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紧靠淀山湖风景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街道小巷间水路纵横,环境十分优雅。镇上有园林古迹等景点,还有众多传统特色小吃和小资店铺,是上海周边游览古镇的首选之地。朱家角古镇不大,游览古镇步行即可,走马观花游玩一圈大概半天。
朱家角古镇也是上海四大古镇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A景点,名气很大,游人非常多。地点在上海西郊青浦区淀山湖畔,离市中心48公里。早在1700多年前前,这里就有村落集市。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明清古镇为特色,有北大街(明清建筑第一街)、放生桥、珠溪园等景点。朱家角的美食有:扎肉,肉馅烧卖,炙毛豆,红烧蹄髈,阿婆粽,麦芽糖,臭豆腐等。 古镇里有客栈、酒吧、文创园等,感觉被过分开发,人气超旺,古街两旁全民经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外国游客很多。我们在虹桥火车站坐轻轨17号线,到朱家角站(约40分钟),出站步行。古镇不用买票,里面坐船、部分景点要买票。
这是放生桥。是朱家角古镇的标志性景观,站在桥上可将水乡全貌尽收眼底,是摄影好去处。
放生桥横跨于漕港河上,连结朱家角景区的南北两部分。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站在高高的桥拱顶端环望四周,欣赏白墙黑瓦的大片房屋、桥下往来的木船,古镇全貌尽收眼底,是取景摄影的绝佳之处。夕阳西下时,在桥上赏夕阳,或在河边拍摄夕阳下的放生桥,都很有意境。放生桥,顾名思义是鼓励人们行善积德。这座桥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的性潮和尚用自己十五年化缘得来的积蓄捐建了这座石拱桥,并且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组织僧人和香客到桥下举行“水生动物”放生大会,这种习俗一直被传承至今。不过现在桥头常有兜售小鱼或和乌龟让游客去“体验”放生的商贩,显得很商业化。如今看到的放生桥是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而成。整座石桥气势雄伟,桥上有龙门石,镌盘龙八条,形象逼真。桥顶有四只仰头张嘴的迎客石狮,憨态可掬。中间有竹节望柱,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桥东建有碑亭,逛累了可在此小憩,临水筑有石驳,为舟楫停泊所用。
游船码头,一条船大约能够乘坐10个人。开价180元,估计行程距离也就是500米。
这是北大街,又称“一线街”,誉称“上海明清第一街”,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全长两里多路,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这里,旧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小路蜿蜒不断,老店名店两旁林立,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全华水彩艺术馆是一所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批准并正式备案登记的非营利性民营艺术馆。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专业收藏与展示当代水彩画经典作品的场所。这里先后举办了陈希旦、雷雨、王维新、周刚、龚玉、杨义辉等十余位我国当代著名水彩画家的个人画展和上海、深圳水彩画会的水彩画提名展和联展。
北大街背靠漕港河,旁临放生桥,早在古镇形成初期,就以水陆两运称便,遂商贾云集,“贸易甲于他镇”。茶楼酒肆、南北杂货、米行肉铺,百业俱全,成为百年来兴盛不衰最古老的商业中心,时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美称。如今街上还保存有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古风犹存;百年饭店“茂荪馆”,老店新开;“古镇老茶馆”,沪郊之冠;传统手工作坊店,门类齐全;古董、陶瓷、花鸟、书画、土特产、工艺品、特色小吃店,目不暇接。满街店招迎风招展,红灯笼高高悬挂,一片繁荣景象。
北大街宽仅三、四米,最窄处仅二米,两边砖木结构小楼,滴水檐几乎相接,构成“一线街”奇特景观。两旁民居,飞檐翘角,马山墙头,门面一式花格落地长窗,老式朱漆排门板,透出一派浓郁古朴典雅气息。原古镇十景之一的“韵桥渔乐”仿古建筑群,亦已在北大街、美周弄口拔地而起,重放光彩。
