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堰古镇位于府河源上行约六公里处,近年经重新打造,以“崭新”的面貌再出江湖,成为成都人假日爱去的后花园。
疫情之故无法远行,却为我们详细了解家乡创造了时间条件。继上次拜访府河源头及美丽的青杠树景区后,22日我们又来到成都平原上颇有名气的三道堰古镇。
把三道堰称为“古镇”,其实是名不符实,“仿古或半仿古聚落”应该更为准确。当然这并非 三道堰一地之困。在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那些历史悠远的古城镇早已面目全非。历经上千年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加之现在弥漫全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真正的古镇完整保留几乎是不可为之举,同样重要的是这种保留可能并不符合当下主流民众的兴趣爱好。
三道堰自然条件极其优越,地处天府之心,膏腴之地,柏条徐堰两条大河穿镇而过。这种“一镇拥两河”的奢侈享受即使在水网密布的成都平原也是独一无二的。
就古镇的“打造”而言,三道堰是下了功夫的,其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将徽派建筑和川西民居相结合,配以水乡环境,显得清丽漂亮,在川西众多的古镇打造中独具一格。来三道堰逛逛景,品尝特色苗苗魚火锅,再到小溪旁大河边喝喝茶,摆摆龙门阵,已是今天成都人周末闲暇时的常态享受。
至于为什么将一座川西古镇打造为徽派风格,是三道堰地区与安徽有某种特殊联系,还是这里的人民天然独钟江南?经网上搜寻,未见任何线索。个中悬机,不能参悟!
三道堰古镇确实漂亮,只是希望不至引起各地模仿,即便是好的创意也最好只用一次。否则蜀中处处徽派,川西秒变江南,千镇一面,风格尽失,蜀文化之悲剧也!
三道堰的历史可上溯至古蜀望帝丛帝时代,历史极为久远。传说望丛二帝在柏条河此段连筑三堰,抬高水面,以利灌溉,三道堰之名由此而来。远古传说,三道围堰之位置自然不可考,然三道堰之传说却直证古蜀农耕的发达和天府历史的悠远。
以华夏之广阔,鱼米之乡,膏腴美地不可胜数。“湖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锦绣江南,均乃富甲一方肥美之地,然“天府”桂冠最终花落偏远西南群山环抱的成都平原。益州何德,川西何能,竟致力压群芳得此殊荣?
罗贯中先生之《三国演义》,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演绎得精彩纷呈,也使其成为漫长中华史中民众最为熟悉和津津乐道的一段。其实那也是天府四川在历史长河中最闪亮的一次登场,把天府成都的富庶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中,蜀毫无疑问是最弱的。弱到什么程度,以当时“中央之国”势力能够控制的区域,按现在国家的行政划分,当时魏吴蜀三国的实控地域大致如下:
曹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除汉中)全部,半个湖北(长江以北),半个安徽(淮河以北),以及江苏北部(苏北),辽宁西部(辽西)及甘肃东部(陇东),大体有近10个省市的地盘。孙吴:上海、江苏(除苏北)、浙江、江西、湖南全部,半个湖北(长江以南)、半个安徽(淮河以南),约6省市。蜀汉:四川主体(除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及攀枝花市)、重庆大部及陕西汉中,约一个半省市。
省有大小,人有多少,这样划分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曹魏地盘最大,且居中原华夏正统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文化高人材多,其综合实力最强乃是不争的事实。吴据江东,除天险长江,占地亦不小,两湖及江南膏腴尽收囊中,实力不容小觑。蜀汉位居西陲,远离中州化外之地,群山苍茫国小众寡。倘若将彼时中华国力划分十成,则曹魏至少六成,东吴三成,蜀汉最乐观也不会上一成。
然凭一成之力,北抗争于曹魏,东周旋于孙吴,三足鼎立,自成一体。蜀汉所赖者,天府成都也。更有甚者,魏蜀争锋,主动出击,六出祁山,以功代守。蜀汉所赖者,仍乃成都天府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这块祖国西南群山环抱的丰饶大地,实为上帝馈赠中华民族的天府美地。有岷江清流滋养,有历代川民勤勉,成都平原终成举世闻名的富贵地,温柔乡。生在天府,幸福满满!
游罢三道堰,听说不远处的唐昌镇战旗村有个名“十八坊”的景点。看时间尚早,便驱车前往来个顺游。
据介绍战旗村的乡村经济搞得有声有色,村民富裕程度较高,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近年来在雄厚经济支撑下,在相关方面的扶持下,推出了这个旅游项目。“十八坊”,故名思义就是十八个作坊之意。就是把川中各类名特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于这个景区,方便人们参观和购物。创意听来不错,现场门可罗雀,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土特产的大市场。虽田园风光美丽,然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所在,吸引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参观者和购物者应该不容易,其前景不乐观。
十八坊的房屋川西特色浓郁,就象一个老式村庄。不知何故,漫步于此总是让人联想到《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所在的那个村寨。虽关中平原东端少华山脚下的史家庄与川西平原的战旗村并无可比性,我也以未去过任何的陕南村落,然头脑中却总是不自觉地“错把襄阳当洛阳”,大概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
2020年7月25日
上一篇:成都旅游攻略
下一篇:张西南:透过“符号”看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