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处祖国西南,是一个文化多元性、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地区,素有“少数民族之乡”“动植物王国”之称。前几年游览过昆明石林、丽江古城、苍山洱海、梅里雪山等地,已经感受到彩云之南的缤纷多姿。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再次激起我的出行兴趣。11月中旬,趁着周末闲暇来到昆明、楚雄,倘徉在博物馆的知识宝库中,漫步于翠湖边的青山绿水间,近距离领略了云滇大地的丰富多彩。
【第一天】云南省博物馆、官渡古镇、昆明市博物馆
【第二天】云南铁路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海埂公园(滇池)
【第三天】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昆明翠湖公园、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共有藏品22.7万件(套),包括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等,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二级文物1390件(套)。镇馆之宝有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
主体建筑共三层,外观为砖红色,狭长缝造型源自“石林”景观。基本陈列“云南历史文明陈列”位于二楼、三楼,由6个部分组成,包括二楼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三楼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全面展示了红土高原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进程。
入口处的“担当”雕像。担当(1593—1673年),云南晋宁人。俗名唐泰,出家后名普荷,号担当,意为能荷佛家之担。明末清初诗书画“三绝”的大师级人物。
大鹏金翅鸟雕塑,原型为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一楼的特展“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
云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澄江帽天山化石群、禄丰恐龙化石群、禄丰腊玛古猿、元谋猿人等历史遗迹,见证了地球生物进化史。
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早期
创孔海百合,中三叠世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因发现世界最大规模的恐龙化石和腊玛古猿化石,被誉为“恐龙之乡”“化石之仓”“亚洲人类发祥地”。除此之外,昆明、玉溪、红河、曲靖、保山、昭通等地也曾出土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早侏罗世
与喜马拉雅运动同时发展的新近纪哺乳动物
剑齿虎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金属产地,铜锡等矿物资源丰富,采冶历史悠久。象征人类文明的青铜器,在古滇国的种类达90多种,包括乐器、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装饰用具等。
鸡形陶壶,新石器时代。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整体形状似鸡,尾部与背部饰乳钉纹三行,通体饰点线纹,作羽毛状,口部两侧各有泥钉一个,颇似眼睛。构思奇巧,造型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艺术精品。
陶禽尊最早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这件鸡形陶壶是远古文化交流的例证,表明在公元前2000多年,云南先民就与岭南地区发生了联系。
星形石,新石器时代。古人用来增强棍棒杀伤力的“利器”。
骨镯,新石器时代。直径8厘米,高3厘米。共有14片,由骨片切割、打磨、粘合而成。这件器物说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具备基本的审美意识。
云南青铜文化是在本地新石器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青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青铜文化,具有“晚熟早夭”的特点。在中原地区已进入铁器时才拉开帷幕,西汉达到最高峰时,因“大一统”政策而迅速被汉文化替代。
古滇国青铜器中,富有特色的是用于贮存当时的货币“海贝”的贮贝器。较多的是铜鼓形贮贝器,在器盖或器身上铸有“战争场面”“纺织场面”“诅盟场面”“纳贡场面”“杀人祭祀场面”等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图案。
战争场面铜贮贝器盖,西汉。盖径30厘米、高12厘米。镇馆之宝之一,也是2018年1月登陆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7件宝物之一。
器盖铸有13个人物,中间是一名骑士,通体鎏金,当为主将。戴盔贯甲,束带佩剑。马后方一人仆地,马前方仰卧一人,仰卧者外侧3人,执盾执剑作刺杀状。骑士后方有奔跑者3人,穿甲佩剑,左后方一人倒地,另一人足踏其背,此人前又有3人。
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西汉。高53.9厘米,盖径33厘米。贮贝器由两个器身纹饰相同的铜鼓上下重叠而成。盖上铸有立体的战争场面:共塑人物22人,一方是椎髻的滇国将士,有骑兵,有步兵,装备精良,作战勇猛;另一方为辫发的“昆明人”,多属步兵,装备不及滇国将士,有的已被砍去头颅,有的被击倒在地作挣扎状,有的跪地求饶,有的双手被缚成了俘虏。该贮贝器可能是滇国工匠秉承王侯贵族意志制作的,所以把自己描绘成当然的胜利者。
孔雀盖提梁铜壶,东汉。这是一件融合滇文化元素的汉式器物。通高43厘米,腹径27厘米。盖顶是一只开屏的孔雀,肩上有对称的双环,通过龙形提梁相连。
世界上最早的铜鼓——万家坝型铜鼓1975年首次在云南楚雄发现,后来云南境内出土的铜鼓日增。接下来要去的昆明市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内也有相关文物展示。
铜鼓,战国。高30.1厘米、面径39.1厘米。鼓面正中饰十二芒太阳纹,芒间有斜线三角形纹。其外五晕,由同心圆纹和锥齿纹相间而成。胴部四晕,一至三晕饰锯齿纹和同心圆纹;第四晕较宽,有船纹四组,每船载四至五人不等,作竞渡状。
广南羽人船纹铜鼓,西汉。1919年发现于文山州广南县。高46厘米,直径68厘米。鼓面饰14芒太阳纹。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头上戴着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
三枝俑灯,西汉。高42厘米,宽48厘米。由手臂、头部、躯干四部分拼合而成,主体是一个头顶一灯、双脚跪地、两肩伸开、手持两灯的男俑。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西汉。高50厘米,盖径25.3厘米。镇馆之宝之一,2019年1月6日登陆央视三套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
