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随着人流由南向北,路途平缓,道路两边悬挂着“金陵拾趣”----南京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旅游风景等的摄影展长廊,在绿荫下一边走路,一边初步认识南京的方方面面的确是不错的体验。
远远的看到了钟山。据说中山陵的设计灵感就是来在钟山的钟,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
温馨提示,中山陵园是免费开放的,但需要提前网上预约,到入门闸口的时候,出示预约信息就行,也算是先生“三民主义”的最新诠释吧!开放时间为8:30-17:00,但祭堂和墓室的门是关闭的,仅在中山先生诞辰、逝世纪念日和重大接待活动等重要时期适时开放。
博爱坊。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博爱坊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
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
中山陵墓道,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谒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陵门。陵门建筑在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
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大,两边小,中间门关,右边上行,左边下行。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体现先生追求革命的境界。
碑亭。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当年建造墓碑时,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当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从南京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时达四十余天,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我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石阶。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
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温馨提示,进入祭堂是不允许拍照的。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墓门关闭,无缘一睹孙中山汉白玉卧像。
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
走出祭堂,蓝天白云,翠柏苍松,背靠青嶂,面朝都市,不禁感慨万千!遥想先生当年叱诧风云,国难当头振臂一呼,天下随行,封建王朝摧枯拉朽,联俄联共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奈天妒英才,革命事业竟成遗憾!喜今日,生逢盛世,感念前辈呕心沥血为民谋生!
孝经鼎位于中山陵正南面,由金陵兵工厂铸造,鼎高4.25米,重约5吨,腹部最大直径1.21米,坐落在高约三米的石台上,石台分为三层,低层直径约16米,中层直径12.7米,上层直径4米。石台中央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的圆形石墩(又称鼎座),铜鼎就放置在这个石墩上。
孝经鼎为青铜铸造,造型别具一格。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下为铜鼓状的底座,中部为铜鼎的主体,双立耳,腹部为圆形,铜鼎口沿上部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内竖有六方长方形的铜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
从中山陵下来,看到钟山风景名胜区示意图,突然想起主席的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二篇:总统府
对总统府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朔到小学历史课本的插图,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战士站在总统府更换国旗的那一幕,那副照片把总统府照的非常有势,给人非常高大的印象。从中山陵下来去总统府的路上还回忆了一番历史课本插图,真到了眼前才知道没有那么高大。其实这只是门楼,只不过旗是插在这里而已。
总统府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853年,3月2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暂住藩习衙署,不久后开始修缮两江总督署,5月开始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基础上修建天王宫(今天王府),随即以原两江总督署为中心,扩建为天王府。至11月,不慎失火,夷为平地。
清咸丰四年(1854年)2月,天京天王宫再次破土动工。清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焚毁宫殿建筑。
清军入关后,明汉王府旧址被辟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因此就把江宁织造府所在地称为大行宫,并沿用至今。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定都天京(现南京),由于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剿虽以失败告终,但他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追求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实为超前之举,极大的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无穷潜力。
天王宝座,再现了天朝宫殿的昔日辉煌,室内还展览陈列了一些文物图片资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在天京的一些历史事件,在内容上体现了"三天"即天王、天京、天朝宫殿的特色。
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以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一系列展馆和史料陈列,则分布在这三个区域中。
建筑很有特色,主体是欧式建筑,非常精致,走廊则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大红灯笼、走廊红色柱子以及走廊镂空格式,把中西方建筑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给人既复古又现代喜庆的感觉。
子超楼(总统办公楼)会议室,布局简洁
子超楼会客厅。在举行正式仪式前,蒋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均在此短暂休息,同时也兼作内宾接待室。内有一套间作为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
中西合璧的建筑,给人以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
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这幢办公大楼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该楼于1934年开工,至1935年12月竣工。"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门厅正在维修。
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
蒋介石总统的办公室
复园(东花园)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时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了原东花园的一部分。江南园林风格和西方风景布局的有机组合,假山、绿茵、移步易景,可在花园之间置一小小圆形池塘,正中是一欧式喷泉。
孙中山起居室。建于1909年。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两层中式建筑。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即在此居住。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另有侍卫室和厨房。长子孙科、孙中山夫人卢慕贞携女孙娫、孙婉来到南京时,也在这里与孙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卢夫人离开南京,两女托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照看。直至4月3日孙中山离任。
布局何其简陋,遥想一国大总统办公室竟然这样狭小、简陋,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西花厅。20世纪初期,南京的一些建筑受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思潮影响,都争相效仿西方建筑形式,并以此为荣。这幢黄色西洋式平房是典型的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始建于清两江总督端方任上,竣工于末任总督张人骏。因位置在总督署的西面,故又称西花厅。整幢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1912年1月以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煦园(西花园)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煦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
石舫。又名不系舟,位于煦园南侧,立于水光涟漪的太平湖中,“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1746年,时任清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帝二下江南建造此石舫。
忘飞阁,康熙年间所建,同治九年重建
桐音馆,重建于1870年(同治九年)
桐音馆曾国藩对弈
俞樾书《枫桥夜泊》诗碑,1939年维新政府按原碑复制
走出总统府,犹如在历史的长河里巡游了一番,看着总统府门楼上随风飘扬的国旗,和街对面林立的高楼,思绪一下又回到了眼前---国泰民安,破浪前行......