下面照片是圆津禅院,为清华阁十二景之一,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座落于漕港河边,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现在的圆津禅院是之后重建的,门很小,但跨进门后却别有洞天。禅院虽然临街,但安静朴素、古色古香,院内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院内后方的清华阁更是远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优美,登楼而上到达楼顶,远眺近望,能将珠溪胜景尽收眼底。禅院历史上为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可惜,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县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
圆津禅院是朱家角古镇里的景点之一,古色古香,初建于元代,是一处佛教禅院,里面供奉的是辰州圣母像,所以人们又叫她娘娘庙。圆津禅院占地面积不大,但是设计和建筑都还满精巧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逛一逛,不过是要买门票的。
下面是永丰桥。横跨江面,连接东、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又名咏风桥,建桥时,当地居民指望永远丰衣足食,故起名永丰桥。永丰桥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桥看来平常,且陈旧不堪,但它却是朱家角古镇历史的见证人,桥上一条石板于37年被炸毁,成为沉痛的纪念。1937年11月8日那天,日本飞机自抗战爆发后第三次轰炸古镇,使镇上死伤不少群众,多少房屋毁于一旦,名胜古迹遭到损坏。那天有一颗硫磺燃烧弹落在永丰桥上,幸未爆炸,只震断了一条石板,弹入桥边粪坑中,所以没有爆炸燃烧,不然周围民房将付诸一炬,造成群众伤亡。这血的史实,永丰桥是活的见证,也是日本侵略军留下的铁的罪证。现桥面石板已断,用水泥重修,但桥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为教育后代,牢记国耻,把历史的真实留在被炸断的断石块上,当时把断石凿字为碑,竖埋在桥堍,断石碑上刻着“纪念石”三字,使朱家角古镇和人民永志不忘。
游船码头的背后就是课植园。由于今天没有开放,我们无法进去。据介绍说:它位于朱家角古镇西北部,是当地最大的园林建筑,园内小桥流水、一步一景,是古镇内最值得一游的收费景点,而且环境清幽。课植园始建于1912年,历时15年建成,曾是当地巨贾马文卿的私宅。这座园林的设计结构和所用装饰建材,很多都采用中西合璧的形式,是课植园的一处特色。课植园的大门临着水巷,门口看起来平淡无奇,但里面却别有洞天,尤其是穿过几道厅堂后会看到庞大的花园。课植园内分为课园和植园两大部分,课园是主人一家曾经的生活学习区,植园是娱乐耕作区。“课植”二字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表现了园主人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
远远的是教堂。在很多街巷里主人比较有情调:在家门前特地设计一个简易花架或是直接开辟出一块带泥的狭长小花圃,种上各种红花绿草,走过的路人即使不进门消费看着这些花草心情也格外舒畅。
来朱家角一定要吃一回肉粽。有蛋黄肉粽和大肉粽等,价格6元起,可以接受。肉粽里虽然有大肥肉,看着可能觉得油腻,但一口咬下去简直就是入嘴即化,非常好吃。
这是百年老茶馆。茶楼或咖啡铺通常都在巷尾,所谓“好茶不怕巷子深”吧。通常都是私人经营,虽然大多由当地居民私宅改造而成,但皆不失创意和小清新风。周末的下午约上三两好友,包下一桌,对着湖水,细品一杯香茶或者咖啡,闲聊些天或打个小牌,真是不失为一种惬意。
水道一隅,春天的暖阳撒在摇船人的肩头,静谧祥和。
下面照片是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用于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唱晚,经过一天酷暑,人们轻摇蒲扇,步上桥头,尽情享受晚间清凉。真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消暑纳凉图。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津禅院,“一桥”就是泰安桥了。
这是清朝的老酱园。
购买一些酱菜。
如果不小心逛到街的僻尾,喧闹的景象不知不觉中消失了,那你肯定是进入民宿区了,没关系,不会迷路,倒是大可以耐心地闲逛一会,说不定还能听到哪家藤叶翻飞的窗口中飘出老式收音机电台里的歌声。也不用害怕民宿里从你身边张胆穿行的大狗,它们通常很友好,至少不会狂吠。不要招惹就好。 回程时可以买些小工艺品做纪念,比如朱家角水墨画;亦可以买些当地的特产,如油麻酥糖等带回去跟家人分享。
