八梯及周边地图
十八梯虽为坡地,但依山建房未曾不可。人流量激增,商业经济和文化生活也慢慢火热起来,几经发展,十八梯不再只是一个通道,富商贵人和普通百姓都来此买地建房,那时,这里成为了一片繁华之地。
十八梯内的永兴巷便是得名于当时知名的永兴当铺,而轿铺巷则因巷内停满了有钱人坐的滑竿轿子而得名;至于花街子,这个旧时著名的风月之地,是彼时商贸繁荣的一种象征。再后来,凤凰台35号的法国领事馆旧址上,更是上演着历史风云。
十八梯旧址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史料记载,行军打仗难免伤残,因此在十八梯一带中医馆林立,同时由于码头之便也成为药材的集散地,药商来往如梭。
明清楼阁牌坊依照地形,层层叠叠沿街而上,错落有致,大家闺秀在阁楼上依着“美人靠”,悄悄看着街市下的喧嚣与繁华;这似乎是立体版清明上河图,轿夫、纤夫、力夫、军人、商贩、赶路人、革命者、外国人……纷纷汇集于此。
十八梯原黄土坡的“大观平石刻”遗迹 十八梯公司供图
这里留着最重庆的人间烟火和过往的时光。
曲折陡峭的石阶将山城繁华的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在一起,见证着老重庆人的真实生活。
这里是重庆版的“清明上河图”。
十八梯展现的“天生重庆”的山地城市形态与空间特色,“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山城人居空间,承载了市井生活的变迁,时空格局的演进,是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时空产物。
旧时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十八梯171号是一幢民国时期的建筑,原是从前的盐商会馆,为了做生意,盐商们去合川,盐贩去巫山等地采购。他们都在盐商会馆里谋划,或讨价还价,或利润均分。他们有了食盐,又联系货船,或找当今的“棒棒”,与他们谈好力资,再把盐货搬运上船,一切办妥后,将食盐通过嘉陵江和长江运往各地。
盐商和盐贩们想把食盐卖一个高价,盐商会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各路盐商来到会馆,在这里喝茶聊天,谈生意,人来人往,生意兴隆。
十八梯171号盐商会馆旧址
在十八梯防空洞的门口,则是善果巷。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时,善果巷的居民为了方便夜间的行人,他们自发凑钱买油点灯,做善事行善礼,取善果有报得名。原来,此处曾有一座观音庙,重庆真正的“观音岩”就在这里。
继续朝下行,十八梯中段过后则是厚慈街,厚慈街傍山而建,山下就是长江。
据说,厚慈街曾是“重庆第一街”,由浩池街、金马寺街、双桅子、泰乾街组成。它连接中兴路、十八梯、花街子等。
旧时的十八梯吊脚楼 十八梯公司供图
有人说,厚慈街是下半城的交通枢纽,也是下半城的繁华所在。
旧时的厚慈街,就像一个迷宫,七弯八拐,曲曲折折,全是参差不齐的吊脚楼房。每到晚上,夜间的小吃摊遍布街巷,一盏盏桐油灯、煤油灯燃亮商铺。
在每盏灯光下都是一个饮食摊,摊贩们经营烧腊、小面、油炸花生米、水煮黄豆、凉拌豆腐干等。那些码头力夫,他们干完一天的活,就来喝酒吃饭。在食客中,还有下船或住店的客商,也来吃夜宵。这样一来,有划拳声,喧闹声此伏彼起,常常要吼到第二天早上。
改造前的十八梯 图/张松
因厚慈街与重庆方言“好吃”谐音,于是,就被叫做“好吃街”,时间久了,大家觉得不雅,以街道里有用于防火的浩大水池更名“浩池街”,由此取代“好吃街”,几经变故,与其它小巷合并,取名“厚慈街”。
自1891年重庆开埠后,作为商业重镇的重庆城快速发展。人口激增,扩城与改变市内基础设施成为必要。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大刀阔斧,拆城墙修道路,城市交通迅速发展,以南区路和北区路为代表的现代公路开始联通起重庆城;而等中兴路、凯旋路修好之后,十八梯不再成为最主要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
但,对于十八梯来说,真正的伤害来自于战火。
抗战时期的重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世界的目光都汇聚于重庆,日军炮火也对准了重庆。日本飞机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对重庆频繁空袭、疯狂轰炸,出动飞机达9000多架,投弹11500枚以上。
为了达到摧毁重庆人意志力和造成更大伤亡的目的,日军很多时候会投递燃烧弹。这对于木制和竹制房屋来说无疑是灾难。据幸存者回忆,轰炸过后往往到处瓦砾、一片火海,惨不忍睹。