第三篇:夫子庙--秦淮河
夫子庙秦淮风景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以夫子庙为核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旅游观光、美食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秦淮河景区入口处,真正的车水马龙,高高的马头墙给人江南徽派建筑的强烈视觉冲击
天渐渐暗下来,可是人流却是越来越密集,古色古香的各色店铺都在忙碌,来这里看不到步履匆匆的景象,倒是慢悠悠的节奏,虽然热闹非凡却给人祥和宁静之美。
夫子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江南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内历史人文丰厚,夫子庙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每年春节至元宵节间举行的夫子庙灯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吸引着无数友人赏灯,共度佳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沿着河堤初步认识了一下秦淮河,真有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那种境界,沿着河堤徜徉在秦淮河畔,看着河里游船踏浪前行,河两岸游人如织,灯火通明,真是人在画里游了,那种奇妙的感觉非身临其境而不可言传。
现代灯光艺术让灯会增色不少
光的世界,是用镜头永远无法复制和展现的,游船悄无声息,可浪拍打在两岸的声音和着各色光线,构筑了一幅幅绝妙的画面
等待乘坐游船一览十里秦淮河的游人只就适合一个词—翘首以盼,原以为没有机会了,再一打问还是有票的,只不过是套票,没有单独的乘船票了,也就是说乘船票,特别是晚上的,你的提前预定,到时到点了肯定是没有了。没有丝毫犹豫就买了套票(包括在购票处二楼顶戴VR眼镜一览古今秦淮河盛景,中国科举博物馆),因为不在秦淮河上体验一下来南京又有何意义呢。
既然票都买了那就不要浪费每一个机会,于是参观了中国科举博物院,登山二楼戴着眼镜坐下来静静欣赏了古今秦淮河历史变迁,虽然不是主题,但这个擦边球还是值得一打,其实那个VR画面实在是一般般,亟待改进。
怎么样,站在票务中心二楼顶部俯视如织游人也是不错的感觉吧,站得高看得远,核心景点在此一览无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位于南京城东南隅,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从贡院落成到晚清废除科举江南贡院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一说起科举,有人可能就给批的体无完肤,以为是封建社会遗毒,其实不然,我们不能站在现当代的角度去审视过去,封建社会唯一能让普通老百姓获得发言权的恐怕也就只有科举制度了吧,这种制度你可以说他一百个不好,但社会的精英不都是产生于此种制度之下吗
有句俗话“南方才子北方将”,在此我算是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的确南方,确切应该是江南是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的,从保留下里的古迹题词古院落、祠堂等可见一斑
状元、榜眼、探花......学而优则仕是历代封建文人最高追求,就连李白这样浪漫主义诗人也有一颗从政的热心,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呢,而且考试那可是硬功夫特别是武状元。我们现在选拔人才还不是主要靠考试嘛,古今还是有好多想通的地方,值得我们探讨
好多年轻的学子吧,都想来个金榜题名,于是来此合影留念的络绎不绝。
放榜了,十年寒窗无人问,此时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有喜极而泣犹如范进般癫狂疯傻的,于是乎十里秦淮河见证了太多风花雪月,也见证了更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魁星阁。附“魁星诗”一首 —— 二十八宿我为魁,文章兴衰我主宰。状元及第有我点,得中状元靠魁星。任你文章高百斗,就怕朱笔不点头。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头。
魁星阁下来步入今晚主题———乘游船一览十里秦淮。用人山人海形容人流一点不过分,也许疫情结束了人们需要释放自我,也许这个秦淮河实在名气太大了,栽的梧桐树引得游人自然来,但是秩序井然,人们自觉排着队,该谁走就谁走,没有出现拥堵、吵闹等情况,为我们所有人点赞。
听不到划桨声,但闻水拍两岸影。机会不错,满一船就放行,可好前面排队的不到十人,也就是说可以优先选择座位,也算是幸运吧,坐在正中靠左边,这样一来一往十里秦淮便尽收眼底
坐在船上和走在岸边,站在贡院顶感觉完全不一样,一个光怪离陆的场景随着游船缓缓变换中,近了,远了,远了,近了......一切都在变换中,一切都是期待的未知中,五月上旬气温恰恰好,点点凉风掠过耳际伴随着流水声整个人沉浸在温柔的秦淮人家的臂弯里。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的快,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流逝在这回味惬意繁华中,回到了出发点,转眼又看到得月台,再次回到秦淮人家的臂弯里,几近晚上十一点,登临游船的人渐渐少了,再次回到岸上,回望那船那水那栏杆,是留恋是赞叹是心中的挽。
再次回到街道,熙熙攘攘的游人依旧,给夜的金陵注入了无穷生命力,如春天般的怒放着热情洋溢的张力......
夫子庙在一天的喧嚣中迎来了关门修养的时刻,夫子是否会想到两千年后他竟受到人们如此般的尊崇,秦淮河水你是否也会感受到现如今人们如此般的亲近之感呢!忆古思今,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奠定“汉”文化以来 ,夫子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和历朝历代紧密联系的一种思想和信仰,在清风明月流水中散发着令人景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