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行云南,从怒江、香格里拉、丽江、普尔到西双版纳,几次徒步茶马古道,此前去四川、陕西、青海和西藏旅行时,也多次途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古交通道路,每次踏足都有感触,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虽不能完整地游历,却已经印象深刻,难以释怀。
茶马古道源于唐宋茶马互市。康藏属高寒地区,藏民需要肉食抵御恶劣的气候,经常吃肉而没有水果蔬菜,既不能解油,长此以往还会缺失维生素。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饮茶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吐蕃有骡马、皮毛、药材等,而不产茶,内地有茶叶、布匹、盐等,缺乏良马,需求关系诞生了茶马互市。
唐宋时期,内地输入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唐代开始,四川绵阳、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和文成公主进藏,都是经青海入藏。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裂状态,青藏道失去了军事和官道的作用。从唐代茶叶传入藏区后,茶叶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他用,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
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朝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西藏入贡使团,明朝使臣也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入藏茶叶除支付甘青藏“差发马”所需外,其余大部分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并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藏区僧侣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也纷纷从川藏道入贡。因此,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放宽茶叶输藏,川藏茶道更加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形成南路茶道,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形成北路茶道。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
除了青藏线和川藏线,茶马古道还有滇藏线。据史料记载,吐蕃最初从大唐王朝得到茶叶,唐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唐蕃关系十分紧张,唐玄宗好大喜功,与吐蕃发生数次大规模战争,多以失败告终,因而不准向吐蕃出口茶叶,向吐蕃施压。吐蕃不屈服于压力,成功地与地处云南的南诏结为联盟,从那里获取了大宗茶叶,解决了饮茶的需要。
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与今天的滇藏公路大致相似,即从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敢(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邦达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由于西双版纳易武和普洱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滇藏线又一直延伸到普洱和西双版纳。
茶马古道是贯穿于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输送物资以茶叶为大宗,以马帮为运输工具,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鼎盛在民国,衰落于上世纪50年代。
这条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文明传播通道,绝大部分延伸在二三千米乃至六千米多的地区,纵跨十多个纬度,横跨二十多个经度,穿过我国云贵和青藏两个最高的高原,越过哀牢山脉、无量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最后一路切进南亚次大陆。
康藏人的茶叶消费能力,可算是世界第一。他们每日三餐,一刻不能没有茶。历代朝廷利用藏族嗜茶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推行“以茶治边”政策,以密切西藏等边疆地区与中央的关系。千年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滇川藏沿线地区许多城镇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也融合了西南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和联系,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留下风景独特、内涵深厚、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
12月13日造访独克宗古城,这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藏族民居群落,古城内道路以大龟山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布局,在平面空间格局上恰似盛开的八瓣莲花形状,符合佛经传说中那个美好的“香巴拉”构想。起伏不平的石板路上,还留着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当年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对于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来说,独克宗是进藏后的第一站,是经历千辛万苦后相当舒服的一段路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和滇、川、藏物资中转与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的古镇,马帮已经消弭不见,但仍能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份沉淀了千年的历史印记越发彰显出她的底蕴与魅力。昔日的辉煌已沉入地平线,随之而来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餐厅、酒吧、咖啡、水果、茶叶和各种民族工艺品,现代与传统共存,来日的壮美将升起在南国天际。