这是惠民桥。是古镇唯一的木结构小桥,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上盖砖瓦、翘角,故也称廊桥。使行人既可避风雨,又可遮烈日,这样既为民通行方便,又为民歇脚避风雨,故称惠民桥。登桥可欣赏两岸整齐的石驳和粉墙瓦的明清建筑,可看到人家凭水开窗,临水购物的动人江南水乡风情,构成一幅特有的水乡风情画。惠民桥于末以前因损坏、修建过,故后称新桥。五十年代初,因城隍庙前造了桥,惠民桥结构日久后也破烂不堪,故被拆。1996年,镇民陈署昌为开发古镇旅游业,认为惠民桥应复建,故个人捐款10万元,在原处建造了砖木结构的廊桥,桥墩是水泥,外包木,桥顶上是盖瓦翘角,这样与古镇建筑可融为一体,更为古镇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财神庙。
这是平安桥。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砖、石、木混合结构,旧时这里称平安里,故名平安桥。桥身及桥基为花岗石条,两旁扶手用青砖砌就,中间扶手栏杆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饰,自然朴素。相传此桥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所造,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造桥及抗倭功绩,故平安桥亦称戚家桥。平安桥因为是当时戚家军就地取材所建,所以造成砖、木、石混合结构,省时,且行军路过建造对材料、工艺都不可能讲究,所以桥石不平,行人过桥时,桥上石板会发出“咭咯咭咯”之声,但桥现仍坚固耐用,保存完好无损。
民居全部改成咖啡馆,酒吧。
这是福星桥。建于清雍正二年(1774年),在镇的西市梢,古时水乡市梢大多没有木栅,为安全每到晚上关闭栅门,禁止外来船只通行,所以这里为瑚瑎港西栅口,故又称西栅桥,亦称西石桥。福星桥现保存完好,高大挺拔,桥面麻石斑驳,桥基石缝中伸出几株小树,又显现出几分秀丽和潇洒。两边桥楹柱上镌刻着:“潮涌越水飞龙卧,云接吴山挂月钩;一水锁住佳气绕,千年环见彩虹垂。”桥联有景、有情、有味,道出了三泖九峰边的水乡之雅趣幽情。这是一首优美的借景抒情诗,确切地描述了古镇地处吴越交界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水乡泽国的秀丽风光。登桥远眺,向东鸟瞰全镇,雄伟建筑鳞次栉比尽收眼底,向西遥望一片湖光水钯,令人心旷神怡,真是福星临门,鸿运高照之感。
城隍庙是青浦城隍行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徽州人程履吉谋迁今址。庙中间为头门、戏台、大殿,两侧为庑,旁有小曲溪,桃李杨柳随处可见,布局雅致,有12胜景。戏台的项部由160只斗拱组成圆旋形顶,十分罕见。两侧石柱上嵌有对联“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横额“承平雅颂”。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座东朝西,正门临河有一垛照墙,两边为东西辕门,正前有一对石狮,怀抱绣球,线条柔和。进门左右有两个侧殿,再前有一石柱鱼脊,飞檐翘角的戏台。戏台前是一块用石条铺就的庙场,过庙场便是正殿,殿正中供奉着城隍老爷与夫人的塑像,两人都慈眉善目,一脸的祥和。
大殿两侧为庑。旧时,左边有寅清堂、玉照廊、月香室、照春台。右边有凝和书屋、荷净山房、潭影阁、可娱斋、挹秀轩、含清榭等。凝和书屋为当时里中文人文会所在。潭影阁前有荷花池,池畔垒石;含清榭边有小溪,上架小石桥,池内蓄养金鱼数百条;周围环植芙蓉、杨柳、桃李等。这些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时人统称“城隍庙十二胜景”。后经修复重现往日风采。城隍庙又是朱家角镇道教徒的主要活动场所。道教尊东周李聃(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有四个教派。朱家角镇以“正一道”为多。
今天最后一个景点是大清朱家角邮局。它始建于1903年,是本地区最早的邮政机构,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整修一新的大清朱家角邮局保持了邮局原有的正规格局,使景点本身的可观性有了进一步提升,用现代人的理念激活了历史,再现了古镇邮驿的百年沧桑,挖掘了中华邮政的悠久历史,朱家角景区因此也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
朱家角旅游完成了。 回程时可以买些小工艺品做纪念,比如朱家角水墨画;亦可以买些当地的特产,如:袜底酥,油麻,酥糖,白米吓等带回去跟家人分享。水乡春色里的这种带着雾气的温婉水意,让长期生活在纷扰城市中的人们见了心境顿生平和。
上一篇:十一假期,我用世茂洲际来坑你
下一篇:“艺”山傍水,上海佘山的文艺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