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朱家角古镇游记
UP ChinaTravel
2024-10-17 13:05:20
0

2013年10月2日,上午,一大早,我与夫人从位于外高桥保税区的酒店开车出发,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古镇,开启了我们一路西行旅游的第一站。朱家角是离上海最近的江南水乡古镇,是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首。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几个大字。

朱家角地处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镶嵌于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小桥流水,古意盎然,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古镇内有近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眼前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于是,我们乘船观赏了朱家角古镇的美景,朱家角古镇就像一幅靓丽的画卷。

碧绿的河水托起微波,樵夫俯仰着身子摇摆着船桨,船儿从樵夫一般高的石桥拱洞中钻出徐徐而来,像个俏丽的清流之家小姐从后厅娇羞地走到前堂,又快速地穿行而过,让人还来不及欣赏精致的细节,就只剩余味。我们坐船头,艄公船尾摇,船在河中走,景在两边过。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河流两边是楼房,楼房被小巷和河流夹着,小巷又被楼房夹着,就这样相附相依形成了河景楼房和街景楼房。河边的房子都是石木镶嵌结构的联排两层小阁楼,楼房随着小河弯曲着流淌着久远神秘的故事和缓慢悠闲的生活节奏。每间楼房第一层一边门通着河边,每家都各自砌个有天有地有活水的小墙庭院,没事时在院子里泡一壶古树红茶,清风拂面藤条椅上一坐就是半天。第一层的另外一边门通着人行小巷。一边繁华,一边清幽,一边踏着现实,一边攀着梦想。第二层的地板和窄长楼梯都是木板做的,踏上去吱吱呀呀响,像是一曲民乐,歌颂着当地人们生活的红火欢快。

我们下船的码头是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首西井街147号,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园主姓马,名维骐,字文卿,自号农圃,故俗称“马家花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反映了中国百姓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故全园分为课园和植园两大部分,课园是生活学习区,植园是娱乐耕作区,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课植园的入口,外表平淡无奇,其实里面别有洞天。江南园林“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造园艺术享誉世界,课植园更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主人显赫的身份而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园内原建筑两百多间,房房相通,房屋相连。其中迎贵厅的地砖当时从西德进口,与当年南京总统府地砖一模一样。望月楼、书城是园内最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园内引水筑池、叠石垒山,在假山上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倒挂狮子亭,亭呈五角,亭柱上五只倒挂鞠态可爱的狮子,象征着五狮倒挂、五谷丰登之意。

清末民初江南最大的庄园式私家花园——课植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亭港,沿河原有船舫及一垛数十高的照墙,照墙两旁曾建有两座“司鼓亭”,每遇宾客来临,吹鼓手就吹吹打打,鼓乐齐鸣,以示欢迎。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大部分构成,墙门内第一道建筑为往来宾客停放轿子用的门厅,门厅后是头厅。二厅、三厅和迎贵厅四重进深的“厅堂”建筑。厅堂内建筑十分考究,雕梁画栋,工艺精细,屋顶面采用双层瓦片行板结构,有冬暖夏凉之奇效。头厅后仪门处还饰有精细砖雕,处处显示出大富人家的豪华气派。后面的迎贵厅,更显雍容华贵,它紧靠一角月洞门亭子和碧波粼粼的荷花池,两旁装就雕花落地长窗,地铺印纹水磨砖块,拼成各种花样图案,前植桂花两株,以谐其音。

迎贵厅向东为书城,前有双帛亭,今亭毁井仍在。这别具一格的书城,有仿城墙,城垛,上书“月洞门”三字,进洞门,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显得古色古香,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此地为当时所谓“课读”之用。迎贵厅南侧,有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碑廊内镶嵌着明代四大才子唐、祝、文、周的诗词信札等手迹碑刻15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明代文人文微明写于明万甲申年的“游西山寺”诗十二首、祝枝山“梅花”诗一首、唐寅信扎和周天球诗二首,是园主马文卿延请雕刻高手周梅谷所刻,依照其真迹雕凿之,字体苍劲有力,笔锋勾丝毕露,丝丝入扣,令人叹为观止,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以碑廊为界,北部为厅堂区,西南角上是小游览区,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倒挂狮子亭又称“五角亭”,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亭子均为四角或八角成双的,此亭造型稀罕之处是成五角,在建筑上颇有难度,足见当时能工巧匠的手艺之高。那五只翘角上各有一倒挂木到狮子,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假山区内是以各种造型的瘦、漏、透太湖石堆砌而成,形成迂迥曲折,如人迷雾的格局。假山南面是庄园内一座标志性建筑——正方形五层楼,顶端饰有四角形亭子,称“望月亭”,是全镇最高建筑,可俯瞰全镇景色,雄伟壮观,气势非同一般,与望月亭遥相呼应的是旁边二楼上的四方亭,同走马楼及五层楼相连通,形成颇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体。在假山区,还有打唱坛,唱戏楼,观戏厅等建筑,形成颇具特色的消遣娱乐场所,惜乎年久失修,顿显老态。从假山区到书城间,有一长形荷花池,将假山区隔成半岛,由一座“课植桥”与之相连,此桥为全镇36座桥中最小的一座,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荷花池中原还有一钓鱼台,故称“水晶宫”,用青砖砌成拱形门洞,冬暖夏凉,此处撒钩垂钓,优哉游哉。钓鱼台旁另辟一小池,置有湖石,喷水不息.内养金鱼,供人玩赏。地边有一蝙蝠亭,亭内四壁画有上百只蝙蝠。