这是一种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腰两侧各装饰一个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状。盖上有四只牛逆时针围绕中心作奔跑状,中心有一个圆柱柄托盘,上有一个鎏金骑士,腰佩长剑,坐骑之马昂首翘尾。整个器物装饰题材由动物到人物,或高或低,错落有致。
狩猎场面铜贮贝器,西汉。通高65.8厘米、底径45.2厘米。2018年1月登陆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7件宝物之一。
这件贮贝器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上鼓器盖单独制作,足部焊铸4头卧鹿,以活扣与鼓身相连。下鼓焊铸一底,足部焊铸4头卧牛。器盖上铸有3人狩猎立体场面,策马追杀一头奔跑中的鹿。一人通体鎏金,与另一人均骑马,还有一人站立于中央。还有犬、兔、狐、虎、猪、犀鸟等动物以及阔叶植物纹。
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西汉。高38厘米,盖径30厘米。2018年1月登陆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7件宝物之一。
这是一件表现滇国祭祀活动的铜鼓形贮贝器。器盖上铸52个人物和一猪一犬。鼓面中央立有一对蛇盘绕的圆柱,柱前和右边是3个被反绑或戴锁枷的人,当为用来祭祀的牺牲。旁边一位坐着4人抬轿的贵族妇女,可能是主持祭祀仪式的女奴隶主。两侧边沿还各有一鼓,鼓腰部是8人追赶野兽的狩猎图案。
牛虎铜案,战国。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镇馆之宝之一,也是2018年1月登陆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7件宝物之一。
器物主体为一头站立的大牛,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是一只缩小比例的猛虎 ,作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的小牛。大牛和小虎是一次成型,小牛通过焊接连上。
动物搏斗场面铜贮贝器,西汉。细腰圆筒型,通高42.8厘米。器盖上铸有两牛一虎立体搏斗场面,腰部铸有左右对称两虎形耳。上方的树上有两猴两鸟,两猴相背蹲在树枝上,两鸟作惊恐之状,振翅欲飞。
蛇柄铜剑、金剑鞘,西汉
四人一牛铜啄,西汉。长27.5厘米,宽15厘米。该器物原铸四人和一牛:第一人背负囊,第二人应为牵牛者,惜已失落,第三人做赶牛状,第四人右肩扛物(已残剩半截木棍)。三人服饰相同,披毡、穿短裙、戴耳环。此场面似与纳贡或集市等有关。啄是滇国特有的兵器,整体似T字,銎部刃长且尖(銎读“穷”,兵器上安柄的孔),使用时如鸟啄木,也可像铜戈一样钩杀。
滇王编钟,西汉。铜钟在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已经盛行,战国时期以编钟、编磬组成的乐队为主。到了汉代,钟、磬等乐器开始衰落。而滇国和中原地区不同,直至西汉晚期,编钟仍在使用。
滇国的编钟大多由偶数组成,一般为6件,而中原多是奇数。
羊角钮铜编钟,春秋时期
牛头铜扣饰,西汉。铜扣是以青铜铸造、背面有齿扣可供系戴或悬挂的一种装饰品。主要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滇池区域,是滇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牛铜枕,战国。整体似马鞍状,枕身两端上翘,各雕铸一立牛,侧面雕有四只牛。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西汉。直径13.5厘米。玛瑙与鎏金相映生辉,工艺精湛,2018年1月登陆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7件宝物之一。正面为圆形牌,中间镶嵌红色玛瑙。周边有一圈鎏金浮雕小猴,首尾相接,形象生动。
鹈鹕衔鱼铜扣饰,西汉
猎首纹铜剑,战国。长28.2厘米。剑柄两面雕刻有猎首人物纹饰,皆大眼、利齿、阔嘴,形象奇特。
牛、马、虎、鹿、猪、猴……这么多动物共生共存,生动展现了云滇大地的生物多样性。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西汉。长14厘米,宽5.4厘米。表现两只豹子和一头野猪殊死搏斗的场景。一只豹子扑在野猪背上,前爪抓住猪的肩腹部,后爪抓住猪的后腿,张口咬住野猪背;另一只豹子侧卧于野猪腹下,两只前爪紧抓野猪腹,后腿也被野猪紧紧咬住不放。
四人缚牛铜扣饰,西汉
持伞女铜俑,西汉。高46厘米。此俑并膝跪坐,头梳银锭式发髻,上身着无领对襟广袖长衫,下身着裙,跣足。耳佩成组耳环,手戴钏。两小臂于身前平举做持伞状(伞已佚)。
持伞女铜俑,西汉;女俑铜杖头,战国。
铜房屋模型扣饰,西汉。高11.5 厘米,宽12厘米。表现的是室内“祭祖”仪式,2018年1月登陆央视9套《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7件宝物之一。我国古代的祭祀仪式,通常是“祭于内者为祖,祭于外者为社”。滇国也不例外,凡祭农神、山神和水神等,多在室外特设祭坛,祭祀祖先则在室内。该铜房屋由干栏式与井干式建筑组合而成,用巨木桩建上下两层平台,设栏杆和栏板。平台后部中央为一井干式建筑,台上男女烹饪食物,供养祖先。左右两侧各立圆柱,上挂牛头。平台正中置梯,梯上浮雕着象征土地、蜿蜒向上的蛇纹。土地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根本,整个场面似为一种与农业有关的孕育仪式。
吊人铜矛、铜狼牙棒、镂空铜锤
吊人铜矛,西汉。左边一件长30.5厘米,右边长41.5厘米。铜矛两侧各吊一人,双手反绑,头发下垂,脊背弯曲,仿佛奄奄一息。从细节上可以看出,受刑人的头发在头顶束起,所以下垂时没有出现披头散发的样子,这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滇国人梳椎髻的记载。关于器物的用途,目前还是一个谜,据推测是用于某种仪式,如祭祀或其他重大活动。
圆形镶石舞人铜扣饰,战国。直径7.1 厘米。扣饰正中嵌玛瑙珠及绿松石小珠,其外透雕人像一周,共18人,手挽手,腿部微曲做旋转舞蹈状。
圆锥形铜器盖,西汉。正中铸八角太阳纹,外围为羽人舞蹈纹。昆明市博物馆也有类似的文物,图案更清晰,可明显看出羽人的数量比这件少些、间距更大些。
铜葫芦笙、立牛铜葫芦笙,战国。笙的正面开五孔,背面一圆孔。出土时笙腹内有残断的竹管痕迹,说明此笙原五孔处插有竹管。
鎏金二人盘舞铜扣饰,西汉。两名舞者高鼻深目,双手执圆盘,口微张,着紧身裤,腿部弯曲,边歌边舞,形象特征和装束与滇人不同,被认为是古滇国的“异域艺人”。
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西汉。扣饰分上下两排,各四人,上排四人口微张,作歌舞状。下排似乐池,一人吹葫芦笙,一人击鼓,其余两人则“不务正业”,正酌饮酒罐里的佳酿。
东汉至初唐的七百多年,中原地区朝代更替频繁,引发人口流动加剧,大量汉族南迁带来先进耕作方式,造就云南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转型、经济大发展,逐渐形成独霸一方的强权势力——南中大姓,其中有汉族移民中的上层人物,也有被汉化的“夷帅”。
反映“汉夷交融”的陶器等文物
陶博山炉,东汉。一种香炉,因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吹箫俑、抚琴俑,东汉
摇钱树,东汉。叶片上铸有各种钱币图案。
滇人形象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大理国。镇馆之宝之一。高29.5厘米,重1135克。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是目前最大的宋代纯金造佛像,也是大理国最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阿嵯耶”是佛家轨范正行的导师之意。
