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苗族礼仪中,银饰以其绚烂神秘的造型受人关注。无论是婚俗、丧俗、祭祀还是日常,银饰的身影都随处可见。苗族银饰手工锻制技艺是一项在苗族民间传承数千年的频临消失的古老手工技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手工银饰以其富有民族美好的精美图案,传承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墨戎苗寨正是湘西古丈县唯一一所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相传在武陵山脉的层峦叠翠间,有条巨龙蜿蜒在此处,而在这条龙的嘴鼻之处有一个古老的苗族村落:龙鼻嘴村。龙鼻嘴村又名墨戎苗寨(“墨戎”为苗语,意为“有龙的地方”),地处吉首、保靖、古丈三县(市)交界处,距州府吉首20公里,距古丈县城22公里,正处于张家界至凤凰这一“黄金通道”上,距张家界130公里,距凤凰古城80公里,焦柳铁路、龙吉高速公路、国道352公路穿寨而过,交通便利,素有古丈县“南大门”之称。
墨戎苗寨依山而建,四面群山环抱,清澈见底的河水寨前经过。千百年来,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今天,这里还保存着苗族非常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气势壮观,会给每个人一种直达心灵的震撼。
银饰基本上已经覆盖了苗族同胞们生活的一切,可穿戴可使用,为何苗族同胞们会如此爱银呢?一个原因是实用,苗族先人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把银制成银饰随身携带,人走财随。另一个原因,苗族先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多山多水,相对恶劣,他们相信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去毒,防止瘟疫。且在苗族巫文化中,银本身就是辟邪之物。
自明代,有《黔记》载“富者以金银耳珥,亦以金银多者至五六连环”。清代,男子常“项戴银圈一二围”,女子则“耳戴大环,银圈一二围以至十余围不等”。一个“全副银装”的苗族女子,很有可能需要一户苗家全家的财力,很多都是代代相传不断进行完善。也慢慢演变成了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银饰标准。
作为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工序复杂,所有的苗族银饰都是银饰匠师傅们手工制作而成。制作流程包括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洗银等七大工序,其中又可细分为几十道小的工艺流程,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手工锻制技艺水平极高。
墨戎苗寨银饰匠师傅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们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一块粗银经过银匠师傅千千万万次的反复敲打锤炼,做出世人喜爱的精美银器饰品,这考验的不仅是师傅们的耐力,对他们的技术要求也极高,所以“手艺难,守艺更难”,要将这份独特的手工艺传承下去,每一个匠人都有着自己的坚守和责任。如果你也对苗族银饰文化感兴趣,那就快来墨戎苗寨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