荷花池西为园林区,也称稻香村,内中植遍桃、李、杏、枇杷等各种果树,还植有紫薇、香圆、罗汉松、古松翠柏等古树名木。常年郁郁葱葱,绿树成荫,马氏宗祠墓地也设置在旁。整个课植园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在私家园林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占地5.3万平方米。据说园主为造这座园林,曾游遍江南园林,凡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必命人着意仿建,如上海豫园风格的荷花池、九曲桥;苏州狮子林中的倒挂狮子弯等,如此集江南园林精华于一园的马家花园,现模恢宏,风格各异,在上海地区也实属罕见。课植园主马维骐,生于1853年,祖辈世代是盐商,原籍江西,后迁至昆山,清末曾捐宫为道台衔,后于朱家角择地百亩,自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兴建这座园林,停停建建前后历时15年之久,花银30余万元,直至马文卿去世时,该园还未全部建成,但也颇具规模,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石碑长廊、古树名木,应有尽有,方圆数百里,名闻遐迩。这位园主马文卿是靠什么获得成功的,在经历了商海生涯之后,他在异乡寻求什么样的归宿,也许这些都是构成课植园与众不同的内涵之处,它的野心和它的孤独在一起,它的梦想和它的不安在一起,它的热情和它的自卑在一起。正是这些,不论在炎夏,还是凉秋,吸引人在其中徘徊,感受一个生命的信息。

参观完课植园出来,就要开始欣赏朱家角的桥了,朱家角的名桥很多,有放生桥、泰安桥、戚家桥、永丰桥、廊桥等,共有36座古桥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河港的各处。到了古镇不看桥,等于古镇未曾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放生桥。放生桥是朱家角古镇的标志性古建筑,跨于漕港上,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放生桥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其设计与构造上可见一斑。放生桥为五孔石拱桥,而非平桥或单孔石拱桥,作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联拱大桥,称为”沪上第一桥”。全长70.8米,高7.4米,宽5.8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侧孔径各10米上下,承重结构采用超薄型桥墩,桥墩厚度约100厘米。江南古镇的一些石拱桥走势陡峭,使过桥有如登山,备感吃力。放生桥的走势却显得平缓舒坦,它的台阶特别薄,最薄处厚度仅有3厘米,一般不超过8厘米,因此凡过放生桥如履平地。放生桥南北两面台阶合计达122级。这么多的级数在江南石拱桥中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古代造桥者的聪明才智和对路人的一份人文关怀。放生桥造型秀美,壮观而不失精巧,历数百年风雨沧桑而依旧保存完好。放生桥长如玉带,状如彩虹,远远看去,在平静如镜的河水倒映下,5个半圆形桥孔变成完整的圆孔,相映成趣,别有洞天。旧称“井带长虹”,是当地著名的“十景”之一,历来文人雅士赞美此桥,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放生有行善积德的含义,因此放生桥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在很久以前,宽阔的漕港河上没有一座桥梁,人们来往于两岸都要依靠舟船摆渡。有一位女子,在身怀六甲的时候丈夫却不幸离世,她只好每天往返于两岸之间,靠卖蔬菜维持生计。在一次渡河时,女子不幸落入水中,她用尽力气强游到岸边、在河滩上生下一名男婴后也去世了。慈门寺的僧人抱回了河滩上的婴儿,将其抚养成人,他就是性潮和尚。性潮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决心外出化缘,集资造桥,以告慰母亲的亡灵。他花了整整十五年终于圆了造桥的梦,也为小镇平添了一处美丽的风景。放生桥建好后,性潮和尚为了显示佛门弟子慈悲为怀的心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组织僧人和香客到桥下举行隆重仪式,将活鱼投入河中放生,以此彰显对生命的尊重,四百多年来,已经成为了古镇的一种习俗,“放生桥”之名即由此而来。  

