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境湘西 ◣
这是一次文学与艺术的交流之旅
这是一次民俗与风情的感受之旅
这是一次独立与成长的生活之旅
这是一次有爱与协助的团队之旅
这是一次自然与艺术的熏陶之旅
让我们了解蚩尤部落的精神
体验巫傩文化的神秘
用敏锐和善的眼光观察世界
“红灯万盏千人叠
一篇缠绵摆手舞”
土家号子中一起经历曲折后的微妙欣喜
come on!
第一站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脚踏三省”的人文边城(茶峒)
●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第一站的革命老区——洪安古镇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磨老
“人文边城(茶峒)”
吊脚楼
国立茶师
边城民族博物馆
拉拉渡
——沈从文笔下的 《边城》——
14岁的沈老走到茶峒,游学天下;22岁写出了小说《长河》、《边城》谱写了一首生命之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首语。
用画笔描绘吊脚楼
“革命洪安”
拉渡连接着湘渝
——革命老区 洪安——
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向大西南挺进,11月6日沿湘川公路的先头部队攻占洪安。洪安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第一站。
清代名人张恺诗曰:“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描绘了边城和洪安“一脚踏三省”的地理优势。一条钢索挂着“拉拉渡”连接湘渝。
红色语录塔
古镇街道
司令部旧址
“三不管岛”
“中国少数民族村落—磨老”
沿清水江逆流而上,两岸峭壁、悬棺,文革的红卫兵水电站让水面成平湖,与贵州隔河相望,这里的苗族先民曾经是戏浪冲险滩的纤夫和放排人。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磨老村 猴儿跳峡谷—— 夏令营【研学】知识链接 ——
01 《边城》人物故事会
02 《边城故事场景走访》
03 七、八年级的同学《边城》课本联系
04 《边城》吊脚楼结构探索
05 “拉拉渡”渡河原理
06 你来讲刘邓大军的故事......
07 为什么它叫“三不管岛”......
08 磨老龙家大院墙砖上的手印?
第二站
2300年前,屈原在天问台含悲问天,《天问》诗篇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追求真理之探索精神。
“天问台”
2013年12月16日,学者易中天湘西寻根,在德夯天问台上举伞狂喊:爸爸、妈妈,我来了!
易中天先生说:在吉首天问台相爱,比庐山恋还浪漫!
屈原《天问篇》
易中天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王鲁湘先生曾在2004年在德夯写下:
四面屏风云做台,清溪一线破山来;
忽闻蛮歌惊林木,苗家迎客德夯寨。
第三站
●大国重器——矮寨特大悬索桥
●悬崖玻璃栈道——魔鬼栈道
●世界公路奇观——矮寨公路
大国重器—矮寨特大悬索桥
创造四项世界第一:
大桥主跨1176米
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
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
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孩子们在这里留下欢声笑语
“魔鬼栈道”
悬崖栈道、观景平台、悬浮栈道组成的高空游览线,全长1.4公里(其中含100米玻璃栈道),垂直落差500米。
“矮寨公路”
矮寨公路始建于1935年初,1936年9月完工,是湘桂黔路通向西南的咽喉要道。全段6公里,修筑的水平距离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为70-90度的大斜坡上形成13道锐角急弯,26截几乎平行、上下重叠的路面。
第四站
——景森矮寨基地四村联动——
●苗家风情万种——德夯苗寨风情园(德夯苗寨)
●峡谷小桥流水人家——新寨村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坪朗村
●最勤劳的云顶苗寨——家庭村
德夯苗寨
坪朗村
新寨村
家庭村
“德 夯 苗 寨”
德夯
美丽的峡谷
今夜篝火通明
苗家风情万种
“新寨村”
新寨村湘西大山深处的美丽山村
传说是凤凰居住的地方
村内古树成林
俨然世外桃源
“坪朗村”
中国最美农村
坪朗是一座依山傍水
苗族同胞生于斯长于斯的苗寨
农家生活体验
苗族鼓舞传习所
“家庭村”
云顶苗寨
海拔700米以上
最和谐的村寨它叫“家庭村”
苗族最传统节日“四月八”的发祥地
行走山水间
生命的赋能在你的脚下
最好的学习在路上
人生就在不停的行走
思想需要不停的碰撞
民间艺术体验活动
●苗族武术 ●苗鼓
●棕编 ●扎草龙、舞草龙
●扎草龙、舞草龙
●蜡染
●苗画
●画斗笠
●上山采茶
●露营
●篝火晚会、烛光晚会
●舌尖上的湘西
●赶集去......
