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江宁区区政府旁边有一条路叫秋月路,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诗意,秋高气爽的夜晚,静静地,一轮明月升在了空中……。那么为什么会起是这个名字呢?原来这里的东山在古代就是金陵名胜,在明清时期的金陵四十八景中,“东山秋月”列在其中,据说当时金陵城里的文人雅士常常是汇集于此,品茗饮酒,吟诗作赋,从白天至月上枝头,皎洁月光下的东山甚至比白天更具有迷人的景致。
东山原名土山,山的东侧是土山路,是江宁区的闹市中心。这山并不算高,只有六十多米,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山上住着哪位神仙呢?
相传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安,出身名门望族,住在京都建康城(今南京)里的乌衣巷,是典型的衣食无忧的官二代。他自幼聪慧异常,人称神童,然而性情怪异。他不喜仕途,只爱饮酒作诗,与王羲之等一帮贵族哥们,京城里的文人骚客们相聚玩乐。皇帝多次派人征召他去做官,他则是不理不睬,后来干脆跑到浙江会稽的东山隐居起来,过起了隐士生活,成了地地道道的“无业游民”。
后来,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离世,哥哥谢万因北伐失败被革职,谢家开始日渐衰落,谢安也面临着随时会被踢出贵族哥们朋友圈的危险。
这个时候的东晋王朝出了位驸马桓温,他三次北伐战功累累,独揽朝政十余年,对皇帝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并且虎视帝位,随时就准备篡夺皇帝宝座。一直隐居在东山,玩到了四十一岁的谢安,从他所交往的其他贵族子弟们口中得知此事,于是决定出山相助,直接挫败了桓温的阴谋,维护了东晋王朝的稳定。
这样谢安就复出在京城做官了,做官后的他却时常思念隐居东山的生活,于是选择京郊的这座土山,盖起了别墅,同时将土山更名为东山。
随后他又在江宁这个东山酝酿谋划起与前秦作战之事,在这里运筹帷幄前方淝水战局,成功地指挥了淝水之战,以八万之兵击败当时号称百万雄师的前秦苻坚的军队,展现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也创造了这一名垂千古在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自此,谢安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巅峰,没落的谢家也重振了雄风,这也是我们熟知的“东山再起”的故事。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遭遇挫折失败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居酝酿后再次振作起来,最终获得成功。关于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发源地,一直存在争议,同时有浙江东山和江宁东山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各有依据和史料支撑。其实我认为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应该是谢安在浙江会稽东山隐居,一步步复出走到江宁东山,这两座东山是谢安从隐居到复出,直至获得成功的一段历程,都与这个成语相关的,不可割裂的。
这里的东山除了有故事,而且有风景,古代的东山一带并不是这样的繁华,而是四顾茫茫,青山叠翠,山脚西侧又有缓缓流过的秦淮河,这河水是从方山流下来,一直流进了京都建康城里,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常常是往来于此,吟出优美的诗篇,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明代诗人黄姬水在《土山》诗写道:“昔卧会稽客,因留东山名。宛然林泉趣,犹是谢公情。”短短数语,既道出这个东山与浙江会稽东山的因缘美系,也简单描绘东山的风景。
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余梦麟将他所游览二十处金陵名胜各作一诗,又并约南京城焦竑、朱之蕃二位状元公与探花顾起元同唱和,将诗汇为一集刊行于世,名之曰《雅游篇》。余氏所选的二十景,东山名列其中。
而状元朱兰隅则是兴犹未尽,又搜讨记载,将二十景扩充至四十景,直至清代乾隆时,汇集了四十八处金陵名胜风光,清代宣统二年(1910)曾发行的南京人徐上添所画《金陵四十八景》图册,这里都有东山这个景点,名为“东山明月”,记载当时的文人墨客在秋高气爽的中秋月圆之际,登临东山,赏月作诗成为一时的雅好。
今天的东山虽然已经包裹在日益繁华的都市之中,甚至于显得并不耀眼,然而它依旧是茂林修竹,绿荫蔽日,这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的公园,即东山公园。
这个公园被高耸的大楼遮住并不好找,我沿着江宁区区政府西侧步入秋月路,然后顺着右侧的山道往上走,穿过绿树和围墙来到了公园大门口,大门修成古典园林式的牌坊,我们走进去,迎面竖立着写了“东山再起”四个大字的大石头,石头两侧是上下山的台阶,旁边建有栈道回廊,以及供人休息的凉亭,其中一处亭子叫谢公亭,便是纪念谢安的。
山顶是一处平台,平台上有一雕塑是江宁区土山测量的标志,旁边还是广播电视发射塔。这里游人并不多,来山上的多数是附近的市民,他们爬爬山、锻炼锻炼身体,或者是几个人聚集一道打牌娱乐。
现在的东山风景已经不在如今的“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中了,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南京作为古都,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新的风景不断涌现,而评选的名单只有四十八处;其二是东山之景没有注重自己形象的包装和宣传,使得酒香也怕巷子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以为这个小众景点,适合于周末前往休闲的,来这里可以享受宁静优雅的环境,聆听传奇的历史故事,探寻名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