左:铜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大理国。右:遵义型铜鼓,唐代南诏国。
水晶阿閦佛坐像,宋代大理国。閦chù,佛教用语。阿閦佛又称不动佛,就是即便为人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
异牟寻朝议图。异牟寻(公元754—808年),南诏国第六世王。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归唐,册封为云南王。此后内地和汉族的文化与技术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细奴逻全家福。细奴逻(617—674年),彝族,南诏国开国君主。
省博对面的云南文学艺术馆、大剧院
官渡古镇靠近云南省博物馆,步行5分钟就到。这里原来叫南岭,地处武陵河河口,春秋时期上庸国使臣在此开辟渡口码头,方便百姓通行。因为是官家创办,所以当地人称为“官渡”,沿用下来就成了地名。
官渡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古镇,有唐、 宋、 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游览过程中遇见的游客不多,景区人气不太旺,摊贩、饭馆生意不是很好。
云子棋院
云子是云南围棋子的简称。因外形优美扁平,又称云扁。制作技艺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末民初因战乱而失传。1975年,经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反复探索试制,终于成功复原。2021年,云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顾客寥寥,门可罗雀,持续的新冠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冲击很大。以这趟旅程为例,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昆明的旅游旺季,机票、酒店等价格应该上浮,但上海飞昆明的机票价格低至一折,往返才八百出头,还包括机场建设费50元、燃油附加费20元。
妙湛寺金刚塔,又称妙湛寺石塔、穿心塔,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一处砂石构筑喇嘛式佛塔。始建于1458年(明朝天顺二年),后于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982年两次修葺。
该塔由基座和塔体两部分组成。基座为正四方型,长为10.4米,高4.7米,底部跨空,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基座之上耸立着五幢塔,主塔高16米,代表大日如来;四角的小塔各高8.84米,依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
妙湛寺,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因水淹倒塌,1325年迁至现址。寺内建有东西双塔,均为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西塔毁于地震,东塔保留至今。
妙湛寺双塔
螺屿楼。这幢楼没找到相关介绍。历史上官渡为滇池的一部分,地下螺壳累积,螺屿楼的命名可能与此有关。
法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期(公元756年前后),原为大理国重臣高氏所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
之前看攻略说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但是闲逛途中发现吃的人不多,也就没有尝试。
昆明市博物馆因所在地为地藏寺旧址,也称“地藏寺经幢”。基本陈列有古幢陈列厅、青铜文化展、恐龙化石展、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扇面精品展、瓷器精品展等内容。
主体建筑共三层,外形风格融合了盝形顶、通天柱、斗拱等古代建筑文化元素,显得庄重典雅。馆名中的“朙”同“明”字,为颜真卿的书法。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选择颜体字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金碧腾辉”青铜雕塑,高4米,设计理念来自昆明“金马碧鸡”传说。
大厅正中屹立着古代雕刻艺术珍品——宋代大理国经幢
经幢呈塔形,高6.6米,通体由砂岩雕刻而成,七层八面。上层刻释尊、菩萨、罗汉等造像,并配以宫殿、楼阁。下层刻四天王踏鬼奴像,手持斧钱,披甲戴胄,其旁刻梵文《陀罗尼经咒》。幢身与幢座之间的界石有八面,上刻《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文及《造幢记》。整体造型精巧,刀痕遒劲,是研究大理国时期云南佛教艺术和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古滇探幽——滇国 滇人 滇文化”展厅,展陈昆明地区出土的古滇国文物,以金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等藏品为主,包括贮贝器、牛头纹压花金剑鞘、铜帽、巫师纹铜鼎、执伞俑等精品。
滇国(公元前278年—前109年),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割据政权,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据《史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降汉,其故地设益州郡。
滇王之印,西汉。纯金铸成,重90克,通高2厘米,印面2.4厘米见方。这块印章确证了“古滇国”的存在,也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此为复印件,原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省博见过的西汉鎏金双人盘舞扣饰、鎏金铜俘获扣饰,这两件也是复制品。贵重的东西被上面拿走,好像成了一种惯例,县里的被市里征调、市里的被省里征调、省里的被国家征调,对此的说法是“集中起来统一保管”。
螺蛳形铜扣饰,战国
鱼形铜杖头,西汉
二人驯牛鎏金铜扣饰,西汉。高7.4厘米,宽14.8厘米。一牛居中,体肥肌壮,双目鼓圆;牛前站立一人,两足蹬地,右手按伏牛背,左手作牵牛状;牛后一人头后仰,双手按牛背作推牛状;其下有蛇,口咬前面一人腿部。
五牛盖铜筩,战国。筩(tǒng)同“筒”,一种容器。
筩形带盖铜贮贝器,战国。
五牛盖铜贮贝器,战国。又见贮贝器,呵呵。省会城市的博物馆有时颇为尴尬,与省博在同一个城市,稍微好点的文物被拿走,自己没有精品或者特色又缺少吸引力,“相煎何太急”,难啊。
杀牛祭柱铜扣饰,战国,通长6.2厘米,通宽9.9厘米。器物整体呈矩形,通体圆雕杀牛祭柱场面。右侧柱子的柱头为火炬形,柱顶蜷卧一犬,柱前8人缚一牛。牛体壮硕,人物梳高髻、长辫,身裹帔毡,颈戴环,手佩镯。造型生动,场面逼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绿松石、玛瑙、玉器饰件
四耳束腰三角铜鼓齿纹铜鼓,战国。高48厘米,底径45厘米。面主纹为一凸起芒纹,四只飞鸟首尾相接围绕中部芒纹,外围饰两道同心圆带,带内刻三角齿纹。鼓身饰4条三角齿纹带状饰、8条垂直短三角齿纹带状饰。腰、胴交接处有4耳,对称排列。
绳纹铜鼓,汉代
蛙形銎铜钺,东汉。长16.9厘米,宽9.7厘米。钺是一种兵器,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
铜帽,西汉。尖尖的帽子,突出的双眼,很独特。据推测为巫师用具。
