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给我的印象一直都非常好,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郁郁葱葱的八大关、古香古色的劈柴院、碧海银沙的青岛湾,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一起构成一道令人迷恋的海滨风景线。
作为一座历久文化名城, 青岛不仅海滨风光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较为著名的有齐长城遗址、三里河遗址、东岳石文化遗址、南阡遗址、琅琊台、田横五百义士墓、崂山、天后宫、前海栈桥、小青岛、八大关等。但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于位青岛湾的栈道。
栈桥位于青岛中山路的南端,是青岛的象征和标志,它之于青岛类似于解放碑之于重庆,天安门之于北京一般,初到青岛的游客如果不到栈桥拍张照片,就不算真正的到过青岛。它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变迁,也记录了一座城市的记忆。据同行的朋友、孔子第七十三代孙孔军介绍,青岛栈桥与青岛市同龄,始建于1892年的秋天,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筑的青岛市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栈桥的建筑是为了扼守胶州湾,作为唯一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栈桥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命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或缺、难以替代。
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但刚开始建设的时候仅有200米,为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光绪二十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折:“登州总兵章高元,承办各台基址已具,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紧扼口门现办烟台、胶州两海口防务,宜各设水雷兵营,各制下雷轮船一艘。”
这座栈桥后来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事件,比如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再比如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舰队到达青岛海域,封锁了青岛海面。日军也效仿德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1922年12月,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中国水兵也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将桥身加长到现在的440米。同时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在栈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由此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栈桥景观。
自此以后,青岛栈桥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成为了一个景观码头,同时也因为它过去经历的风风雨雨,成为青岛主权的最佳象征和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标志建筑,对于青岛而言,它不只是一座栈桥,而是一部鲜活的史书。
我们到来的时候天气并不好,青岛湾被大雾所笼罩,别看照片上的建筑看起来挺清晰,其实是经过去雾处理之后的效果,当时想用无人机拍一个栈桥的全景,但是当无人机升到200米以上时(如果飞得太低,根本拍不全,毕竟有440米长),下面全是雾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后期即便通过软件处理,也无能为力。
对于青岛而言,栈桥是城市的精神丰碑,而对于游客而言,青岛栈桥则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很多人到了青岛之后都会来这里打个卡,拍张照片留为纪念,一些手机APP也将它的航拍画面作为开机动画,相信很多人都刷到过吧?所以,如果大家来到青岛,栈桥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