抗战时期的重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段惨痛的岁月中,1941年6月5日会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较场口十八梯防空洞,是当时重庆的大防空洞。防空洞地深10米、长两公里,有3个出口、高2米,里面有木凳、为了照明,每隔一段距离有一盏油灯。但这里条件简陋,十八梯防空洞没有进水、通风、防火、防毒设施。
较场口防空洞 图片来源于网络
6月5日下午晚,在日机持续五小时多“疲劳”轰炸中,十八梯、演武厅和石灰市防空洞隧道发生了避难者窒息践踏伤亡惨案,遇难者约2500人。举国甚至世界为之震惊。
我们都知道,从1998年起,重庆每年的6月5日都会鸣放防空警报,为的就是纪念这些防空洞的死难者,以及纪念重庆大轰炸下离去的人们。追怀去者,警示世人。
被日军轰炸后的重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渐渐起飞。重庆当然也在其中。
以解放碑步行街为代表,重庆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而曾经繁华的十八梯却逐渐沉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南纪门建立劳务市场,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也居住在了十八梯。大部分原住民逐渐搬离,十八梯开始显得陈旧而杂乱。
那时十八梯的市井气息浓厚——廉价旅店、茶馆、采耳、饭馆、拔火罐、麻将馆等消费场景,就随着这些落脚者应运而生。在这段似乎被时代遗忘的空间里,散发出与现代化城市完全不同的烟火气,特别是让它在与一街之隔,繁华时尚的解放碑相较之下,显示出弥足珍贵的温馨画面。
改造前的十八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十八梯是他们的避风港,是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底气——在这里低廉的生活成本,毫无疑问,于他们而言是充满温情的。
从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将目光投向十八梯。在频频需要回望过去的时代,十八梯于重庆也成为标杆和代表。这样的十八梯让一些人喜爱,不在于它是卧虎藏龙之地,而是给勉强生活于城市的人留有最后的机会和保持着过往的时光。
每天路过十八梯的,除了穿梭于上下半城的过客,大多数是背着背包,挂着单反的文艺“朝圣者”,有网友甚至评论:“不去十八梯,等于没去过重庆”。
改造前的十八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绿树成阴,电线又横七竖八,锅里的菜香味儿和叶子烟味儿混作一团。小摊小贩的叫卖声走街串巷,录像厅里放着港片儿,时而传来一阵哄笑声,那里是记忆中的十八梯。
曲折陡峭的石阶将山城繁华的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在一起,见证着老重庆人的真实生活。
毫无疑问,十八梯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这里保留了六七十年代老重庆生活的缩影。街道两边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小饭馆、小理发店、公共录像厅、裁剪衣服店、小茶社等等,上演着原汁原味的老重庆生活。
很多人对十八梯一见如故,大概是因为所有老旧的地方都被时光染上了令人怀念的味道。
同样,这也是一些人离开它的原因。
改造前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当然,这是当地人的家园,气候条件可以用居住条件来弥补。但是十八梯的房子太老了:解放前的房子根本谈不上什么居住条件,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建设是解决有所居,对生活质量的考量并不充分。大多数住户的人均居住面积十分有限,加上相关的室内装修没法跟进,居住质量很是问题。
社会永远在进步,而十八梯停滞的不止是环境建设,还有些是住户生理、心理上的需求,纵然有诸多不舍,但也必然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改造前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事情至此,十八梯近年的没落也就可以理解了。人心思变,人都有追求生活舒适的权利,目前十八梯必然经过一段冷落时节;而城市建设的改变,加速了这一过程。
2008年,十八梯,再次开启了历史的车轮,危旧房片区改造前期工作深入细致开展。
2010年6月20日下午4点半,在杏林中学的操场上,以96.1%赞成票的结果,人们开启了十八梯的另一段历史。
《人民日报》报道投票过程
《重庆晨报》报道投票过程
如何修复十八梯?
