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余荫山房
时间:2020年8月23日
交通:广州地铁7号线在员岗站下,B出口坐公交番30号线到余荫山房总站
线路:余荫山房(含瑜园)——邬公祠
重点:清代晚期园林建筑代表作——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即具有苏杭园林与闽粤园林的特色,又有广东建筑的风格,可谓是集中国园林与广东建筑之大成的浓缩版。
看点:
1、缩龙成寸:余荫山房占地不足2000平米,却将把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莲全都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
2、书香文雅:这里的居室布局、装饰满是诗联、名作、文玩,亭台楼榭更是文人雅聚之处
3、雕梁画栋,这里房屋的构件每处精心布置着具有广东特色的砖雕、石雕、灰雕、泥雕,所雕内容有动物花卉人物故事,其特点是鲜艳明快,栩栩如生。
4、瑜园,是一座保留清代风格的民宅建筑
5、宗祠,可以直观地了解邬氏一门三举人的趣事,及其族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
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于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瑜园位于整个建筑的东南侧,是邬彬第四代孙邬仲瑜于1922年所建的宅式庭园。
现在的余荫山房将宗祠、瑜园纳入其中,东西三围,外墙由护城河围屏,从大门向里望去,可见文昌阁耸立于山房背后,与池中八角亭高低错落,使平铺式的山房,有一种延伸感,与天空相接,意蕴深远。
那天去余荫山房,并没有做功课,等回来再了解,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
首先,参观线路应是:进了余荫山房牌坊,往左即往西,穿过拱门花径,参观瑜园后,再由西往东参观山房西东二个部分,出来后,参观宗祠,结束半天游览。
其次,重点除了园林本身外,深柳堂才是山房的重点,里面珍藏有名人字画诗词对联,檀木艺术品和满清特色的玻璃窗户等。
特别是看了别人拍的照片,自己除了遗漏外,对建筑物的历史感、岭南建筑特色等精髓抓不住要点,再就是用光上,没有突出景物与背景的关系,在测光上过于依赖自动加手动模式,个人情感与情绪没有很好地表达。
实在地说,当时对于这样一个不足2000平米的园林,确实在点无感,但现在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它确实包含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所有元素,而且依景换景,寓景于景,特别是竹子与芭蕉的元素处理得极其简洁巧妙,即有中国文人的无竹不欢,又有岭南的佛老蕉下的意境,这应该是这座园林的点晴之笔吧?
那天,只半天的功夫,就没有在外面觅食,听说这里的特色菜肴有钵仔禾虫、风味龙虱、鱼生、老火汤、牛腩莲藕煲、发财就手、消暑冬瓜盅。特色小吃有家乡莲藕饼、蒸莲藕粉、煎芋饼、沙湾白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