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与鼓乃是中国传统报时工具,古代的人没有钟表,早晨钟声响起,提醒大家该上班了,傍晚鼓声咚咚,应该是下班的信号吧,故有晨钟暮鼓之说。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钟与鼓,南京自然也有,城市中心的鼓楼便是,听说原来这里还有一座钟楼,在鼓楼的西侧与之对望。
现在的鼓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当时为了在全城统一时间,为城中百姓报时,在城市的中央位置而修建了鼓楼和钟楼。
南京城墙建于1366年,当时的总设计师刘伯温按照北斗星和南斗星布局南京城,因此南京的内城区别于其他城市正南正北,而是依北星斗和南斗星位置开设十三座城门。南北城门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中轴线,钟鼓楼位置几乎在这条线的中间,同时鼓楼的朝向也是与中轴线平行朝东南方向,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并且经测算鼓楼到东面朝阳门(中山门)、南面聚宝门(中华门)、北面仪凤门的距离几乎相当。
明代的钟鼓楼规模宏大、规格极高,除了提供报时之用,同时还用于迎王、选妃、接诏书、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等,是明朝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钟鼓楼也是多灾多难,几经人为因素和战火摧残,至清代康熙年间钟楼已经是彻底毁坏,只留下来锈迹斑斑的大钟陷入尘埃之中;鼓楼的情况稍好一些,上面的城楼损坏消失,只剩下光秃秃的城台矗立在城市中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为根治黄河、整顿吏治南巡江宁府(南京),他登上残破的鼓楼城阙,凭高四顾远眺,金陵胜景尽收眼底。
康熙帝返京前告诫地方官员,要“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次年,时任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将此圣谕刻石,在鼓楼城台正中树“戒碑”,为了保护此碑,又在它上面复建城楼,由于康熙曾登鼓楼城台,重建后的鼓楼更名为“畅观楼”,又称碑楼,因此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
损毁的钟楼也没有再建,只是清末江宁藩台许振韦将仅存的一只钟迁至现在的大钟亭的位置,并建造铁梁铁柱的六角亭,将明代大钟悬挂亭内,此亭命名为"大钟亭"。这尊紫铜大钟质精形美,声音洪亮,顶部凸铸莲花瓣纹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式卷角,钟上有“洪武二十九年吉日铸”铭文字样。
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鼓楼又一次遭遇不幸,后来又再次维修改建,改建后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到了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南京鼓楼为主体,在此修建成鼓楼公园供市民游览参观。
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榇奉安中山陵园,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开筑中山大道,这里成为中山北路、中央路(子午路)、中山路、黄河路(今北京东路)、北平路(今北京西路)五条主干道在此交汇,在鼓楼东侧建成环岛交通枢纽,中山大道也由此向南通向新街口。如今的鼓楼早已是今非昔比,周围高楼林立,南京地标第一高楼紫峰大厦就在广场旁边,广场中央美丽的绿雕环岛,两只绿孔雀也是城中一景,鼓楼和大钟亭均为城中小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