永丰桥寄托了当地老百姓希望永远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永丰桥建于明代天启七年,桥面用石条铺就而成,看似陈旧不堪,但它却是古镇历史的见证人之一。

戚家桥是一座小石桥,造型非常简单,只用了几块石板和几根“血柏”制作的简易扶手就搭建成了。它还是明朝嘉靖年间流传下来的。古时候沿河两岸的老百姓只要出远门,就一定会从桥上经过。因为小桥的名字非常吉利,叫平安桥。平安桥也被称为戚家桥,相传有一年戚继光将军扫荡沿海倭寇打了胜仗,带领部队驻扎在朱家角。这桥就是戚继光将军为了军队和老百姓出行方便建造的。当年建桥时因桥板没有放平,行人走在桥上还能听见“叽咯叽咯”的声响。如今石板被磨平了,而这几根简易扶手还依旧沧桑累累的记录下了那些已经消逝的漫长岁月。

北大街和漕河街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段。没有桥,人们来往于两条大街之间很不方便。后来有人在这里架起了一座盖有草棚的小木桥。桥虽然简陋,却也能为过往的行人遮风挡雨。上世纪六十年代,廊桥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了。小镇的人们对廊桥很是怀念。1996年镇上的陈先生捐资十万元,将廊桥又建了起来,使昔日小桥流水的风光得以重现。如今廊桥可是品味水乡风韵的绝佳位置,它靓丽的身姿倒影在小河之上,就像一位娇小玲珑的江南美少女。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12年(即公元1584年),是全镇最陡的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至今还竖有两块旗杆石,是原系悬挂路灯所用,为漕港河上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用于建造泰安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律禅院,"一桥"便是泰安桥。因为小镇房屋都不高,所以把泰安桥衬托得看起来很高了。站在桥上的阶梯上,整个朱家角古镇粉墙黛瓦、烟雨迷离的意境全都囊括在了我们的视线里,真是美不胜收。

泰安桥头就是圆津禅院,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系禅宗曹溪一脉,淞吴名刹,因院内供奉观音菩萨,故又名“娘娘庙”,禅院北临漕港,东傍珠溪。圆津禅院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禅院成为名刹,主要是由住持通证和尚 (又名语石) 起,连续出了好几代精通书画的高僧,经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画。其中有宋刻“妙法莲华经”,明文徵明手书“多心经”,董其昌等32人合写的“金刚经”,清代梁同书的行书卷等等。禅院是历史上为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王时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刘墉、郑板桥、钱大昕、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并留下诗画墨迹。其中王昶亦曾为禅院撰写碑文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住持通证对寺院进行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那伽定处”、“舫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幽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佘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清华阁十二景为曹溪落雁、帆收远浦,网集澄潭、淀峰西霭、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荫画舫,井市长虹、慈门杰阁、人烟绕翠、竹林连云、殿角鸣钟。概括了镇上各处景点,实际上是登上清华阁总揽朱家角镇上十二景。其中“井市长虹”即指放生桥,“慈门杰阁”为镇上大刹慈门寺一景;“秧渚北浮”指镇北西漾淀。

