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是“两岸景色遮不住,”吊脚楼、虹桥、万名塔,跳岩,古城门楼,古城城墙,古街古巷,漫步沱江......是不收费也是无法收费的,而这些景观,才是我的大爱,也是凤凰古城旅行的真正内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凤凰古城5日游,倘佯于凤凰古城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之中,溶入到沱江两岸风月无边的山光水色之间,“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我没有参观这么多的收费景点,岂不可惜?!呵呵,“子非鱼,安知鱼不乐乎。”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快乐呢?!
我们悠闲自在地行走在凤凰古城的人群中,倘佯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尤如置身于一幅民族风情画,处处可见的是凤凰民俗、苗家风情,眼睛目不暇接收集特色特产,相机镜头更是不停地记录街头的景致。旅行,就是心在旅游。关于旅游我想起人们常说的话:旅游就是离开你住厌了的地方,去别人住厌了的地方住。久住无景,而新奇就是风景。没见过的或者少见到的,自然会激起好奇心。
凤凰古城正面,有好看的、有好吃的,随手拈来,都是景色。
姜糖这种低价值的小食品,已经成为凤凰最出名的特产,古城内卖姜糖的小店很多,我们走过了据说是正宗的镇竿张氏和刘氏姜糖,现在已经有几十家制作姜糖的店铺。一家卖姜糖的小店在门前当面制作,吸引了一大堆人观看演示:只见一师傅把一大团姜糖团挂到店门旁的铁钩上,迅速地拉出一条条的糖条,摔到青石板上,然后另有人马上用剪刀把它剪成拇指大的三角形,这便是姜糖了。而那团姜糖团是用生姜、红糖、水等原料在铁锅里熬成粘状,把它倒在青石板台面上冷却,等冷到可以拉出丝来
我们品尝了姜糖,闻着喷香,咬着酥脆。没有普通糖果那样的甜得发腻,也不会象姜那样辣得透不过气,稍微的甜和恰到好处的辣,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苗族银饰的加工,要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五道工序,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男工匠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们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
苗族银饰在N年前以苗家手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因为规定世界文化遗产必需有制定还活着的手艺“继承人”,发现最后的苗族银匠家族的最后一代传人已经不做银饰了,因为苗家银饰全靠手工敲打而成,一件小小的银饰品要敲打几天才出成品,一个苗族姑娘的头饰要经数月方成。祖传的苗家银饰手艺虽然堪称精湛绝技,可是艺人连生计都不能维持,人总是要吃的,于是就抛弃手艺改行到吉首市去贩卖蔬菜以养家糊口。后来国家给予“工艺大师”的头衔以教授待遇按月发工资,才保住了这个苗族银匠“继承人”,苗族银饰才得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的头巾也是古城一景,那头巾扎到比头要大好多,而且苗族头巾不光是一种装饰,还是一种工具,头巾顶部那一圈空的地方可以放一些随身小物件,我想,这头巾的作用有点象汉族女生们随手携带的小手提包和小挎包,只是不知道苗族的头巾有没有LV牌、CHUNNEL牌等名牌A货之分?!
竹背篓是当地最流行的生活工具,走在凤凰街头,处处可见造型多样的背篓,有筒状、腰鼓状、椅子状……乡里人穿上土布土衫进城,背上竹篓,朴实;城里人洋里洋气下乡,背上竹篓,时髦。小姑娘的背篓往往编进了五彩颜色的条纹,再配上苗家人独有的头饰、斗篷,那份美丽劲,一点也不亚于大都市里背高档皮包的白领丽人。
几百年来,竹背篓一直是湘西人的必备用具。编织工艺、名称、式样、用途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背篓,有洗衣用的“洗衣背篓”、背婴儿的“儿背篓”、背柴草的“柴背篓”,摘谷的“扎背篓”、背粮米的“米背篓”、背盐的“盐背篓”,以及用于作为旅游纪念品的“艺术背篓”等,方便适用,一只小背篓,演绎出湘西无数精彩的故事。
小的竹篓包罗万象,可以当童车盛娃娃,还可以装蔬菜、家禽、农具,甚至背砖盖房,如同肩上的交通工具。
我在凤凰古城追拍随处可见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竹背篓,耳边又响起了宋祖英唱的《小背篓》:“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我们发现几家腊肉店,那吊起的猪头肉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虽然是苗家逢年过节的佳肴,我肯定不吃的,但这也是在别处看不到的怪物。
凤凰古城里面还有一家做柴火美食的,柴火美食味道是真的好,没吃过的朋友可能没发想象到这个柴火美食是多好吃,是越吃越好吃的,这个要慢慢的吃,时间长了,味道越来越好,我太喜欢了,在配上这里的特色美酒,绝配,到凤凰古城的朋友们,这柴火美食不容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