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东山风景区之雨花胜境
循山道继续上行,就是雨花禅寺。本来还有一座雨花楼,也堪称胜境的主建筑之一。不过此楼正在修缮,所以并不开放,雨花禅寺算是唯二带着“雨花”两字的景点了。
因为依山而建,所以即使殿宇不多,看起来还是很有层次感。牌坊三间,很古很旧的模样,应该不是新建的。
有桥通向碧螺小筑,想必是喝茶品茗之所。因为1月属于东山旅游淡季,游客也确实少得可怜,所以小筑并不开放。
禅寺又名“雨花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清顺治五年重建,民国二十二年再修。至于从庵演变为寺,似乎雨花禅寺也并非孤例。比如江阴的香山寺,原来就是香山庵;苏州西山的石公寺,可能其前身也是石公庵。
山门照例供奉的是弥勒佛,不过两侧的四大天王还是挺有特色的。一般寺庙都采用彩塑,但这里却采用的雕刻画。
大雄宝殿是禅寺正殿,因为建在坡上,长长的台阶延伸开去,自然显得十分雄伟,虽然其实殿宇的规模也算不得很大。
旁边立着一块碑“药师佛道场”,我有点纳闷,既然是药师佛的道场,怎么主殿中供奉的还是佛祖呢?不过与一般寺庙供奉佛祖金身不同,这尊像却是通体黑色的。我忍不住怀疑,或许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就是药师?
两侧也不是十八罗汉,通体乌黑的塑像左右各六,加起来共有十二位。这样看来,大殿正中供奉的,大概真不是佛祖了。
站在大雄宝殿前,可以登高望远。尽管天上还飘着小雨,云层很厚,不过视野倒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大殿后并没有登山的通道,我们还从侧门登山。道路右侧有一座亭子,名为“还云亭”,不知道还的是哪一种云,想来必定是有个说法的,只不过旁边没有说明的碑文。倒是柱子上的一副对联可能多少说明了一些缘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大概这里地势已经相当高了,从山道旁可以看到山下鳞次栉比的民居,黑瓦白墙,很干净朴素。
走到栖云亭的时候,体力已经受到了考验。久不登山的我,只能一再要求小伙伴降速再降速。如果天气晴朗,还能在路边稍作休息,补充一点水和食物,无奈雨下得绵绵密密没有停止的迹象,哪怕亭子里的椅子也早已经湿透。可是半途而废并不是我的风格,咬紧牙关也得登上顶峰。
道旁有提示的牌子,“距莫离峰顶还有600米”。好在山道并不陡峭,虽然上坡路多少对体力有一点要求,还不至于高不可及。咬咬牙,一口气就冲到了“距莫离峰顶还有300米”。这下子精神顿时就抖擞了,感觉没花太久的时间,这就三百米了?不过再往前走了大约不到一百米,看到一块牌子“距莫离峰顶还有400米”,心就忍不住有点凉了。难道我们走着走着还倒退了?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登山,好在没多久就看到了慈云庵的牌坊。
看到景点,哪怕离峰顶还有三四百米,精神也顿时振作了。其实牌子可能真是有人放错了,没用三百米就登上了莫厘顶峰。
莫厘峰,俗称“大尖顶”,是太湖七十二峰的第二高峰,海拔293.5米,相传隋代将军莫厘曾居此而得名。我很惭愧,因为居然并不知道隋有还有位名将名莫厘。吴国名相伍子胥在这里迎接母亲,于是这里又名胥母峰。
登上山巅,有块莫厘峰的界碑,估计现代人体力普遍不济,还真需要一座界碑以兹鼓励。山顶视野开阔,八百里太湖三万六千顷尽收眼底,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就掩藏在黛瓦白墙的村落中。莫厘远眺,是东山古八景之一。
慈云庵就建在峰顶,有“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的寓意。不过我觉得此庵虽然坐拥莫厘峰顶的风水宝地,可香火大概未必很旺盛。毕竟登顶莫厘峰还是需要一定体力的,当然可能有诚意的人总会想办法上来的。当初伍子胥迎母,未必就是伍母一路柱杖登山而行。
庵内有观音古道场,应该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山门比较中规中矩,金身弥勒和彩塑的四大天王颜色很明亮。大士殿供奉的是金身的观音大士,一旁还有千手观音。
走出庵外,山顶还有一方小池,据说就叫莫厘仙池,终年不枯不盈,比较奇特。水面上飘浮着掉落的松针,几乎铺满了整个池面。
下山的时候路有点滑,雨时下时不下,我们的伞也时撑时不撑。好在石子路并不算太长,很快就走到了盘山公路。在这里本可以分道,不过看了一下高德地图,从这里下山的路程可能更长,可能通向的是某个村庄,没敢探索新路,只能继续走回头路。其实也并不是完全走回头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底还是偏离了路线,眼看着景点被拦在铁丝之内,我们才明白不知不觉走到了景点之外。不过好在没有偏离主干道,想来下山后也能很快找到雨花胜境的大门,不至于找不着北。
这条路旁栽着几株果树,枇杷还处于开花阶段,桔子却已经完全成熟,地上掉落了不少,很有些替它们心疼。忍不住采了一颗下来,剥开品尝,皮薄汁甜,是标准的东山蜜桔啊!一路下山,还看到有几株品种不大一样的桔子树,有一棵甚至大部分已经在枝头干瘪了,真是可惜。不过可能东山的蜜桔栽植早已经成了规模,这里零星的几棵只是为了造景的需要,并没有作为果树采收吧?
下到山底,果然就在大门的旁边,心里心下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