巫师纹铜鼎,战国。鼎足刻有巫师图案。
牛皮纹压花金剑鞘,西汉。与省博看到的蛇柄铜剑、金剑鞘类似。
执伞铜跪俑,西汉。男俑曲双膝跪坐于足部,双臂前曲,双手作握物状,上下相叠于前胸。面部五官清晰,头顶束一螺髻,身着左衽半袖短衣,腰束宽带,腿外侧配一短剑,后腰部向上凸起成驼背状。所执伞盖为圆形拱顶,盖沿垂挂30多枚钟状铜铃。伞柄为长圆柱铜管,可插于跪俑握拳中。
“执伞跪俑”为研究古滇国祖先的相貌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很早就被昆博纳入数字化保护项目。馆内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展示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建模、素模、拓印、贴合等过程和效果。
羽人舞铜器盖,西汉。直径54厘米。斗笠状,正中铸八角太阳纹,外围为羽人舞蹈纹。这件与省博的圆锥形铜器盖很像,羽人之间的间距大些。
滇国存在170多年后神秘消失,其原因历史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滇国臣服之后有大量汉族进入滇池,滇族文化渐渐被同化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另一种说法认为,滇国在迁徙过程中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导致瞬间灭亡,文化再也没有得到传承记载。
特展,以绘画作品展示生物多样性
特展,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恐龙脊椎、尾椎
股骨、腓骨、胫骨、爪骨
恐龙脚印化石,侏罗纪中晚期
飞虎队纪念馆是昆博的特色。馆中陈列着从美籍华人陈灿培夫妇捐赠的2000多件文物中精选的200多件藏品,包括美籍援华志愿队、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第14航空队当时的生活物品、救护用品,二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文件、照片、书刊、徽章等。
昆明与“飞虎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飞虎队”在这里诞生、战斗、成长,第一次升空作战在昆明,第一次击落敌机也在昆明,队员们以鲜血和生命筑起一道空中屏障,有效遏制了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飞虎队成立于1941年8月,正式名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创始人为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
三个中队的队徽:亚当夏娃、熊猫、地球天使
美军用电筒、指北针
驼峰跳伞生存袋、带帆布包的小型急救盒、专用地图用镜、美军信号中队望远镜
P40战机飞行员手册、英法文对照军事字典
《中国地方指南》、美军训练手册《如何绝境求生》、技术手册《基本通讯法》
各种徽章、勋章、奖章
美军军服
中美友好使者——陈香梅,女,祖籍广东佛山,1925年6月23日生于北京。早期在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工作,1947年12月与陈纳德结婚。1949年随陈纳德的民航公司撤离大陆迁居台北。1960年移居美国华盛顿。1967年被尼克松委任为全美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委员会主席。1980年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到中国访问,促进两岸交流。1981年元旦前后作为美国总统里根的特使访问北京。2018年3月30日去世。
山水扇面
花卉扇面
动物扇面
果蔬扇面
文字扇面
青花瓷展厅,展陈云南本地民窑建水窑、玉溪窑制品,以及随军屯民屯带来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比较独特的是火葬罐,形制规整,纹饰华丽。元明时期,云南一带受民族习俗和佛教文化影响,生产一种专门用于火葬的青花瓷罐,以产量大、存世多而闻名。
花卉纹执壶
花卉纹玉壶春瓶。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线条优美柔和。外形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撇口、细颈、垂腹、圈足,总体像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组合。
人物纹玉壶春瓶
青花小壶
亭台松竹梅折枝菊纹火葬罐
十二生肖纹火葬罐
金榜题名纹碗、几何纹碗、大明宣德年制款碗
玉堂佳器款碗、松竹梅纹碗
晚饭在“老滇山寨”永安路店,这家的招牌是云南地州当地菜,还有少数民族唱歌、敬酒等表演。
小炒黄牛肉、纳西炖鸡血、白菜豆腐汤,两菜一汤,95元。
唱歌之后还有敬酒表演
气温低,店内生了木炭
室外烤火的摊贩,有的已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市区平均海拔1890米,昼夜温差大,阴雨天体感更明显。
云南铁路博物馆的前身是开远火车站的“云南窄轨铁路历史陈列馆”。2003年搬迁至昆明火车北站,并加以扩建,形成现在的模样。
博物馆由昆明北站原候车室(南馆)、新建设的现代建筑(北馆),以及连接南北两个馆区的钢架桥组成。桥下保留着从前昆河线的三股铁道,将博物馆与运营中的车站组成一个整体。
参观要买门票,每人10元。
展馆共三层,展厅分布情况为:南馆:一楼序厅;二楼滇越铁路展区;三楼铁路隧道展区、高铁展区。北馆:一楼铁路文化展区、机车车辆陈列展区(米轨、寸轨、准轨);二楼云南高铁发展展区、高铁成就展区、中老昆万(玉磨)铁路展区;三楼滇越铁路展区、个碧石铁路展区、滇缅叙昆铁路展区、成昆铁路展区。
因为南馆和北馆、上下各楼层都是相通的,所以参观时容易转晕,一不注意就会把一些展厅遗漏,最好按顺序一个一个展厅慢慢看。比较有名的展品有:镇馆之宝——“米其林”载客胶轮内燃动车组,袖珍蒸汽机车——寸轨SN型29号蒸汽机车,寸轨行李邮政车、木质客车、铁质棚车、木质敞车、木质平车、木质棚车,中国铁路高速动车探索先行者——准轨春城号动车组春城号,准轨东风Ⅰ型2058号内燃机车,米轨KD55型蒸汽机车,以及手摇齿轮传动轨道车、钳形万能表、莫林水平仪、经纬仪、铁路工程测量仪器等。
昆明作为滇越铁路的起始地,是中国少数拥有国际候车站的城市,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准轨、米轨、寸轨三种铁路轨距并存的城市。顺便说一下,准轨的轨距为1435毫米;米轨是1000毫米以及大于1000毫米、小于1435毫米;寸轨即窄轨,轨距小于1000毫米,如600毫米轨距。
滇越铁路,云南铁路的历史先驱和文化源头。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起点位于昆明北站,终点位于越南海防站。呈南北走向,全长859公里(滇段465千米,越段394千米)。
该铁路是米轨铁路,由法国人主持设计和建造,越段1901年开始动工,1903年竣工通车;滇段1904年开工,1910年4月全线通车运营。
滇越铁路工程非常艰巨,南北线路高差1940米,曲线占53%,最小曲线半径80米,最大坡度30‰;共有铁桥22座997.15米,石桥108座3118米,隧道158座17864米。
铁路工程测量仪器(1901年,法国产)
经纬仪(19世纪,美国产)
莫林水平仪、伯迪勒米400度经纬仪(1901年,法国产)
测量仪器的脚架和尺杆(1901年,法国产)
毛瑟枪(19世纪,德国产)
法国会计乔治·奥古斯特·妈尔薄特全家100年前在滇越铁路的合影。上图右下角为1895年法国巴黎产Derogy牌皮腔式照相机。
展现当时铁路建设的最新科技成果的“人字桥”。全桥由两万多件短而轻的钢铁杆件构成,外观形似一个展开四肢的钢铁巨人,飞跨在1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运营至今完好如初。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白寨大桥
