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老街
慕图雨天想再去上海的老街上转转,可有名的文化街区几乎都去过了,熟悉老街区的小妹恰好有时间作伴,于是,一趟三个人的老街行就敲定了。
我们从肇嘉浜路地铁站出发,沿高安路北行,和小妹约定9:30分在上海图书馆汇合。
高安路1914年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属于上海市六十四条永不拓宽的“一类保护道路”,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和尺度都保持着旧有的原貌。
街道两侧的老建筑依如过往,那座昔日的励家花园,现在是一个老干部活动中心。据说里边有一座地中海风格的小洋楼,整个上海也仅有两座。
街道的北端是淮海中路,两条路相交的东南角是上海图书馆,那里是我们汇合的地方。
九点半,小妹如约而至,三人的老街行开始了。
湖南路修筑于1918年,名为朱迩典路,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湖南路。
湖南路8号是一座建于30年代的花园住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曾于1962年到1979年在此居住。
262号的黑漆大门紧闭,白墙上“湖南别墅”四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据说里边是一幢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1年。最初的主人是英商锦隆洋行的大股东,1934年春,汪伪反动政权的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了这座住宅。解放后,陈毅和邓小平曾在此小住。1954年,贺子珍住进小院,一直到“文革”中患病住进华东医院为止。
也许因为历史上是法国租界的缘故,周围街区的行道树遍植法国梧桐,湖南路上的法国梧桐粗大而挺拔,虽然已过立冬,但树叶依然是绿多黄少,生机盎然。
老街区的街道都不宽,清一色的单行道,一个红灯阻断了所有的机动车,马路上顿时清净下来。行人不多,你可以静静地打量,慢条斯理的拍照。
这些老街区保护得非常好,虽然进不到院子里,单就围墙就分外惹眼,厚重的铁门,各色的围墙,上边透露出各式的老建筑,在绿色的掩映下格外漂亮。
街道一侧有一片绿地,绿树葱茏,花团锦簇,绿地上点缀着一座座雕塑,小路两侧的靠椅上,斜依着晒太阳的人们。
湖南路连接着兴国路和华山路,三条路围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里边就是著名的兴国宾馆。据说院子里有28栋风格迥异的各式别墅,大多建于二三十年代。
沿着湖南路原路返回,去往武康路溜达。武康路113号建于1923年,历史上曾是苏联的商务代表处,1955年始,成为著名作家巴金的寓所,巴金的《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均在此完成。
不得不佩服上海的老旧街区改造,浅色的墙壁上托举着一棵粗大的树木,述说着小区的历史与保护。年轻人在厚重的建筑前拍摄婚纱,书写着过往与未来。
武康路依然是大树夹裹,树影婆娑,两侧的围墙各式各样,大院深处,红顶的洋楼时隐时现。
深宅大院一个连着一个,却难以寻到商店的踪迹,少了几分嘈杂,多了几许幽静。一辆自行车在落叶上轻轻划过,那是老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武康路右转,就是安福路,此路修建于1915年,原名巨泼来斯路,1943年改名安福路。
街角有一座咖啡店,就坐落在人行道旁,隔着高高的吧台,看行人来来往往,蓝天白云下,那是大上海的一道风景。
安福路不长,也就八百多米;路也不宽,大约十二米左右。但古老的建筑一座连着一座。191弄15号曾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寓所,现在为避免游客打扰,弄堂口写着“弄内无实际故居可供参观,游客止步”的字样。
这条路上的咖啡厅和西餐店不少,不少老外坐在店外,边喝咖啡,边晒太阳。我们走进一家咖啡店,慢慢品尝咖啡的滋味。
安福路右转进入乌鲁木齐中路,此路1911年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建,名为麦琪路。1943年改名为中迪化路。1954年改名乌鲁木齐中路。眼看到了午餐的时间,走进路旁一家饭店,先把午饭解决了再说。
在乌鲁木齐中路、复兴西路和淮海中路的夹角处有一座三角形的花园绿地,绿树鲜花中,竖立着一座聂耳的塑像,名曰《起来》,是1992年10月28日上海各界人士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建立的。
上海交响乐团的剧场就位于复兴中路,花团锦簇中竖立着一座现代建筑,周围被一座座雕塑包围着。
马路对过,是一个老旧建筑群改造的休闲中心,院落里树影婆娑,芦苇摇曳。鲜花丛中,满是休闲的人群。
左转进入汾阳路,在复兴中路和汾阳路的交汇处,有座荣城酒家,据说那是荣毅仁的一处老宅。
汾阳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在1902年越界修筑,上海音乐学院就位于那里,透过大门,院内树木葱茏,绿草茵茵。
汾阳路上的法国梧桐依然粗壮,树荫下,是上海音乐学院别致的楼群。
汾阳路的尽头是淮海中路,该路修建于1900年,初名叫西江路,1950年5月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改名为“淮海中路”,淮海国际广场就坐落在交界处。
沿着淮海中路,是上海音乐学院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建筑,比肩而立的老建筑相得益彰,远远看去,它们显得更加古朴漂亮。
路旁有一座建于1926年的德国文艺复兴式的洋楼,曾经是比利时的领事馆,典型的欧式风格,立在路旁,分外惹眼。
再往前走,绿地上被松竹包裹着的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对过,依旧是一座座有年头的老楼。
路旁的楼下有歇脚的地方,坐下来,喘口气再走。
复兴中路右转进入宝庆路,这条只有300多米长的小马路,修筑于1902年,当时名为宝建路。1943年正式改名为“宝庆路”。
宝庆路旧时属租界的地盘,不少大资本家都在这里修筑各式精美的洋房,至今,两边的老洋房依然多姿多彩。
宝庆路南行,过了桃江路就是衡山路,这里已经来过多次了,匆匆走过一段,便转入乌鲁木齐南路。
乌鲁木齐南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18年修筑,名称为巨福路。1943年改名为南迪化路,1954年改名乌鲁木齐南路。
沿乌鲁木齐南路往南走,夕阳斜照,天色已晚,肇嘉浜路近在咫尺。走进旁边的咖啡店,小妹请我们喝咖啡,并点了主食,算是晚餐了。
从上午肇嘉浜路地铁站开始,到傍晚回到肇嘉浜路地铁站,我们步行了8.15公里。
这一趟,值了。
上一篇:漫步上海,穿越时空的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