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年(2020)辜月在望,大雪甫过未几,冬至近在咫尺。六朝古都的南京俨然“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南京凭以钟山及石城之巍峙,铸就龙蟠虎踞之地势;枕以滔漭之长江, 尽占水运通航之便利; 浸以婉约之淮水,发轫金池汤城之烟霞。
暖冬,令冬日褪以应有之凛冽, 染以别样之温濡, 而暮秋乐观其成, 心怀盘桓之希冀,故在迟迟吾行之中, 顾影自怜; 于渐行渐远之间, 流波送盼, 而孟冬末的南京城正轻沐冬日之暖煦, 感应杪秋之不羁。
南京城之履盈蹈满,流淌在秦淮河桨声灯影之中、游走于夫子庙雕花漏窗之间;玄武湖澄澈旖旎,乌衣巷耿耿幽情,亦令南京城高情逸态, 典则俊雅。
而南京城之市井烟火, 却发散于城南连里竟街的民居中, 以及其寻常巷陌间。南京的老城南, 乃其魂魄之所在, 足履实地, 且血肉丰满, 让南京铅华尽洗, 呈现本色生活的原汁原味。
南京的城南旧事, 亦令南京人梦回萦绕, 于“居诸不息,寒暑推移”中, 旧事曾变得朦胧不清, 画面亦显得凌乱不堪, 彼时彼刻的弃故揽新, 哀梨蒸食, 令南京悠长的传承与记忆, 断裂成了零珠碎玉, 又弃如敝履。
老门东就是南京城南旧事的代表性承载之所, 积淀以历史, 涵泳以传承, 无论是在被视如草芥、朝攀暮折的岁月里, 还是于百废俱兴、铸新淘旧的年代中, 老门东依然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且自始至终, 守护着其数百年来的承嬗离合。
老门东栖蛰于南京中华门(南门)以东, 与老门西衡宇相望, 故谓之以“门东”,夫子庙、秦淮河亦咫尺之间, 与之比肩而立。老门东之滥觞所出可追溯至千七百余年前的三国时期, 至朱氏明朝时已出落成商贸及手工业之集散地, 故而不止于有传统民居之人烟辐辏, 还有江南商贾云屯雾集、英才贤达及钟鼎世家亦遂即麕集蜂萃, 一时“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繁华竞逐。”
出于对历史传承的存续, 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 南京官府别具手眼, 圈地方圆于老门东, 汲汲孜孜近三载: 或推倒重来, 或补敝起废,或腾笼换鸟, 完竣了历史文化街区创造性的复旧与仿建。
千亩方圆的老门东, 帡天极地, 几近南京城之民俗工艺-手制风筝、提线木偶、剪纸、竹刻、布画等, 以及传统美食小吃-臭豆腐、豆腐脑、梅花糕、锅贴、汤包、烧饼等, 皆被纳入老门东的商业版图; 同时, 本土的金陵刻经、南京白局, 以及北方的德云社也顺势入住其间, 既是推陈出新, 更是锦上添花。
由北端的箍桶巷路口而入老门东, 逾五丈高的牌坊断不会失诸交臂。坊乃方形民居之块区, 年祀逾千, 肇始于大唐, 故牌坊实属一种嬗变之坊门, 而老门东牌坊之丈高, 亦不失匹配老门东过千亩之占地。
据说此牌坊出自闽东南沿海之惠安石雕刻匠人之手. 因而石雕画面设计行云流水, 雕琢更是吹影镂尘, 堪称当代之石刻精品, 惜乎其两旁之楹联“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 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 其口吻过于当代, 又略缺对仗工整, 不过倒也瑕不掩瑜, 且豪气干云, 曲陈南京城横向之宽广, 尽呈南京城纵向之幽深, 令历朝庙堂之功, 历代市井之力昭然著闻, 荦荦大端。
