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老街(二)
周六的上海,天气阴沉沉的,预报的小雨还没有下来,带一把小伞,按原计划逛街去。
依然是三个人,依然从肇嘉浜路地铁站开始,依然沿着乌鲁木齐南路北行,路两边的法国梧桐依然粗壮,只不过阳光全无,有些灰暗罢了。
不经意间,走到了“衡复艺术中心”的大楼前,这座建于1929年的小楼曾是徐汇区的政协礼堂。院子里的2号楼是国家原文化部长夏衍的旧居,上海解放后,他任军管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在此居住到1955年赴京上任为止。
从乌鲁木齐南路右转进入永嘉路,该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20年修筑,原名为西爱咸斯路,1943年改名永嘉路。
555号是文学翻译家罗玉君的旧居,整个围墙全部用鹅卵石镶嵌,上边用竹子接高,别有特色。
从永嘉路转太原路,该路修建于1918到1921年,原名台拉斯脱路,1943年改名太原路。
太原路上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两侧连绵着各式各样的围墙,透过围墙,大院深处,露出来不同风格的老洋房。
从太原路左转进入汾阳路,路左侧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我曾经去那里看过眼睛,因此也多了几分熟悉。
在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的交汇处,有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绿地,那里竖立着一座普希金的铜像。原雕像由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于1937年集资建造,用以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1944年11月普希金雕像被侵华日军掠走;抗战胜利后,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于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重新建立了普希金铜像,1966年在“文革”中再次被毁; 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从三角地西行是东平路,这条路很短,区区400米;也不宽,10米挂零。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13年,原名贾尔业爱路,1943年改名东平路。
东平路虽然很短,却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宋子文故居和陈立夫故居均在这条路上,可惜正在维修,捂得严严实实,无法窥探。
9号,是一座法式花园住宅,是当年宋子文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被蒋介石称为“爱庐”,与庐山的“美庐”和杭州的“澄庐”齐名。
“爱庐”对过是一家咖啡馆,走进去,边喝咖啡,边欣赏窗外的风景。
慕图雨天和小妹喝咖啡聊天,我一人出发,经衡山路转桃江路。桃江路修建于1913年,原名恩利和路,1943年改名靖江路,1980年改名桃江路。
桃江路也很短,长444米,照样是浓阴覆盖,照样是洋房栋栋。关键是行人不多,你可以耐心的等待,慢慢的构图,认真的拍摄你需要的片子。
桃江路的尽头就是普希金的雕像,从这里开始沿着岳阳路前行。岳阳路原名祁齐路,修筑于1912年, 1943年改名岳阳路。
岳阳路上的法国梧桐似乎更加粗壮,沿街的围墙有些人家用竹子进行了加高。据说这是旧上海大户人家的习俗,目的是怕别人窥探隐私。
这条路上也是昔日的高档住宅区,独栋的洋房,连排的别墅,都在炫耀着昔日的辉煌与富足。
看到一个名曰“人间”的地方,透过洞开的大门,里边翠竹摇曳,十分幽静。正准备进入,大门却闭合了,正无奈间,一老者把手伸进旁边一个雕塑的缝隙里,原来是感应门,正所谓乡下人进城,不摸就里。
岳阳路168号是上海京剧传习馆和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所在地,过去曾是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故居,院子里竖立着周信芳先生的半身铜像,一旁还有另一位京剧大师俞振飞的题字。
岳阳路145号是宋子文故居,1928年竣工,“文革”期间林彪和江青曾先后在此居住过,如今已成为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的所在地。
在岳阳路和建国西路交界处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大片极具特色的老建筑:一色的清水红砖,高耸的马头墙以及圆拱券门,那是上海著名的石库门建筑--建业里。
建业里建于1930年,分为东弄、中弄和西弄三部分,走在狭窄的里弄之间,好像穿越在时光隧道里。
改造后的建业里号称第二个新天地,不仅拥有纯别墅城市度假村,沿街还有不少时装店,坐在大厅里,手捧一杯咖啡,享受闲暇的时光。
又回到乌鲁木齐南路,依然是大树葱茏,依然是洋房林立,建筑工人们正在对老建筑进行维修,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过衡山路,又转回东平路上的咖啡店,要了披萨、沙拉和汤,边吃边聊,打发中午的时光。
快下午三点了,我们沿着衡山路向徐家汇方向走,衡山路始建于1922年,原名贝当路,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衡山路南接商业中心徐家汇,北邻时尚购物街淮海路,是两大繁华区域间幽静而高雅的通道。
我和慕图雨天来过几次了,喜欢路两旁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喜欢鳞次栉比的酒吧和咖啡厅,喜欢街边的徐家汇公园,还有那座工业年代留下的高高的烟囱。
走进美罗城,找一间咖啡店,来上一杯卡普奇诺,慢慢的品味。对于我们,慢节奏的闲逛中,有一杯咖啡,足够了。
街上的灯亮了,起身,告别,设想着下一次逛街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