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文物古迹众多,最负盛名的当属崇圣寺三塔,它不仅是大理的象征。今天的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分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除三塔外,其他都是恢复性重建,气势宏伟、规模庞、金碧辉煌。
塔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形制就是一个坟丘,安置佛祖释迦摩尼的佛骨舍利。塔引进入中国,依古印度形制都建在寺院的中心,安放舍利,后逐渐发生了形态、位置乃至功能的演变。
古印度“塔”
苍山应乐峰下,大理古城西北,在南诏丰祐年间(823~859年)建有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崇圣寺,三塔立寺门前。后寺毁,三塔依然巍立。
主塔千寻塔,“寻”是古代长度单位,意指塔高。塔高69米,16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与西安唐时期的小雁塔相似,为典型的唐塔建筑风格。塔顶有塔刹,藏有大鹏金翅鸟。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治水必先治龙,龙畏大鹏,大鹏起镇水的作用。
大鹏金翅鸟(收藏于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
塔前石砌照壁“永镇山川”为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题。
南北两座小塔距离大塔都是70米,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高度均为43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
崇圣寺三塔集崇扬佛教、镇灾降邪和观赏功用,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而不倒,是这种奇迹的应验。
聚影池形如洱海,聚三塔钟楼倒影于一池之内,是摄影留念的理想景点。
前景区还包括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
三塔之后的南诏建极大钟楼,古称胜概楼。“南诏”为国号,“建极”是年号,大钟铸于南诏国建极十二年(871年),毁于清末战乱。1997年香港回归依史料重铸大钟。
大钟楼西侧是1999年恢复重建的雨铜观音殿。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899年)。以铜铸像需要大量的的铜,传说时天降铜雨,满地皆为铜屑,取以铸像,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
大殿内居中的汉白玉须弥座2.2米高,其上铜铸贴金莲花座1.8米,莲花座上站立着8.6米高的铜铸贴金雨铜观音。观音原本男儿身,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化为慈祥善良的女性。雨铜观音男性身材,女性的脸,正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的重要特征。
雨铜观音
雨铜观音左侧靠东为水月观音,靠西为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为大理地区特有;雨铜观音右侧有男身梵僧观音和手执金绳的负石观音,这两尊观音被大理人称为“观音老爹”、“观音老母”,他们都是阿嵯耶观音的化身。
阿嵯耶观音
梵僧观音和负石观音
雨铜观音殿二楼上展示的是两幅稀世画卷的复制品,《南诏国史图传》、《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
走出景区前半部分,后景区就是恢复重建的,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
早在西汉元封六年(前105年),大理地区就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疆域。唐宋时期,以大理地区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南诏和大理国。元以后,禅宗大兴,寺院遍布,有“妙香佛国”之誉。
历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崇圣寺是整个大理国,乃至整个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因此被喻为“佛都”。
阿嵯耶观音阁为仿唐高台重檐楼阁,中间供12米的阿嵯耶观音像。阿嵯耶观音造像特殊,呈男身女相,是白族密宗的主尊观音,也是大理特有的观音,被称为“云南福星”、“细腰观音”、“大理观音”。
高僧殿
大理国22位国王中,有9位在崇圣寺逊位为僧,殿内立九位高僧像。
祖师殿
祖师殿供禅宗六祖六祖惠能。
大雄宝殿
仿北京故宫太和殿,重檐九开间。高大敞亮,金碧辉煌,为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的殿。
九龙浴佛
崇圣寺是汉式寺院,中轴对称,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弥勒殿、药师殿、财神殿等一应俱全,布局也如汉式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