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法门寺 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约有1900多年历史,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作者同样是跟团一日游。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但茂陵并未开挖,此去参观的茂陵实际是建立在霍去病将军墓基础上的茂陵博物馆。
1、茂陵文物
2、霍去病墓
霍去病,西汉名将,民族英雄。年仅二十四岁因病去世,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其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成为中国历朝历代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座右铭。
霍去病墓西侧是舅舅卫青墓,东侧是匈奴王子金日磾墓(mì dī,和霍光同为汉昭帝顾命四大臣),霍去病墓最具有特色的是16件石刻,其中12件是国宝,包括著名的“马踏匈奴”,“跃马”,“伏虎”,“卧牛”等等,4件是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的去病墓修建了蜿蜒盘旋的石台阶,直接通往墓冢顶部,上方还有一座“揽胜亭”,可以眺望茂陵的全貌。
3、雕塑、浮雕
倾国倾城语出自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遂纳纳其妹为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
4、茂陵编钟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乾陵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神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入口处,从南到北,依次是:乳峰—>华表—>翼马—>神道(翁仲)—>无字碑(东侧)、述圣纪碑(西侧)—>阙楼—>六十一蕃臣像—>石狮—>乾陵
无字碑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
述圣纪碑为方形,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阙楼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标志性建筑。因通常左右各一中间有缺口而被称为“阙”或者“双阙”。随着时间的演变,阙由原来的单阙而演变为组合的形式,最高等级的为三出阙建筑,为帝王专用,地位尊崇。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以供养佛祖指骨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朝改名为法门寺。唐代供奉达到顶峰,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1987年,法门寺地宫被发现,共发现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最后一枚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
2009年,由台北101大楼设计师李祖原领衔设计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俗称“法门新寺”)对外开放。法门寺文化景区由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法门旧寺)、法门寺博物馆、合十舍利塔构成。
1、佛光大道
穿过佛光门(检票口),般若门,菩提门即可达佛光大道,佛光大道长1230米,宽108米,佛光大道分为主道和辅道。主道上陈列的是十尊菩萨和经幢。经幢也是按照佛教的五个时期来排列的,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时。而辅道中东西各八组景观小品。东边是佛陀胜迹,西边是法界源流。跟团游一般乘坐小火车,所以基本上看不清佛光大道两侧雕塑群。但是此处有一个自费项目,观看电影《法门往事》,楼主没有观看,所以后面有时间再仔细观看两侧雕塑群。
佛光大道尽头即是合十舍利塔,里面供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但是只在周六、周日,阴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佛诞日(阴历四月初八)才能瞻仰。
2、法门旧寺
3、法门寺文物
四枚佛骨舍利,按照发现顺序被命名为特级1号,2号,3号,4号,其中特级3号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其余三枚均为影骨,其中特级1号供奉在八重宝函之内,特级4号供奉在阿育王塔内,而真正的佛祖真身指骨仅有四重宝函,而且放在不起眼的玉棺之内,可见当时僧人为保佛祖真身舍利而下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