《滇越铁路》上、下册(1910年,法国出版)
手摇齿轮传动轨道车(19世纪,法国产)
1910年4月,滇越铁路建成运营,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法国特许权公司董事、总经理格登,清政府云贵总督李经羲,法国外交部领事布尔热瓦参加典礼并发表讲话。
硬木撬棍(1910 年,越南产)
马灯、照明灯(19世纪,英国产)
信号灯(1955年)
木质轨道尺、铁质轨道尺(1910年,法国产)
三角轨道尺(1910年,法国产)
美国打字机、德国手摇机械计算器
钳形万能表、水龙头盒(法国产)
信号灯
苏(联)式路签机(1967年)
双丝杆走镐(双向螺纹千斤顶。1930年,法国产)
车钩缓冲装置(1910年,法国产)
滇越铁路三等分局局长任命状(1928年)
线路牌
东风号蒸汽机车铭牌(1958年)
1960年代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越南时在601号公务车上用过的沙发和桌子
个碧石铁路,展示云南民众自强精神的袖珍铁路。连接个旧、碧色寨、石屏等地,是全国唯一寸轨铁路,轨距为600毫米。采取分段修建形式,个碧段1915年动工,1921年11月通车;鸡(鸡街)临(建水)段1918年动工,1928年10月通车;临屏段1929年动工,1936年10月通车,至此全路竣工运营。2003年停止客运,2010年1月停止货运。
“个碧临屏铁路公司”大门石刻(1926年)
个碧石铁路托运行李牌
钥匙路签(1945年)
钢轨(19世纪,德国产)
整理个碧铁路公司委员会报告书。1933年,云南省政府以个碧石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办理不善为由,组织整理委员会,重新拟定公司章程草案。
滇缅和叙昆铁路,因战争修筑和停建的抗战铁路。滇缅铁路由国民政府1938年12月动工,起点在昆明北站,1942年因滇西失守而停工,实际铺轨从昆明至安宁(后又拆除),未能到达目的地缅甸腊戌。
滇缅铁路勘测报告书(1939年)
成昆铁路展区,以图片、资料和实物等,反映项目决策、勘测设计、施工建设、通车运营、扩能改造等各个阶段的历史面貌和风雨变迁。
成昆铁路北起成都站,南至昆明站,全长1096千米。始建于1958年,1959—1969年因地理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落后、社会局面动荡等原因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全线竣工运营。
成昆铁路沿线地形多样,地质复杂,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被外国专家称为“铁路禁区”。
这条难度极大的铁道长龙,几乎是用血肉之躯筑就。施工期间铁道兵、民兵等伤亡人数无法确定,仅军政部统计的铁道兵牺牲人数就达2100多人。
铁路沿线公里桩
庆祝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致敬电”影印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难忘的火红岁月,那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啊。
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创造了人间奇迹。1984年12月8日,该工程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联合国评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当日,中国政府赠送联合国一件成昆铁路象牙雕刻作品。
中老昆万铁路展区,展现中国昆明至老挝万象铁路的奋战历程。这条国际大通道全长1000多公里,2021年12月开通运营后,昆明至万象可实现当日通达。
铁路文化展区
机车车辆展区
寸轨SN型29号蒸汽机车,一级文物。1923年美国制造。
寸轨“米其林”载客胶轮内燃动车组,一级文物,镇馆之宝。法国制造。长19.7米,宽2.6米,自重6吨,包括主车和行李拖车两部分,1914年在滇越铁路上使用。1932年法国米其林公司为该车换装上橡胶轮胎,使之成为开行在铁路上的“米其林汽车”。
车内有软座19个、硬座24个,配有餐厨、洗卫等设施,时速100千米,是当时先进的高级公务车。
列车装上橡胶轮胎,大大提高了乘车舒适度。该轮胎可以自动充气,列车转动轴上有气压表与驾驶台连通。当轮胎气压降至500帕时会响铃示警,空气系统即自动充气。自动充气系统发生故障时,可由人工充气。这辆动车一直使用到1984年,因设备老化、配件缺失才报废停用。
上图为车内当年模样,现在不对外开放,该图来自网络。
准轨春城号动车组,中国铁路高速动车探索先行者。昆明铁路局与长春客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研制,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开行于昆明与石林之间。
准轨东风Ⅰ型2058号内燃机车,1973年戚墅堰机车厂制造。
准轨东风Ⅱ型3279号内燃机车,1969年戚墅堰机车厂制造。
准轨上游型0388号蒸汽机车,1971年唐山机车厂制造。
米轨KD55型蒸汽机车,1897年日本川崎造船所制造。1958-1985年在云南铁路运营。
米轨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编号001,1978年青岛制造。
米轨木质客车,二级文物。1940年法国制造,1985年停用,可载客52人。
寸轨邮政行李车,一级文物。1919年汉口扬子工厂制造。
寸轨木质客车,一级文物。1919年汉口扬子工厂制造。
寸轨10吨木质棚车,一级文物。1925年法国制造。
寸轨10吨铁质棚车,一级文物。1930年美国制造。
寸轨10吨木质敞车,一级文物。1924年美国制造。
寸轨10吨木质平车,一级文物。1919年汉口扬子工厂制造。
正常运营的昆明北站
云南民族博物馆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东南亚最大的民族博物馆。基本陈列有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民族乐器、民族民间面具、民族工艺美术、民间瓦当、民族民间陶艺等。
该博物馆为庭院回廊型布局,主体建筑共两层。一楼有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两个展厅。二楼有民族民间陶艺、民族民间面具、民间瓦当、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乐器等展厅。提醒一句,因为是回廊型建筑,要按照一定顺序游览,不然有可能疏漏。这次我在一楼就把民族文字古籍展厅漏掉了,返回再看已接近下班时间,只能匆匆一瞥,留下遗憾。
大厅内的《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贴银雕刻屏风,原件收藏于民族文化宫(北京)。
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展厅,展示云南26个民族服饰类文物310套(件)。国内还有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各民族服装 、饰品、织物一万多件。