任何决定都不容易。
“数易其稿”,渝中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曾这样说。十八梯汇聚了太多的目光,要让重生的十八梯体现真山城最重庆,要对得起这座城市的文脉。
多年来,渝中区分别委托多个设计单位编制十八梯保护实施方案、十八梯交通组织方案。直到2016年,十八梯保护实施方案及交通组织方案才通过专家评审,正式结题,整体控规修改才基本完成。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保留的历史建筑 十八梯公司供图
2015年5月17日,重庆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划定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规划保护范围东至重庆日报社,南接解放西路,西至中兴路,北临较场口,总面积18.88公顷,包括核心保护区3.89公顷,建设控制区7.17公顷,风貌协调区7.82 公顷。
在重庆市政府批准的《重庆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渝中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2017年5月,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正式开工。
施工中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十八梯片区囊括了重庆人的悲欢离合和生活本真,更囊括了“鱼骨状”“云梯式”的传统山地街区肌理和“传统巴渝”的建筑类型和分台布局,内有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法国领事馆旧址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大轰炸遗址群“六·五”隧道惨案遗址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散落着大观平石刻、鸟游淤云石刻等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善果巷35号、厚慈街95号、火柴原料厂旧址3处优秀历史建筑、81棵大树、古树,和“七街六巷”13条传统街巷、老梯坎、老堡坎、老防空洞等极具重庆味道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里汇聚太多的历史故事和生活气息。
这一切是时光的财富,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施工中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用心对待一方土地、一片建筑,在十八梯项目副总经理王睿看来,就是看我们如何对待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占地88亩,总建筑面积17万方,按照常规的商业项目进度,这个体量两年便可以完成,而项目公司却在十八梯慢慢耕耘了四年,其慢就慢在细心保留住原来的味道。
这是基于尊重十八梯“天生重庆”的山地城市形态的规划建设,更是基于保护“老重庆”、“真山城”的禀赋与气质的规划建设:延续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原有的街巷格局和肌理;对危旧的老建筑坚持以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原材料进行保护修缮;通过传承、植入、创新“巴渝文态、建筑形态、新特业态”;挖掘、提炼、打造“十八件、十八味、十八景”等新业态、新景致、新体验。
大拆大建不难,难的是既保护又修建。黄葛树、青石板……这些都被保留下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也延续了“七街六巷”传统街巷的基本格局,而且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与原有的堡坎、陡坡等地形地貌,这给施工带来不小难度。
比如,施工过程中在原有的青石板路上安装塑料板予以保护,建筑材料不使用车辆运输,而采用传统的人工手提肩扛,虽费时费力,却很好的保护了现场百年石梯不受损坏。
施工中的十八梯 十八梯公司供图
山城重庆的真谛就在大街小巷。在文史学者李正权看来,要读懂重庆,首先就是要懂得那些大街小巷,一人巷、巷中巷、云梯巷、屋中巷……攀爬在梯坎上,穿行在巷子中,你会渐渐理解重庆。
