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下午,我在云南大理市巍山古城用罢午餐,便前往位于巍山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
的巍宝山游览。山色空濛,南诏往迹皆在烟雨中。
巍宝山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山顶海拔2509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绵亘数十里,峰峦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瞰巍山县城,1992年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为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是集自然风光、南诏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为一体的名山。巍宝山开辟于汉代,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由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这里的道观多少带有南诏文化的印迹。
乘车上山,来到巍宝仙踪山门前下车前行,但见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在蒙蒙雨雾的笼罩下,巍宝山有了一丝缥缈的意境。
巍宝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是南诏始祖彝族细奴逻耕、牧、发迹之地。入得山来,见到的第一座庙宇就是南诏土主庙。
进得庙门,迎面一座歇山式大殿内供奉的就是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
南诏土主庙又称“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庙”,相传为细奴逻家庙,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据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彝族群众要到土主庙杀猪宰羊,祭祀先祖细奴逻。从清康熙年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当地的彝族就在魏宝山土主庙举行庙会。
庙内有菩萨点化细奴逻的壁画雕刻,不过在巍宝山还有道教“老君点化细奴逻”的传说,谓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些说明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在传入云南过程中,云南本土原始宗教相融合,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化而为一。
离开土主庙,沿着林间山道继续前行,来到文昌宫。
走过雄伟的山门,前方就是供奉关羽的前殿。
过前殿,前方是一池清泉,名为“龙潭”。
龙池周边建有青石围栏,石栏雕刻工艺精美,石狮造型生动,石栏石雕上的斑驳印迹,是久远历史遗痕的印证。
池畔垂柳依依,如是春天,柳影如烟映池水,花俏枝头清幽境,那幅“龙池烟柳”景观是著名的巍宝山八景之一。
池中有座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名为“文龙亭”的六角形亭阁亭,亭前后各有一座拱桥通往池岸。
导游指点我看文龙亭西侧亭墩,那里临水墩壁上有一幅名为“踏歌图”的壁画。
此画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时,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表现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整幅画画面布局饱满,线条勾勒明快,富有流动感,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欢庆的场面,不仅是一幅珍贵的清代彝族打歌图,也是迄今云南发现最早的彝族古代踏歌壁画,被誉为巍宝山镇山之宝。
文昌宫原是当地土著彝族祭祀龙王的地方,因而亭后的大殿名为“龙潭殿”。清乾隆年间龙潭殿改为文昌宫,大殿供文昌帝君,前殿供关圣帝君。
文昌宫内有一口月牙形神泉井水,相传汉末彝师孟获之兄孟优曾居此修炼。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因士兵误饮哑泉水,不会说话,诸葛亮曾亲往殿内访问孟优解药以救士兵。
离开文昌宫,想起早晨在酒店看到一本有关巍宝山风物的书中提到灵宫殿内有一株高18米,粗39厘米,已生长400多年的云南最高的人工栽培古山茶树。问询导游谓就在附近,便想去看看,而同伴无游兴欲返,导游遂陪我一人前往。
前行不远就到了主君阁(灵宫殿),进得庙内抬眼就看到了那株亭亭玉立、姿态优美的古山茶树。
此树为明末清初种植的“桂叶银红”山茶树,因其高耸过屋,又紧挨大殿,开花时满树红花,照红殿宇,因此又称“照殿红”。设若早春二月花开时节,古山茶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山茶流红,蔚为奇观。
很想再在巍宝山中走走,但团队活动很是不爽利,只能回返。
巍宝山以南诏发祥地和道教圣地而出名,自汉代始,陆续有道士觅此潜修,至明清道教盛极一时。很多道士进入巍宝山隐居修炼,收徒传教,主峰南北两侧依山而建有宫观二十余座,这些道教宫观殿宇布局严谨,格式齐全,气势壮观,其建筑造型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古建筑特色和地方特点,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造遗风,体现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远神韵。宫观殿堂内的壁画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逼真传神,颇具历史文物价值。
巍宝山峰秀谷幽,清溪回流,风景名胜景点也不少,春来雨前品茗,夏观云海岚烟,秋赏桂花圆月,冬至阳光和煦,夜听水流调竹石,昼看云起面前山,也是雅事。如有机会很值得到巍宝山访古览景、明心见性,细细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