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多前到上海青浦金泽看古桥,那份古朴恬静的水乡古镇韵味和六座历经岁月风雨的古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意再重游细访那些古桥。2021年2月15日,年初四,我特意长途奔袭再去了趟金泽。
在淡水路乘坐沪商高速专线到金泽汽车站,沿金溪路东行不远就到了下塘街。沿下塘街北行,首先看到了金泽唯一的三孔石拱桥天皇阁桥。
此桥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因桥北堍有天皇庙,即以庙名为桥名。而今庙早已不存,桥两岸已都是民居。
天皇阁桥面正中有石刻如意图案,并有浮雕“轮回”、“宝幡”、“莲座”等佛教图案,桥的楹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
天皇阁桥望柱上雕刻有精美的石狮,栩栩如生。
天皇阁桥桥身高大,仅次与青浦朱家角的放生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中间一个大孔,两岸的小孔按桥的比例缩小,既美观又便于舟楫和泻洪。
正驻足桥西南畔观桥时,一个小女孩欢跳着来到桥畔水桥进入我的镜头,为古老的石桥增添了一抹亮色。
过天皇阁桥,沿下塘街继续北行,街西侧的名为许家厅的老屋引起了的注意。从景点铭牌看,许家厅原是一座有六进的大宅院。
走进老屋,发现许家厅已是只存三进的寥落残院,一个老妪无言地独坐堂前。
沿下塘街继续北行,见到了位于金泽镇北市梢的万安桥。
东西横跨于金泽市河金溪河上的万安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宽2.6米,高5.5米,建于南宋景定一年(1260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
此桥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晚建桥几年的金泽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为姐妹桥。《金泽小志》称:“金泽四十二虹,万安为首”。按理万安桥应该是金泽最古老的石桥,但不知何故不少资料倒是将普济桥称为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
据说万安桥原来桥面上建有用楠木亭阁,过往行人可在此歇脚观景,故也称亭桥。桥东堍有一座名为佛国亭的寺庙,桥西堍则有财神阁,一桥挑起两座庙,古称桥挑庙,这在江南古镇中是不多见的。而今万安桥上的亭阁、桥两堍的庙宇都已不存,桥挑庙的景观已成历史。
驻足万安桥上南眺金溪河两岸,金泽古镇那份初春之际古朴恬静的水乡集镇韵味尽在于此。
过万安桥来到河西东岸的上塘街,沿街南行见到横跨北胜浜的塔汇桥。
塔汇桥系单孔石梁桥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重建,后来曾改建成水泥石板桥。现在的塔汇桥也许桥座是古物,桥面则是重新将水泥桥面改为石质,已不能算古桥了。
塔汇桥所处金溪河、北胜浜两河交叉的位置应该是金泽古镇的中心地带,站在桥上西望就是下塘街的天皇阁桥。据说塔汇桥畔原先有圆通庵,还有座古塔。昔日金泽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塔汇桥的北胜浜,是鱼米集散地,一些大字号商行,都在塔汇桥附近。而今庵、塔俱已不存,市街也已不再,唯有桥西北堍的茶楼给塔汇桥增添点古意和沧桑。
沿上塘街南行,越金溪路,继续沿上塘街南行不远就见到了1999年仿照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样式而建的普庆桥。
这座东西向横跨金溪河的单孔木拱桥是美国WBGH制版公司为制作《中国虹桥》节目需要,完全依照古代建桥工艺无支架施工法所建,把64根拱圈木与5根横梁木形成拱圈,全部用捆绑式结扎在一起,整架桥没用一根钉子,再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工艺,具有华丽美与富丽美。
普庆桥不是古桥,不过按照古法所建的普庆桥在金泽古镇并无违感。从远处远眺,朱红色桥体给水乡古镇增添了一抹喜庆明媚的亮色。
水乡古镇总少不了河埠水桥,金溪河两岸随处可见河埠石阶和水桥,河面上不时驶过载着游客游河观景的木船,让人多少可以领略一点往日水运为主的年代水乡集镇舟楫往来的景象。
普庆桥往南不远便是与万安桥形制相似的普济桥。
这座万安桥的姐妹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初年重修时加置石栏,至今已有七百五十多年,被誉为“上海第一桥”和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
东西向横跨金溪河的普济桥为单拱圆弧形石拱桥,长26.7米,宽2.75米,拱跨径10.5米,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普济桥桥体坡度平缓,桥面较窄,具有明显的宋代石拱桥特征。桥项圈刻有“咸淳三年”题刻,字迹已模糊,拱圈内券石上镌刻莲幡状。
普济桥最大的特色是桥的的石料,桥石多为紫石。后世修葺维护桥石虽有更换,桥体杂以青石、花岗石等石材,但总体上还是座整齐的紫石桥。
