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大理,就想登苍山走一走玉带云游路欣赏山色和远眺洱海,因连日有雨,且未有整块时间,始终未能如愿。2020年10月23日晨,挤出时间乘出租车赶往苍山景区南门,冒着细雨登山寻访寂照庵。
下车登山,步行近二十来分钟后,来到苍山圣应峰南麓松林掩映中的寂照庵。寂照庵名取自于“感而遂通,寂静照鉴”,始建于明初,后毁。民国初年由云南都督唐继尧主持重建,庵门上“寂照庵”三字便是其所题。
寂照庵被称为大理最文艺的尼姑庵,主要是因为庵内满是种类繁多、生长繁茂的多肉植物。
走进庵内,整个院子没有一般寺院的肃穆,也没有香火萦绕,更像是一个喜欢侍花弄草之人修建的自家庭院。
庵内不同造型的花艺盆栽多肉植物拼成匠心独运的图案,装点着殿堂的门廊、庭院。在寂照庵,敬佛的不是烟雾缭绕的香火,而是这鲜活多姿的花卉。
寂静的山林里,松柏成荫围绕下的寂照庵素雅的庭院布置,随处可见的多肉花卉植物,与寺庙的清幽相辅相成,使寂照庵处处透着清新淡雅的气息。风铃摇曳间,那份妙香佛国的神韵禅意不经意间就浸人心扉。
走进庵内茶室,简朴而素雅,处处蕴含着一丝禅意。可惜我行色匆匆,无暇坐下来赏花、素斋、品茗,体味那份远离俗世喧嚣的宁静与悠远。
也许是我来得有点早,未见到庵堂内未见僧尼和游客,寂照庵厨房内有人在忙碌,庵内一日或许还未开始。
伫立庵内小巧庭院,看庵外蒙蒙细雨中高耸的松柏、庵内精致的花卉,感受着寂照庵将美学与禅理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氛围,我仿佛体味到那份寂静照鉴的韵味。
离开寂照庵,踏上返程。途经感通寺,见还有点时间,就争分夺秒地入寺参观。
与寂照庵临近,同处苍山圣应峰南麓的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始建于始建于汉明帝(公元145年)时期。唐代贤者李成眉重建并易寺名“感通”,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明初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现存庙宇均为清光绪后陆续重建,规模已不大。
明末清初时云南得道高僧担当大师曾为感通寺撰写对联:“寺古松深,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感通寺被誉为“苍洱驰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的人文底蕴。
据说,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感通寺住持无极禅师赴南京朝拜明太祖朱元璋,敬献了白马和茶花树。当无极禅师朝觐时,忽然马嘶花放,明太祖以为祥瑞,封赐无极禅师,感通寺由此而盛。明代杨慎曾住宿感通寺班山楼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书》并转注千字音韵。
明代徐霞客曾在感通寺品尝过寺中特产感通茶,称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感通茶因此成为大理名茶,也是大理白族三道茶中的“台柱茶”。感通茶汤色嫩绿清沌,茶香浓郁,滋味醇甘,经久耐泡,被列为待客上品。来到感通寺别院,我特意看了感通茶树。
明末清初,担当大师晚年常居感通寺以诗画传禅说法,现在感通寺的大堂外屋檐下还悬挂着他手书的“一笑皆春”牌匾。
离开感通寺,来到附近的苍山感通索道下站,放眼东望,烟雨中洱海美景在望。我想,对感通寺、寂照庵的僧尼而言,有身后苍山古树繁华流岚和眼底洱海云气月华助修,青灯黄卷的日子也许不算太过寂寥。
上一篇:我的沙溪情缘:你若是梦,我必追梦
下一篇:住进这里,一半桃源,一半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