苗族武术
苗拳是古老的拳种,据苗拳“请师决”的一般咒语所言,该拳始于蚩尤。直到清乾隆年间,花垣县麻栗场金牛寨的石志岩率苗民起义失败后,隐居六里田宽冲(今三角宕乡)授拳传艺,形成比较系统的套路,定名苗拳。石志岩擅长流星和九子鞭,并创造蚩尤拳法。
苗鼓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徙的路上,什么东西都丢了,仍保留着一面鼓。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
棕编
原生态的材料,看似不“复杂“的技巧,你需要更多思考才能完成。多年后,可能你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会突然看到一个类似的材质,做一个愉快的体会!
扎草龙、舞草龙
湘西境内的土家、苗族、汉族等民族世代杂居,共同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草龙舞是以舞草龙为特质的民族图腾舞蹈,这里的草龙舞其特别之处在于‘龙’以草为材质编织而成......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苗画
苗画作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极具苗族特色,主要流行在湘西苗族地区。苗画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常可以在湘西苗居的门帘、窗幔、服饰、被面和房中装饰上发现各种样式的苗画。
2011年5月23日,苗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画斗笠
上山采茶
据《 明世宗实录 》记载:明朝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湖广都御史陆杰巡视兵防,途经保靖辖区的鲁旗(今湘西保靖县葫芦镇),深山沟壑密林中,有多人染瘴气,便向当地苗民求助。有一苗族向姓老阿婆,摘采自家门前的百年老茶树叶沏汤赠与染瘴的文武官员服用,饮茶汤后半个时辰,瘴气立愈。陆杰当即赠予向姓老阿婆黄金一两,并将此茶献于嘉靖帝,被钦点为贡茶。当地苗族子民,便将此自然生长在苗家深山之中的无名野茶,称之为“黄金茶”。
茶道礼仪与中华礼仪一脉相承,在研学课程设置中孩子们通过采茶、制茶、泡茶、奉茶学习“与人为善、以礼待人”的处世之道,续茶时“先人后己”的谦让之道,奉茶时“先长后幼、先尊后卑”的长序之道,“敬父母、敬老师”的感恩之道......, 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传统美德。
——背篓里的《古丈茶歌》古丈毛尖茶——
一曲 《 小背篓 》 唱遍大江南北,是家乡的好茶好水,滋养了这样甜美的嗓音:
青山绿水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
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
这里是宋祖英的家乡田园!
在大自然的怀抱酣睡—露营
自己动手搭建帐篷
篝火晚会
夜篝火通明,苗家风情万种
烛光晚会
舌尖上的湘西
——舌尖上的湘西从自己动手做早餐开始——
推豆腐
打糍粑
自己动手做蒿菜粑粑
——舌尖上的湘西长龙宴——
赶集去...
赶集,是湘西农村里盛行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在湘西,赶集也被称为“赶场”,地点一般是乡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赶场的时间约定,这里多数人已说不清其来历,但却孰知要以农历计算。有的地方人口多,购物的需求旺盛,赶场就比较密集,日子定为农历的二、五、八或是三、六、九;有的地方人口稀少,便隔 5 天、10 天才有一次集市。
在湘西,土家、苗家人是背篓不离背,而背背篓赶集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人们在山区行走,背篓不仅能运载重物,还能释放人们的双手去做其他的事倩,这对农耕文化深厚的湘西来说,是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赶集
写生湘西
第四站
“乾州古城”
乾州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之后来了棘人,再后来了猺人,再以后来了苗人,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历代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峒)。
这座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悠悠古城,饱经历史的沧桑,却风采依旧。静谧的河流,青色的石板路无不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多少人向往的恬静生活。走在胡家塘的荷花池旁边,肆意的吸允着空气中散发的淡淡荷花香,身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
胡家塘荷花池
第五站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古城
●大型森林实景演出——《边城》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湘西明珠”,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这样描述它:“凤凰古城绵亘于武陵山脉深处,倚山而筑,环以石墙,濒临沱江,群山环抱河溪萦回,关隘雄奇。”
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段的凤凰古城
《边城》
《边城》是世界首部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大型森林实景演出,该剧以湘西民俗文化为核心,以凤凰的山水为背景,237位民族演员的倾情演绎,3769件银饰的震撼登场,带您感受湘西的美,苗族风情的美,沈从文的美。
拉拉渡
婚嫁
端午
魂诉
等待
上一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