朱家角古镇既有佛教寺院,也有道教场所。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对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古人认为,凡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除了有朝廷官员管理外,还要有相应的神仙管理。例如门神看门、灶神管灶、财神老爷管钱。而城隍则负责保护一方百姓的平安幸福。因此古代各地政府通常都有两个衙门,一个是掌管阳间的官府衙门,另一个就是掌管阴间的城隍庙了。朱家角古镇的城隍庙是青浦城隍行宫,位于朱家角镇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徽州商人程履吉从朱家角薛葭浜迁来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庙门前除了一座雕刻有“八仙过海”的大照壁外,最有趣儿的要算左右两侧这对体态矫健的石狮。和其他地方的石狮不同,城隍庙的石狮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灵性可爱。这对石狮还是清朝咸丰年间,由镇上的五位商界领袖出资捐赠的,可以称得上是城隍庙的珍贵文物了。城隍庙几经战火,现虽占地七亩,但至今香火鼎盛,去朝拜参观人却络绎不绝。小镇上的老百姓都知道,城隍庙里有三件宝:古戏台、大算盘和百年银杏。它们一件比一件耐人寻味,一件比一件扑朔迷离。城隍是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我们漫步在一绺青石板铺地的古街上,两侧的店铺密集紧凑,弥漫着浓浓的商业味儿。这里就是沪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第一长街,旧式民宅粉墙灰瓦,街道曲径通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北大街自古就是小镇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号称“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粮油行业发达的时候,街上多是油店、米行、饭庄和茶楼,外贸发达的时候,街上又有了钱庄、典当和银行,现在旅游兴起了,街上又是各种艺术品小商店。无论店铺怎么改,招牌怎么换,街上总少不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一片繁荣景象。早些年,临河一边儿的码头上还停满了装载货物的轮船,这种场景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不过一些百年老字号还原滋原味儿的保留了下来。比如俱乐部茶楼、涵大隆酱园等等。北大街也被戏称为“一线街”,抬头仰望天空,微微苍穹此时也合成了一条细缝儿。这就是“一线街”的来历。生活在楼对面的两家人推开窗户就可以聊天、甚至可以相互传递物品,独特构筑令人称奇。街坊邻居之间其乐融融、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涵大隆酱园就是一家酿造酱菜的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创建于1886年,现在墙上的店名仍是当年开业时写的。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酿造业发展迅速。以涵大隆为首的一批酱园作坊将酿制的酱菜畅销各地。酱菜很快就成为了朱家角价廉、味美的特色产品。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酱油、酱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1956年,涵大隆和镇上另外几家大酱园合并,组成酒酱合作商店,总称涵大隆。

门前放着邮箱的、欧式红砖小楼就是著名的朱家角大清邮局旧址,也是朱家角古镇的名片之一。朱家角大清邮局是清代上海十三家通邮驿站之一,如今这里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邮局遗址。可以在这里对中国几千年来驿站和邮政行业的发展有直观深入的了解。大清朱家角邮局成立于公元1903年。早在1875年,民办的协源民信局就在大清邮局现址的斜对面设置了代办处,专门办理商家和民间信函、包裹邮递以及现金等业务。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 1903年,清政府在青浦县城和朱家角等地选择殷实商铺代办邮政业务,朱家角邮局就设在协源民信局代办处内,称大清邮局朱家角邮寄代办所。最初协源民信局在老百姓心中有一定信誉,所以公办邮寄所业务大大不如民信局。但公办邮寄所船只运送实力足,邮路又广于民信局,不久以后协源民信局就被邮寄代办所取代了。1910年,邮寄代办所迁入现在的位置,1911年正式改称大清邮局朱家角分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大清邮局转为中华邮政继续营业,直到1953年才迁址到北大街放生桥附近。整修后的邮局保持了原有的正规格局,占地约1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再现了古镇邮驿的百年沧桑,展现了中华邮政的悠久历史。顶层的展厅里展示了那一时期的各种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真实地折射出当年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各地区的民俗风情。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明信片已经成为邮政文化的历史见证,为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扇窗口。

路边的石库门房屋上赫然写着“童天和国药号”的醒目字样。童天和国药号由清代宁波富绅童氏独资创设,与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同宗,是江南著名的国药号之一。1877年,童氏老板重修“天和堂”金字招牌,高悬于堂内。1890年,童氏在家族中扩股,充实经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三十余年的创业之路。“童天和”有“重济世,不重利”和“道地药材,自设工场”的祖训。药号自制的六神丸、行军散和人参再造丸等药品是当地百姓生活中的常备药。在经营上,“童天和”请名医坐堂门诊,名医配良药使“童天和”闻名遐迩,过去药堂门前的市河上常常停满了从江浙一带前来治病就医的船只。“童天和”还遵守祖训,联合当地名医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实行常年赊账取药的善举,获得了民众极佳的口碑。上世纪五十年代国药号公私合营,1986年恢复旧店。如今店堂的制药工场,被改成制药工具的陈列室供人们参观。