服饰是探究人类起源、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社会角色等深层次文化的珍贵资料。世代生息在云南的26个民族,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民族服饰,材质多样、形制丰富、色彩斑斓、工艺精湛,凝聚着织造水平和审美观念,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展厅内容分为传统服饰和服饰制作工艺两个部分。“传统服饰”部分有“早期服饰”“日常装与盛装”“宗教祭祀服”三个单元,以服饰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展现各个时期不同材质、不同款式、不同工艺、不同文化内涵的民族服饰,表现了云南各民族妇女独到审美情趣和高超智慧。“服饰制作工艺”部分有“编织与纺织”“印染与刺绣”“饰品与加工”三个单元。“编织与纺织”借助傣锦、壮锦等服装布料和纺轮、纺车、腰织机、水平织机等服装质料加工机具,揭示民族服装制作过程。“印染和刺绣”展示白族扎染和苗族蜡染工艺,刺绣主要展示素绣、彩绣、挑花绣、错针绣、辫绣、疙瘩绣、垫绣、包筋绣、贴布绣、锁边绣等技艺。“饰品与加工”通过服装配饰及制作工具,展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傈僳族树皮箭包
傣族树皮衣
彝族羊皮褂、回族麂皮褂
独龙族麻织男服
白族麻织贝饰女服
藏族服饰
纳西族毛织女服
苗族女装
壮族女服
拉祜族女装
哈尼族女服
汉族平绣戏服
彝族女装。后面的楚雄州博物馆还会展陈多种彝族服装。
丰富多彩,目不暇接,感兴趣的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吧。
苗族蜡染
纳西族东巴文蜡染
壮族金玉满堂打籽绣、喜上眉梢平绣
傣族纺线机
布依族、彝族纺线机
民族文字古籍展厅,分为“原始记事”“民族古籍”“工作成就”三个部分。“原始记事”部分有“刻木结绳记事”“物件传言”“图画符号记事”三个单元,展示文字发明以前,人类创造的原始信息传递方式。“民族古籍”部分有“金石铭刻”“民族文献古籍”“民族口传古籍”三个单元,展示以碑铭、摩崖、题记、印章、文字古籍、口传神话传说等不同形式记录的民族文字古籍。“工作成就”部分展示民族古籍工作取得的成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绳记事
景颇族的实物书信。最上面的冬草叶、针线、树根和芝麻,表示很久没见到父母和亲人,心中非常想念。
民族乐器展厅,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民间器乐乐种”五个部分。“吹奏乐器”包括“单簧类”“双簧类”“笙簧类”“号角类”等内容,介绍造型各异的民族乐器,如傣族葫芦丝、彝族“巴乌”、苗族芦笙、怒族竹号等典型性乐器。“拉弦乐器”展示傣族竹筒二胡、壮族马骨二胡、傈僳族“吉支”等代表性乐器。“弹拨乐器”展示哈尼族马腿琴、彝族月琴及三弦等典型性乐器。“打击乐器”展示瑶族百楔扁鼓、傣族象脚鼓、壮族鱼鼓等代表性乐器。“民间器乐乐种”介绍洞经音乐和喇嘛寺乐队乐器。
吹奏乐器类
汉族十二生肖吹鸡
苗族太平箫
吹奏乐器之单簧类。单簧类乐器在滇南汉语中统称巴乌,有竹簧铜簧之分,横吹直吹之别。
傣族葫芦箫
彝族雁骨双管巴乌
怒族竹号
景颇族铜簧巴乌“毕总”
布朗族竹节笓
藏族六尺号。这么大的尺寸,演奏时怎么操作啊。
藏族龙头号、彝族铜芒筒、彝族大号、彝族木号
拉弦乐器
佤族独弦胡
壮族马骨胡
汉族葫芦胡
弹拨乐器之琵琶类
傣族孔雀琴、傈僳族“其奔”
怒族“达比亚”、彝族月琴、彝族龙头月琴、蒙古族月琴
基诺族大鼓(太阳鼓)
哈尼族绦绳鼓
壮族百楔鼓
壮族鱼鼓
佤族木鼓
傣族象脚鼓
打击乐器之钹镲类
傣族排铓
铁片琴
洞经音乐乐器
洞经音乐原是一种道教礼仪音乐,因诵唱《大洞仙经》经文为主要内容而得名。集吹、拉、弹、唱、念、法、唱、拜、祭于一身,曲调十分丰富,旋律优雅动听,音韵自然流畅,被称为“雅乐”“仙乐”。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特展,分为大领导的亲切关怀、云南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生动实践、经验启示、谱写新篇章五个部分,全面详实展现了云南民族工作70年的经验成就。
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省委省政府按照“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作出了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土地执照
华永宁边区夷务指挥印章,木质,长8.2厘米、宽5.8厘米、高2.9厘米,汉字阳文篆书。印章反映的是1949年8月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对华坪县、永胜县、宁蒗设治局等凉山彝族地区,加强革命领导、解决反动武装、建立政权的历史。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民族民间陶艺展厅,分为“藏族黑陶”“傣族红陶”“华宁釉陶”“建水紫陶”“镇宅瑞兽”五个部分,还有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迪庆藏族黑陶烧制、建水紫陶烧制等国家“非遗”技艺。105件展品全部来自云南各民族村寨。
藏族黑陶
藏族镶瓷麒麟火盆
傣族红陶
大油灯、提梁土锅
华宁秞陶
建水紫陶
制陶技艺
镇宅瑞兽
傣族红陶象
民族民间面具展厅,分为“跳神面具”“生命礼仪面具”“节日祭祀面具”“戏剧面具”“镇宅面具”五个部分。“跳神面具”展示祈福禳灾宗教活动中使用的面具。“生命礼仪面具”展示成年礼、婚礼、丧礼等重大人生礼仪中使用的面具。“节日祭祀面具”展示祭神祭祖、祈求农业丰收、人口繁衍等节日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面具。“戏剧面具”展示地方戏剧、民族戏剧面具。“镇宅面具”展示镇宅护院、驱邪避灾面具。
瑶族“度戒”面具,一种在男子成人仪式“度戒”上佩戴的面具。
民间瓦当展厅,由4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动物纹瓦当”有龙、凤、鹤、蝙蝠等祥瑞禽兽纹饰,也有十二生肖纹饰;“植物纹瓦当”有菊花、莲花、梅花、牡丹、芙蓉、灵芝等;“文字瓦当”有一字瓦当、二字瓦当和四字瓦当,多见“福”“寿”等吉祥文字;“其他纹饰瓦当”有传统吉祥纹样、亭台楼阁纹饰和太极八卦纹样。
八卦文、太极文瓦当
双旗纹瓦当、喜上眉梢纹瓦当
民族工艺美术展厅,分为民间绘画、剪刻工艺、雕塑工艺、金属工艺四个部分。“民间绘画”有卷轴画、布幅画、纸符画、木牌画、木刻雕版画等内容。“剪刻工艺”包括皮影、剪纸两类。“雕塑工艺”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属雕、陶塑等方面的内容。“雕塑艺术”展陈各民族的情感与智慧。“金属工艺”有锡器、银器、斑铜、乌铜走银等体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美誉的展品。
壮族“麽公”画。壮族地区将麽教神职人员称为“布麽”“麽公”。
瑶族“道公”画。道公是道教的教职人员。
藏族唐卡,一种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
敬佛佛幡
纳西族东巴纸牌画
皮影
剪纸
傣族阿索。傣族男子的一种巫术信物,据说恋爱时携带阿索就会让心仪的女子爱上自己。
甲马,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祇时使用的物品。
生斑花瓶
斑铜孔雀。斑铜是云南特有的传统工艺品,褐红色的铜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和一系列复杂工艺处理后,表面呈现离奇闪烁、艳丽斑驳的斑花。
斑锡酒具
“年年有余”锡茶罐
乌铜走银水烟袋、墨盒。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传统铜制工艺,先是在铜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冷却后再打磨光滑,一段时间后乌黑的底铜上就透出银(或金)纹图案,黑白(或黑黄)分明,古香古色。
云南博物馆对面的云南民族村,很多人吐槽就像一个民族建筑公园,真正的民族文化含量不足,所以就在门口打卡,没有进去参观。