七街六巷。
这是十八梯的新天地。
亦是旧生活。
人们早已期待重逢。
即将开放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上端城市阳台周边的围栏已经拆除,许多市民游客在那里凭栏远望。
如果你许久不曾去过那里,眼见的景观是大不一样了。
顺着山势沧桑青石垒砌而起,灰砖青瓦层层铺开,吊脚群楼错落其间;远处凤凰台附近,歇山式屋顶、女儿墙、小青瓦铺面、砖柱砖墙……中国火柴原料厂旧址焕颜屹立,展现着“火柴大王”刘鸿生当时的勇气和坚韧。而旁边一栋黄色古老建筑遥相呼应,那便是法国领事馆旧址。
我们想象,明清时期十八梯的繁华或许就是这般模样吧。
俯瞰十八梯 图/陈云元
据王睿介绍,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将按照七街六巷的历史底蕴,顺势被划分为五个区,拥有“两体验两中心”。从较场口往下看,十八梯主街右手侧为A区、B区,也是传统文化体验区,巴渝传统文化、市井民俗在这里呈现。
特别是位于A区的山城记忆馆,这是十八梯团队用心打磨的成果,里面汇聚了大量老重庆珍贵的书籍、影像、视频资料,并利用数字技术将旧时山城记忆和变迁以及生活滋味,重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主街左手侧为C区,定位为国潮文创体验区。它将以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项目特色产品精致研发,文创IP衍生孵化为主,大西南传统美食将汇聚于此,一如当年码头重庆汇聚四方来客时的模样。
凤凰台、法国领事馆旧址那片为国际交流中心的D区,以代表彼时中西文化和商务交流交汇的画面,让十八梯再次与世界相连。花街子所在地为E区,是以夜经济娱乐聚集、个性化休闲生活、沉浸式演艺秀场为发展方向,打造潮乐青年聚集地,旧时的风月之地换新颜,不变的是热闹盈天的灯火。
更多细节将铺满在街巷的肌理中。
善果巷,将利用原有石梯和堡坎的空间来展现街巷市井生活;下回水沟,原是著名的跳蚤市场,将保留其创意和生活集市功能;月台坝,因胡子昂宅院前月形坝坎而得名,通过对宅院和周边梯坎环境的恢复,再现其赏月的传统情景特色;轿铺巷,以重庆“三大轿帮”之一的轿铺巷为故事线索,将开发山城“滑竿”等体验项目……
“巴渝文态、建筑形态、新特业态;十八件、十八味、十八景……”王睿相信,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未来将成为新的重庆城市文化名片。
人们会在十八梯的街巷中,找到重庆。
十八梯的灯亮了 图/张坤琨
毋庸置疑,即将以新模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十八梯是重庆的地标性城市文化名片、特色文化旅游商业示范区、重庆面向国际的文化展示窗口以及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们也如许多人那样,担心它是否就丢失了原来我们所喜欢的古朴甚至有些破败的模样,那些烟火与温情。
我想起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说过的话:“鼎在周朝,恰如碗之在现代,我们的碗,无整年不洗之理,所以鼎在当时,一定是干干净净,金光灿烂的,换了术语来说,就是它并不‘静穆’,倒有些‘热烈’。这一种俗气至今未脱,变化了我衡量古美术的眼光,例如希腊雕刻罢,我总以为它现在之见得‘只剩一味醇朴’者,原因之一,是在曾埋土中,或久经风雨,失去了锋棱和光泽的缘故,雕造的当时,一定是崭新,雪白,而且发闪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的希腊之美,其实并不准是当时希腊人之所谓美,我们应该悬想它是一件新东西。”
山城岁月拾阶而上又折下,时光也是如此。
十八梯的光阴 图/付南飞
我们于此游荡沉浮,痛过哭过爱过,那些成长的故事最终都会被时光抚平,归于平静。
唯一不变的是,在时间的海洋里,我们期望能为自己的城市悄悄留下些许图文记忆,以些许的个人情感表达我们对城市的无限热爱。
对十八梯的热爱。
图/阿甘
致谢:
感谢重庆文史专家李正权老师提供的见解
感谢杭州新天地集团重庆十八梯公司商业副总经理王睿接受采访
感谢渝中区文旅委、文管所提供图文资料
资料来源:
《重庆十八梯防空洞惨案》陈与
《浅谈十八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振兴》张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