迪庆是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最后一段,历史上茶马古道经过这里的主干道约800公里。目前,迪庆境内还有19段保存完整的路段,其中南起溜筒江渡口,经扎那古道和梅里水驿站、梅里水藏文摩崖石刻,西北至梅里雪山北侧的说拉丫口,是茶马古道由滇入藏的最后一站。这段古道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公元七世纪成为吐蕃南下的用兵道,此后成为茶马贸易的通道,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时期,至今还在滇藏两地民间交往中发挥作用。
茶马古道十二栏杆段位于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红旗村,距市区70公里,位于南下途中的观音岩,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陕西、江西和云南大理、剑川丽江、鹤庆等地在中甸的工商业者80余人出资修建,于悬崖腰际凿石开路,曲折迂回十二层逶迤而上,其道“北踞悬崖,南环深阱”,古道为历史上内地入藏的重要关隘,现存近三公里古驿道摩崖石刻造像。古道东贴观音岩绝壁,西临冈曲河深峡,地势之险要,行旅之艰难,清代以来多有文人骚客或题诗镌刻,或撰文记述。
茶马古道二十四道拐段位于香格里拉虎跳峡镇诺余村,距香格里拉市区108公里,全长38公里,多为人工铺设和开凿,是宁蒗、木里、丽江等通往茶马古道重镇中甸县城的重要通道,崎岖险峻,横贯虎跳峡,现在已经成为徒步虎跳峡景区的热门线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茶马古道空心树段位于香格里拉市上江乡福库村与小中甸镇向卡村之间,全长33公里,沿途有头道桥、二道桥、干崖房、三道桥、四道桥、空心树、古者坝、清香树等古代和红军长征遗迹。历史上是内地进入迪庆的交通要道,1936年春,红军二、六军团由此进入迪庆,途中的干崖房战斗有40多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这条古道上。解放初期,云南入藏解放西藏的解放军和援藏物资也由这条道路通行。目前,这条古道是重走长征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线路。
茶马古道大多早已为现代交通公路所替代,而丙中洛通往西藏东南地区的马帮,现今仍在茶马古道上穿行,通往雾里村的村民和游人,也必须通过这条古道进出,因而被称为“活着的茶马古道”。12月4日我们从下游人马吊桥进入雾里村,逆流徒步茶马古道。这是一段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小径,曲折蜿蜒,荒凉险峻,非亲身体验,无法感受凿路之艰辛、行路之艰险。途中,我们与马帮相向而行,见证了马帮穿越人马吊桥的情景。
丽江位置居中,海拔不高,气候适宜,历史上成了茶马古道非常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茶叶、马匹、盐、银器、铜器、皮革制品、奶制品、丝绸、玻璃制品等物资云集,良好的商业气息,为天生赋有冒险精神的纳西族人提供了闯荡江湖的必备条件,从此纳西族马帮开启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传奇故事。
束河古镇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被磨成了光亮的石板路,见证曾经的辉煌。这里过去有茶铺、铁匠铺、饭馆等等,马帮来这里歇息、补给。循着石板路,我们来到茶马王故居家族陈列馆。院子是典型的两坊拐角楼,基本建筑格局沿袭了纳西族民间建筑的风格与艺术,始建于民国晚期,1935年修缮后至今,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著名的藏客王鉴的故居。
藏客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集冒险家与商业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群体。束河王氏家族自明洪武年间迁入丽江,被木氏土司统一安置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白沙附近的十合院(束河古镇)。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清朝廷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王氏家族脱离了木氏土司的管辖,开始以家庭为单位,重操手工皮革业而崛起。上世纪初,师从藏客李镜斋的王润率先崭露头角,成为丽江的佼佼者,族弟王鉴紧随其后功成名就,成为束河的美谈。
茶马古道自然离不开茶叶,普洱就是云南茶的一个重要产区。据说,普洱茶最早运抵西藏时,用笋壳包装,在长达数月的运输中,日晒雨淋风吹,茶叶已经进入自然发酵状态,一路马驮,抬上抬下,又相当透气,不易发霉变质,因而时间越长越有品味。加上马帮运输,历经千辛万苦,普洱茶也就越显珍贵了。
19日晚来到普洱市,除了犀牛坪国家公园,没有其它行程安排。遗憾之余,20日凌晨四点半起床,沿着普洱大道一路慢跑,独自到茶马古城好好逛了一圈。普洱境内群山起伏,北回归线横穿中部,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行走在静谧无人的茶马古城,远眺生机盎然的普洱茶山,品味源远流长的茶马文化,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时光中穿梭,恍若梦境。
(冬行云南日记15 2020.11.28-12.23游览 1.18写于珠海)
(怒江茶马古道)
(危险无处不在)
(悬崖峭壁)
(杂草丛生)
(凿崖开路)
(马帮传人)
(重走茶马古道)
(人马吊桥)
(喜洲古镇正义门)
(大理洱海门)
(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牌楼)
(茶马驿站)
(茶马王故居)
(茶马王故居展览)
(束河三圣宫)
(束河古街道)
(茶马古道重镇独克宗)
(独克宗龟山公园雕塑)
(独克宗古城)
(木村牌坊)
(木村雕塑)
(为纳西族点赞)
(为行程点赞)
(为阿祥点赞)
上一篇:魂牵梦萦的大研古城
下一篇:丽江,不仅仅是一场旅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