就迄今而言, 老门东鲜有喧嚣纷杂, 始终恬谧盈裕, 淌漾于其中的衢陌巷径, 温婉着清浅的时光。那些民俗衢宇,黛瓦粉墙, 或修旧利废, 或仿造复制, 无不跳跃着明代清朝的元素, 不时散逸出民国的风情, 而那些名门右族的马头墙, 了然可见, 顾影自怜于老门东里的长街短巷, 在春雨秋风中, 呢喃低语着“当时明月, 依依素影”
牌坊周围伫立着四组代表明清年代的雕塑-黄包车夫、糖芋苗、老邮筒、学童入私塾馆, 绘影绘声, 奕奕欲生。正门方近竖以上述雕塑, 点明老门东特定时代下之民居生活百态: 黄包车夫-社会阶层; 糖芋苗-生活水准; 老邮筒-情感交流: 学童入私塾馆-科举功名。
彰明昭著, 引细流而入古街, 不失为规划中之神来之笔, 有画龙点睛之功, 令老门东生机怏然, 惜灵静雅。浅水涓涓于小渠中, 轻轻淌过沿街的店门, 灵动而清澈, 而蛰伏水底的鹅卵石参差错落, 点缀着泛有涟漪的清流, 且彰显水的至柔至刚。
老门东之滥觞, 莫过于三条营、边营、中营。三条营房系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御批而建, 意在供给膳宿于修建南京城墙之兵丁军士。岁月荏苒, 兵营于以后的岁月间, 逐步演变成三条民巷, 而衢巷之名依然如故, 年湮世远, 迄今已年逾六百矣!
自牌坊南行不到半里, 明城墙赫然在目, 而西侧近转角处, 星巴克, 柔心弱骨, 简隽而婉约。咖啡的醇香, 若有若无, 飘自其里, 散落于微风中, 游荡方近左右, 而其斜对面的德云社(南京分社), 亦是静如处子于昼, 于循理守分中, 啸傲湖山, 在插科打诨里, 直抒胸臆。
这一中一洋的进驻, 昭示老门东既汲汲于其市井风情, 也与时相偶, 不排斥流行舶来品。于老门东, 前者得其地宜, 合其格调, 相得益彰; 后者异域风情, 流行大众, 占一席之地, 亦理之当然。
在老门东最吸引眼球的, 是边营巷口的骏惠树屋-南京名声籍甚的先锋书店之十三分店, 端然静坐于街区西边, 婉婉有仪,咫尺明城墙, 抬眼大报恩寺。
年逾六百的骏惠书屋, 乃当年来自安徽举子赶考的读书与憩息之所, 而安徽士绅集资而建、专供安徽考生乡试之预试考场及居所的上江考棚, 更是距之咫尺未远。书屋名之以“骏惠”, 典出《诗·周颂·维天之命》中的“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旧时的原书屋早已颓垣败瓦, 尺椽片瓦, 故从江西婺源原物整体搬迁而来的三进式徽派清末书院, 以之“借尸还魂”, 作为复原的骏惠书屋, 至少建筑风格并无二致, 同时, 予之以专业之修葺与设计,尽量契合当时徽州会馆样式,整旧如旧, 令书屋焕发出应有的年代斑驳之感。
书屋之南门-原骏惠书屋之残圭断璧,业已年历四百。其门楣上之四大字, 乃清代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之墨宝; 北向之正门亦令人凝瞩不转, 一根硕壮的木梁,敦敦实实, 雕刻以各式人物于其上, 繁复而精妙,栩栩欲活, 而巧不可阶之雕镂又镌刻于其扉、牖、檐、梁等之上,各有主题, 亦不乏渊源, 美不胜收, 且言必有物地匹配着屋外之墙-徽派马头墙,与此同时, 悠悠时光也仿佛雕刻其里, 故置身其中, 不啻于怡情悦性之时空穿越。
时光横陈于朝暾夕月之间, 终而复始, 桓古不变, 悠悠的千祀岁月, 通衢越巷于南京城, 更绝非是过眼云烟。“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而老门东承载了漫漫光阴之沉淀, 而今正轻吟慢唱着南京城的城南往事, 留风遗韵。
2021.05.24.
上一篇:跟着游六合,打卡网红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