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占地面积3.3万公顷,相当于50个杭州西湖。这么大的区域,在哪里观赏比较合适呢,大多数人是从海埂公园沿着湖滨西路、望海路、观景路,步行到海埂大坝,听涛、闲逛、发呆、拍照、看红嘴鸥……
红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与鸽子相似,嘴和脚呈红色,羽毛大部分是白色,尾羽黑色。以鱼虾、昆虫为主要食物,性喜温暖的地方,根据气候变化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栖息地。
1985年秋季以来,每年都有上万只红嘴鸥来到昆明觅食越冬,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昆明因此被命名为“中国红嘴鸥之乡”。
治污船。滇池是我国污染防治史上最早启动的治理工程之一,至今已跨越25年,但监测显示水质仍属轻度污染。就我这次所见,也觉得治污效果有限。据媒体报道,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湖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来水和去水通道,自身净化能力弱;二是截污不力,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三是房地产“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严重,与湖争空间、与湖争生态。
游船
小伙子,你的头顶亮了
晚饭在蒙自源过桥米线国贸店。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让人觉得比较正宗。配菜有荤有素,价格也不贵。服务周到,说要趁汤滚烫的时候放荤菜,这样才能熟透。
传统过桥米线,29元;酱骨架,15元;葱油饼,8元。共计52元。
味道很好,鲜,香,微辣,吃完不口渴。
楚雄距昆明不远,动车一个小时就到,所以这次列入行程,主要是来楚雄州博物馆看禄丰恐龙化石、元谋人化石、万家坝型铜鼓等藏品。
铁路沿线山地、丘陵、盆地、隧道很多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楚雄市鹿城镇,距离楚雄站较远,有公交车直达,但需1个小时,出租车也要25分钟。
博物馆利用坡地高差依山而建,整体建筑别有韵味,彝族彩绘充满民族风情,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馆内展出各类文物8000多件,其中古生物化石、青铜文物和彝族服饰独具特色。
馆名由胡耀邦题写
既是博物馆,也是旅游景区,还是4A级景区,不多见。
馆内设有动物标本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彝族厅、罗江艺术馆、中共楚雄历史展厅、影视播放厅等展厅,展厅之间通过长廊相连通,游览时沿长廊拾级而上,按顺序参观,大概需要3个小时。
动物标本厅,针对青少年开设的科普教育场馆,陈展野生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和鱼类动物标本200多件。
古生物厅,分为上下两层,楼下为“恐龙世界”,陈列恐龙化石和恐龙科普资料;楼上为“丰富的古生物”,陈列各类古生物标本。
楚雄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并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拥有世界已知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埋藏最集中的恐龙化石遗址。自1938年杨钟健在楚雄禄丰县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全州境内已发现近24个属、50多个种的蜥龙动物群。时代为中生代的三叠纪至中侏罗纪,距今约二亿二千万至一亿四千万年。
恐龙颈椎化石
恐龙肱骨化石
恐龙肠骨化石
恐龙耻骨化石、坐骨化石
恐龙股骨化石
鹦鹉嘴龙
剑齿象臼齿化石
剑齿象下颌骨化石
元谋剑齿象
疫情防控期间,工作人员定时消毒。
三叶虫化石
尖嘴鲟鱼化石
历史文物厅,分为上下两层,楼下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楼上为“青铜器时代”“东汉至明清时期文物”,展示楚雄作为“人类发祥地”和“铜鼓之乡”的历史文化风采。
“旧石器时代”单元,展陈我国最早发现、位于楚雄州元谋县境内,以打制石器为特点、以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为代表的元谋人相关文物。“新石器时代”单元,展陈楚雄元谋县大墩子遗址和永仁县菜园子遗址为代表的文物。“青铜器时代”单元,展陈万家坝和张家屯两个墓地出土的代表性青铜器。“东汉至明清时期文物”单元,展陈东汉至明清时期出土的陶俑、青铜器、钱币、铜镜、火葬罐等文物。
禄丰古猿趾骨、跷骨,距今约800万年。
元谋古猿距今约400万—700万年。“元谋”这个词源于傣族语,意为“骏马”。
元谋古猿头骨
元谋人,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上内侧门齿
元谋人使用的石器、骨器
刻画螺旋纹圜底陶壶,新石器晚期
鸡形陶壶,新石器晚期。在云南省博物馆也见过这样的文物。
石祖,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
铜镯,春秋晚期
铜戈,战国至汉代
铜斧、铜锛,战国至汉代。锛是一种削平木料的平斧头,使用难度比斧大,有“百日斧、千日锛”之说。
铜臂甲,春秋晚期
编钟,战国
万家坝型铜鼓,1975年首次发现于楚雄市城南万家坝古墓葬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年代约在公元前690年的春秋时期。
铜鼓原先是作为炊具的铜釜,随着社会发展,功能也发生变化,既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也是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还被奴隶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谓“击鼓山林,群蛮毕集”。后逐渐演化为显示奴隶主贵族财富和权威的礼器。由于铜鼓可以召集群众、显示社会地位,全社会视之为珍宝。
万家坝型铜鼓特点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的花纹。
独木棺
苴却砚,中国名砚之一。石材产于我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所以称为苴却砚。石质致密细腻,莹润如玉,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弹力、良好的琢磨性和抛光性,被誉为“砚中珍品”。
“长命富贵 金玉满堂”铭文铜镜
火葬罐。在昆明市博物馆也看到这样的展陈,一种专门用于火葬的青花瓷罐。
绿釉贴塑莲瓣纹罐、贴塑莲瓣纹塔形盖罐
青花人物纹罐
彝族厅是楚雄州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包括历史文化展、中国彝族服饰展、彝族毕摩文化展三个部分。
展厅中间的大型彝族史诗壁画《梅葛》,高3米、长33米。《梅葛》是彝族人民的一部长篇叙事史诗,靠说唱方式口耳相传。
壁画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开天辟地造山水万物(创世)、洪水滔天(造人)、彝族造物、彝族婚嫁、彝文的创制及传承、彝族节日。通过精美的图案、鲜艳的色彩、鲜明的风格,展示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敢于造天造地造万物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彝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美好性格。