据说当雨过天晴时,桥面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紫石镶嵌的宝石桥,因而普济桥俗称“紫石桥”。
宋代江南石桥以紫石居多,金泽的万安桥应该也曾是座紫石桥,但因历史久长,后世修葺维护的非紫石类桥石已远多于原先的紫石,已不能称之“紫石桥”。两座姐妹桥相较,始建年月稍早数年的“姐桥”万安桥要比“妹桥”普济桥沧桑不少。
金泽几座古桥两堍大多有引桥,普济桥最为典型。
离开普济桥,继续沿上塘街南行,来到金泽古镇南端的放生桥畔,这里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处观景点。
站在放生桥西北堍北望可见普济桥,南眺可见与放生桥相连一线的如意桥。
放生桥始建明代,明代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重修。因桥下为放生河口,故称“放生桥”,又因桥北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总管庙顾名思义应该是座道观,相传始建于明代,传说供奉的神祗金元七,开封人,一生赤胆忠心、无私无畏,死后由朝廷敕封为总管神立庙祭祀,不过现在总管庙已是座小小的佛寺。
我想“放生河”应该不是本名,也许是因为河边有庙宇时常放生,故名罢。据说农历三月廿八和九月初九两大香讯,许多香客肩挎黄香袋,带着鱼和螺蛳在放生桥下放生,以示自己的慈善之心和对菩萨的虔诚。
放生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
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
走过放生桥,沿上塘街南行不到百米就是如意桥。
位于东胜港口的如意桥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79~1294年)建,明崇祯元年(1768年)重修,桥长20.8米,宽3.4米。因桥南堍原有祖师庙,故如意桥又称祖师桥。
如意桥是金泽最为醒目的石拱桥,高高的圆形桥拱与碧水中的倒影虚实相接,恰成正圆形。
如意桥皆为花岗石,打凿整齐,桥面雕凿盘龙,右端有如意图案。两侧桥柱上镌刻桥联,东侧为“前果后因如意桥发心遂意,顾名思义祖师庙主善为师。”西侧桥联相传是明朝刘伯温所作“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
过如意桥继续沿上塘街南行就到了金泽古镇南市梢的迎祥桥。
迎祥桥在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和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次修建。桥为六柱五孔梁架式石桥,全长34.25米,宽2.14米,用长青石5块并列组成石壁式桥柱四条立于水中,形成五桥洞。
迎祥桥桥面用石灰糯米拌浆砌成的青砖铺成砖体桥面,为我所见过的古石桥中所仅见。据说,因元代蒙古族骑兵经常要疾驰过桥,迎祥桥纵向坡度和缓,桥面铺砖无桥阶、无桥栏。
迎祥桥整座桥体略呈弧状,横跨水面宛如长虹卧江,桥形薄而精巧。“迎祥夜月”被列入金泽八景之一,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誉。
过迎祥桥回到下塘街。街上有些可看的老屋,有些老屋和宅院曾经做过粮库和工厂。
一所曾做过缝纫机厂的宅院的一间陈列室展示了当年沪产缝纫机,这里有我幼时曾熟悉的蝴蝶牌和飞人牌缝纫机以及物质匮乏年代的缝纫机购买劵。
家再过普庆桥,在桥边一卖当地糕点的女子告诉我金泽古镇北市有好几座古桥,一直通往朱家角水路沿线曾经有不少古桥。我便沿上塘街北行,过万安桥继续北行,意外地发现了金泽镇北首的林老桥,这是我上次到金泽所未曾见的。
林老桥是单孔青石石拱桥,始建于元代(1264~1294年),明、清两代修葺。
林老桥长24米,桥高4米半,宽2.7米,拱跨8.4米,拱高3.35米,青石和花岗岩混砌,两侧有石低护栏、望柱和抱鼓石。
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
林老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桥北首西侧这根残石柱不知是否是原先关帝庙前牌坊类遗物?
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元代金泽人林青出资所建,为纪念其而称该桥为“林老桥”。林青官至宣慰使,博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除出资修建林老桥外,还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
漫步金泽古镇林老、万安、天皇阁、普济、放生、如意、迎祥七座宋、元、明清古石桥,那份恬淡悠远而又沉郁沧桑的意绪萦绕心间,历史文化古迹的韵味如同陈年的美酒或清茶,淡香而绵远。不知不觉数小时过去,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多年以后我仍会想起金泽我曾走过的古桥。
上一篇:上海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