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马上就要来了,炎热的夏季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这个夏天你想要去哪里玩呢?如果你打算到崂山太清宫转一转,这些来崂山不得不之的传说故事一定要看一看哦。
龙头榆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走到太清宫的“逢仙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棵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称为“龙头榆”。
此树高 18.8米,树围 4.1米。相传植于唐代,据记载,此树是五代时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李哲玄来到崂山后,在原有的“三官殿”和“三清殿”基础上,又建起了“三皇殿”。
他进一步完善了太清宫的建筑布局,并率领宫中道士重修道路,栽植树木花卉,整理泉池及水排沟渠,使太清宫的园林提高到当时国内同类庙宇的最高水平。
而“龙头榆”旁有一大石,刻有“逢仙桥”和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华盖真人”的记事。相传刘若拙在一个大雪后的除夕清晨,在此处遇到一位老人。
交谈一番后,他觉得老人的学问高深。待老人离去时才发现半尺深的积雪上竟没有老人行走的脚印,方知遇到了仙人,而这仙人,正是这“龙头榆”修炼成仙的化身。
公孙树
在太清宫三官殿中院院门的左右,有两株“华盖真人”刘若拙亲手栽种的雄性银杏,两棵树的树龄均为1040余年,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两树“春先荣,秋晚调,较之别的树相差数十日”。
据称,全真道教的道人不能结婚生子,于是栽下这两棵只开花不结果的雄性银杏,守护在三官殿前。银杏树又名白果树。
它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被称为活化石,又因银杏树不招虫,符合了出家人不杀生的诉求,所以通常有道观寺庙的地方都会选择种银杏树。
在民间银杏树又有“公孙树”的叫法,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有“桃三梨四杏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的说法。
八仙墩
八仙墩位于崂山东南突出的海岬崂山头。《崂山志》记载:“八仙墩,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入海,海水汹涌,山势若动,其北则峭壁千仞,险峨逼天,下纳上覆,其势欲倾,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
“错布,面平可坐,海涛冲涌直上与墩相击,搏浪花倒卷数丈,飞舞空际,如玉树,如银花、如琉璃,如珠矶,可喜可腭,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
正因为这里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再加这里的石墩,石壁均为变质岩,红、黑、灰、青、白相间,重重叠叠,斑澜绚丽十分壮观,所以称之为“海桥仙墩”。明代大学士高弘图说:“八仙墩如锦茵绣籍,实第一奇,第一丽”。
这里风急浪高,经千万年浪涛冲击,岬南侧底部逐渐剥蚀镂空,最后坍落下来成为一片陡立的石壁,顶部突出的部分,形如大厦的飞檐,地面坍落的部分,有10多方巨石,或卧或立,大小不一,面平可坐。这便是八仙墩的形成。
八仙系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有关八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其中《八仙过海,崂山起小》的故事直接与八仙墩有关。
据说八仙在昆仑修炼,为了到人间解除瘟疫,拯救百姓,要到东海采集草药,就是从崂山起小的。其中这里的“相公帽”、“靴子石”等景观以及“八仙墩”传说就是八仙留下的仙迹。
除了这几篇传说故事之外,崂山还有很多神奇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的“香玉篇”和“崂山道士”两篇故事的虚拟发生地,就在崂山。去崂山太清宫玩的朋友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重温一下这些奇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