彝族是楚雄州原住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展成为一个“夷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滇国。与各族人民一样,在漫长的历史中,彝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彝族文字。彝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先民发明了“写形写影”的图画文字,后演变为象形文字,再演变为表意形彝文。
彝文《太祖史》
彝族父子连名制,父亲名字的尾字为儿子名字的首字。
长剑、猎刀
弓弩
火药枪、火药桶
彩绘皮盾牌
彩绘木盒
火草布纺织工具
龙头月琴,与云南民族博物馆看到的差不多
三弦
蚂蚱篓、种子竹篓
彝族服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有近百种形态。其质地、工艺、图纹生动地勾画出彝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彝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婚姻道德等深层次文化内涵。
因语言、地域、支系、年龄不同,彝族服饰大致分为楚雄、滇西、滇东北、滇东南、大小凉山、红河等六大类型,每大类下又有若干款式,此外还有婚丧、战争、祭祀等用途不同的特殊服装。制作工艺有纺织、刺绣、镶贴、印染等,服装各部位上的装饰纹样色彩对比强烈,构图丰富,搭配有质地丰富、造型多样、工艺讲究的各类饰物,或花团锦簇,或富丽堂皇,缔造出五彩斑斓的鲜活图景。
以羊皮、毛毡、麻布、火草为质地,传统手工裁剪、缝纫、编织的原始服装现今还有残留。
火草男童装
麂皮包
新娘装
男青年盛装
女青年盛装
滇东北型,男装与汉服接近,女装长袍前后衣摆均镶贴、绣、滚两至三道图案。
绣花背批、绣花披肩
滇东南型,以镶嵌和蜡染工艺为主。男装由格子布头套、短上衣、青步裤组成;女装以龙纹、龙爪花为主要装饰图案。
滇西型女青年盛装
红河型,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
大小凉山型,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未婚女子戴各式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头帕,皆为黑色,双耳皆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
服饰工艺
头饰
绣花包
挑花飘带
银饰
毕摩是彝族社会的神职人员。彝语中“毕”是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的意思,“摩”是长老、老师的意思。
彝族社会有“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毕摩处于第三位。毕摩的职责作用是主持节日祭祀、祭祖、葬礼、驱邪、占卜、观测天象、保护古籍等。
毕摩像、银质毕摩帽
毕摩法扇
毕摩木签筒
毕摩法铃、法环等用具
《劝善经》木刻本
《地理和家谱》旧抄本
《作斋神座坐标图》重抄本
虎头面具
虎头瓦当
虎脚火盆
中共楚雄历史展,展现一代代楚雄儿女出生入死以赴、披肝沥胆以求、实事求是以寻、励精图治以成,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光辉形象。
1938年版《西行漫记》
滇西抗战时使用的炮弹、机枪子弹
罗江艺术馆,展陈楚雄籍彝族画家罗江的部分画作。
彝族火把节
翠湖公园位于五华区,占地面积21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5公顷,水光潋滟,绿树成荫,是昆明最美丽的公园之一,被称为“城中美玉”。
这里也是看红嘴鸥的好地方,与滇池不同的是,湖水很清澈,能看到楼台亭阁、绿树飞鸟的倒影。
阮堤,1834年清朝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所筑
“老人与海鸥”雕塑
“飞翔”雕塑
聂耳广场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人民音乐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九曲桥
云南陆军讲武堂与翠湖公园靠在一起,现在是一个景区,翠湖·讲武堂景区。
云南陆军讲武堂原为清朝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于1909年开设的一所军事学校。清末与天津北洋讲武堂、东北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民国时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三大军校。
主要建筑有主体建筑四合院、内外练兵操场、兵器库、礼堂、小花园、马厩等。主体建筑为土、木、石结构中西合璧的走马转角楼。从1909年开办到1935年停办,共培养学员近万名。1935—1945年改为“中央陆军军官校(黄埔军校)第五分校”,1950年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1953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设立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该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为“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通过“讲武堂的创办”、“辉煌业绩”、“将帅录”三个方面,全面介绍讲武堂的创办背景、军事教育体系和历史作用。
校训:坚忍刻苦
不看不知道,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也在这里学习过
民国期间正式办班19期,学员共8841名。
叶剑英的毕业证书
讲武堂培养了许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将领,包括为新中国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的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为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而发起“护国战争”的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将军;抗战期间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的抗联名将周保中将军,组织云南子弟40余万人出滇抗战的龙云,率部浴血于台儿庄并促成云南和平解放的卢汉将军,还有为争取长春和平解放率部起义的曾泽生军长,等等。
讲武堂师生在云南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因此朱德在《辛亥回忆》一书中将云南陆军讲武堂称为“革命熔炉”。
洗马河,传说三国时代诸葛亮率军南征到此,曾在河里洗刷战马,故名。因思念其故乡的茅草屋,于是有了思茅这个地名。
昆明三一国际礼拜堂
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办公大楼,从人民中路上看过去像一座宝塔。
返程了
云贵高原,云雾缭绕
湘赣上空俯瞰Ω欧米伽弯河流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四叶草”
平安到家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