朱家角为了纪念镇上清代才子王昶,专门在西湖街上的一座清代庭院内,按照王昶的身世家业和活动的情况,建造了王昶纪念馆,是一幢二层楼房,走进庭院,是满眼苍翠的树木和艳丽的花卉以及一种书香门第的宁静。底楼门廊正中,挂着黑底鎏金的“三泖渔庄”的匾额,门前廊柱上,有王昶同时代的学者,其好友钱大昕题、现邑人钟则钧手书的一联:文章真到欧曾垒,经书还传郑服衣。意思是王昶的文章已达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巩的境界,王昶在经学上继承了东汉经学家郑玄、服虔的衣钵。进门庭正中央是王昶的半身铜塑像,两侧墙上挂满了有关王昶的介绍、王昶手迹等镜框。左厢房是“经训堂”右厢房是春融堂、郑学斋;楼上第一间是王昶、钱大昕、刘墉三位好友共同研究文学、谈文论经的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中间是王昶的卧室,素被旧床,质朴无华,折射出王昶为官的清廉、淡泊;第三间有两排长玻璃柜,展示了王昶的著作《金石萃编》、《春融堂集》、《太仓志》等。后院则是有关介绍王昶的各种碑石,其中有王昶为好友钱大昕写的墓志铭。整个纪念馆清静雅致,透出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朱家角还有一座独具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珠溪园。这座占地50余亩,含水面面积的珠溪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湖水清澄,风光秀丽。金石亭、清华石亭、石拱桥、石驳堤岸、九曲桥、九龙喷泉、假山、长廊等景点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珠溪园的景点,除了九曲桥、假山、喷泉等以外,还匠心独具辟了一个生肖园,园内置有12座石刻生肖象,造型古拙滑稽,富有情趣,每座塑像下面均刻有对该属相人的个性描述。珠溪园是一座玲珑剔透、景色优美、辅助设施配套的现代园林建筑。设计者匠心独具,把原来园内的三个圩头,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布置成春园、秋园、冬园三处景点:春园四周池塘,小溪环绕,溪岸边筑有石驳护棚,溪上架有造型各异的四折桥、祥瑞石拱桥、三孔棚架桥、弧形水泥桥、石板小桥等,形成了桥孔中见桥的奇观,并与秋冬两园联成一体,又建有清华亭、石台、石桥等;地面铺设了迂回曲折的水泥通道,通向各个景点。园东北有一座假山王立池边,上有水柱喷射,日夜不息,是为“水帘洞”。公园园门在东南角,仿古石牌楼上刻“上海珠溪园”大字,一对石狮蹲立左右。

“小桥、流水、人家”是千年古镇朱家角的精髓。如果把流水比作朱家角秀美的长发,那么小桥便是长发上看似不经意的玉簪,轻轻一绾,或婉约或壮丽或平和,万千风情汩汩而出,让无数游人心生爱意。可能是我与朱家角有缘,也可能是由于我曾在朱家角工作过一段时间,还有可能是朱家角里的人和事,现在的朱家镇古镇,已经成为了一个让我放不下的江南古镇。有人说“一座古镇,其实就是一本古书,把曾经的风雨烟雨不动声色的嵌入字里行间”。古色古香,人间烟火,闹中取静,厌倦了每天的车水马龙,可以停下脚步到朱家角古镇里来歇歇脚,可以在古老的石头街道随意闲逛,可以在河边的石凳上坐下来发发呆,可以走进小巷子去看看那些白墙青瓦、古石道、墙上爬满藤蔓的老木窗户和木门,一切都会变得宁静,不经意就会带着我走进那些往事如烟的回忆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探访神秘的上海西部 —— 游走... 一,《造访既熟悉又陌生的北新泾地区》 “北新泾”是上海一个普通地名,然而,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却也是...
夜太美!被这么动人的灯光点亮的... 近年来,城市夜景灯光发展如火如荼。通过文旅经济、夜游经济、创意经济与灯光照明的结合,不仅扩大了内需,...
过年去哪里旅游比较好?这8个春... 上海周边旅游景点:这5个景美人少的旅游胜地,再不去就迟了! ...
上海金秋红叶大赏,静谧自然,不... 遇见冬日美好临近12月,深秋已过,初冬将至。寒风未起,秋叶欲落未落;暖阳依旧,红杉灿烂如火。这一处层...
最全松江旅行攻略 | 寻找上海... 来过很多次松江,这次借着工作深度游了松江,发现了很多以前未曾挖掘的美。 ...
超省钱玩转-崇明岛三天两晚深度... 崇明岛属于上海,和市区隔江相望,然而这座岛和上海好像并不在一个时区,时间更慢,植物更多,开车更爽,它...
周师兄重庆火锅(徐家汇直营店) 原本新年全家去重庆过年,去品尝地道的重庆火锅,没有想到疫情的势头有上涨趋势,为了安全只能乖乖呆在上海...
超500万人在线同时观看会“跳... 2022年9月27日,FIREYAKI铁板烧烧在大食代迪士尼小镇店完美落幕了直播首秀。作为前身是拥有...
丰盛里——上海寻味新地标      提起丰盛里,很多老上海人来讲并不陌生,东至茂名北路,南至威海路、西至静安别墅、北至锦江向阳...
上海吴淞炮台湿地森林公园一日游        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位于宝山区东部,背山面水,东临长江、黄浦江,西倚炮台山,南迄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