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位于云南省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那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喜洲古镇四周没有城桓寨墙,但东西南北各有大门。最醒目的要数西面的正义门,正义门,也是现在喜洲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又称魁阁,科举时代读书人考前会来此祈求保佑金榜题名,时至今日,据说仍有考生在大考前会被家长带来魁阁向魁星老爷祷告祈求。
刚进古镇,抬头便可以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如叶盖的大于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因为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
喜洲村头的这两棵古树,据说是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萌下的小憩。
然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德馨坊】的牌坊,内是喜洲的塔静小学,从学校修建的牌坊和墙上书写的励志校训可以看出喜洲古镇的古今文化的渊源流长。
对面时紫云山寺,看似不起眼的小寺竟然始于明代,目前的建筑是清代所建
喜洲镇上有个紫云山寺。说是寺,其实是个道佛儒三教合一的所在,里面有个大殿还供奉着关帝。
这个寺从建筑到塑像都没有那些古刹名寺的宝相庄严。它跟镇上的民居一样破旧,一样充满了烟火气息
喜洲老年协会总会也在此
踩着古韵的青石板,穿过古老的巷子,去寻找那些遗落在光影斑驳中的历史。
喜洲古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灰墙白瓦,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的独特建筑特色为这座古朴的小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喜洲古镇可以遇到许多保留得十分完好的深宅大院,因此,要看白族民居,来喜洲就对了。
喜洲的白族民居里非常精彩的飞檐斗拱,典型的三滴水门楼制式,你可以看到下雨的时候,雨滴会经过第一、第二飞檐,然后才滴滴答答地落至地面,这也意味着财源滚滚。整个门楼上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彩色雕花,十分好看。
喜洲的老宅映衬在苍穹的天空下,显得古老而又有新生,随便一幢房子拍起来都这么的好看。
阳光下的脚踏车与斑驳的老墙。这里大概是浓缩了整个大理的精华吧。老舍先生可曾经堪称喜洲为“奇迹”。
喜洲四方街位于喜洲古镇中心位置,是由许多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立着一座石坊 "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当时在提名碑上留名的明清进士和举人有将近100人。文明坊的存在体现出喜洲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喜洲人民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是喜洲人文气息的历史根源。
附近就是严家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家大院,建筑形式保持了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厅两院(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等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
在喜洲古镇中心广场的左侧另外一条街口处,也伫立了一道牌坊,上面刻有【翰林】两个大字
那个谁来了都要拍一张的机位,公共电话亭前的转角。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很多店铺经常不开门,或者很晚才开门。
六扇门里,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往城外走,就来到田野中,大片大片的绿油油稻田。
微风吹来,稻秧就像海浪一样此起彼伏,让人赏心悦目。
白族农民在做农作
田埂,有人在这里拍美丽的婚纱照
漫步在田园风光里,我的脚每挪一步,都会踩上一个韵脚,我的眼每看一下,就是一出诗意的图画。
修建在田园的大宅院,拥有显眼的黄色外墙,是喜洲有个著名的客栈叫“喜林苑”,这个名字来源于“ 喜洲 ”和“林登”。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人林登先生,改造了解放前的白族民居杨品相大院,建成了这家客栈。
杨品相大院建于1948年是喜洲白族“五福寿”(两个三坊一照壁)建筑形式的代表建筑,其中门楼做工最精湛,有杨家门楼之说,杨品相是喜洲白族民族资本家之一,创建“光明”上号。
第一进院子,这里每天下午开放供游客参观。
喜洲老宅院的门厅建筑设计,感觉很复杂,凸凹的屋檐,朝上翘起的屋檐角,这也看得出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能够修得起的建筑大宅院
喜洲粑粑被誉为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
四方街的“名店”应该就是清凉小屋了,清凉小屋从1982年便开始在喜洲营业
马嬢孃的牛奶冰棒还是那么香甜,这里的冰棒能这么多年始终保持老味道是有原因的,老板马嬢孃说这么多年,他和老伴施先生都坚持去农户家购买当天的鲜牛奶制作,鲜牛奶拿回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再冷却,制作出来的冰棒达到标准才售卖。
啊玛英豌豆粉
豌豆粉,也叫油粉,创始人老奶奶年事已高,她的儿子和儿媳妇放弃下关的事业回来继承奶奶的手艺,啊玛英油粉够筋道、口感好,酸辣合适.....
喜洲古镇其他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