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京剧《沙家浜》的唱词牵引着人们回想起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阳澄湖畔的芦荡村就是这段军民鱼水故事的重要发生地之一。2021年,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入选中组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成为苏州市首个红色村。
沙家浜镇芦荡村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位于芦荡村草荡路,是芦荡村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和资源的基础上,打造的集红色研学、干部培训、乡产展销、生态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沉浸式教育培训基地,同时它又是为群众提供惠民服务与文化休闲的开放场所。
峥嵘岁月里,新四军伤病员与沙家浜群众,通过一只只木船在芦苇荡里建立起了浓厚的鱼水之情。
在红色家园广场,矗立的船帆造型的主题精神堡垒,正是寄托着红色事业扬帆起航、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广场的一侧,一条木船缓缓从芦荡丛中驶出,一位新四军伤病员眼神坚定的望向部队前行的方向;边上的小女孩紧拽着他的手,表达出对这位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由衷的不舍;身后划船的老人,慈祥的看着眼前的战士,眼光里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这幅铜雕塑像,真实还原了抗战时期新四军伤病员与沙家浜当地群众之间浓浓的鱼水情,也展现了新四军战士保家卫国、舍己为民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
走进红色文化体验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映芦荡”主题艺术标志。
该艺术标志由三维聚点抽象悬吊装饰和石刻印章这两部分组成,三维聚点抽象悬吊装饰所展现的图案是苏州党建品牌——海棠花红;下半部分的印章上刻有“红映芦荡”四字。
“红映芦荡”艺术标志的一侧是“红色家园”接待中心。
接待中心的背景墙画选取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一段经典画面,两侧木雕上刻的是戏中著名人物阿庆嫂的台词——“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体现了村民热情好客的朴实情怀。
另一侧是复原样板戏《沙家浜》中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古色古香的茶馆可以前来的游客提供茶饮服务。
从接待中心的侧门可以进入多功能研学室,这个可容纳60人的研学室,采用阶梯教室的形式,设有LED电子屏,运用声、光、电的结合,用于组织观看红色影视、学习党建文化、开展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
走出研学室,来到文化广场。
广场上有戏台,有大幅的显示屏,日常为村民及游客提供各项文娱表演,教习样板戏。
广场的文化墙,用海报的形式,重点介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前生今世、人物简介、剧情梗概、经典片段等内容。
文化墙的对面是“春来茶馆”的延伸,在饮用茶水的同时,感受戏剧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广场还设置有革命故事雕塑群。
第一座雕塑讲述的是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的藏身地,村中两位年轻人连夜转移印刷器材,机智躲过敌人追查的故事。
第二座雕塑刻画的是一对母女,母亲是一名新四军的情报员,手里握着要交给新四军的重要信息。而她此刻正在接受敌人的盘问。但是这位母亲毫不畏惧,牵着女儿的手,面对敌人从容不迫、面不改色。
第三座雕塑是一位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青年,他是一位被敌军捕获的战士。尽管受尽严刑拷打,他依然不出卖组织,不透露出任何关于新四军的重要情报。第四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手握长枪的少年,他勇敢地站立在村口,观察前方的敌情。
穿过广场,就来到了芦荡学堂——产业研学互动区,这里可用于组织小型会议、开展手作理论教学等活动。
互动区处处体现红色印记,墙面上画有春来茶馆前新四军伤病员与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互动场景,墙画上写有“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生动再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
一侧的沙龙空间,既能组织会议、听取报告,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又可随意席地而坐,轻松、自由地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在这个空间,不但可以品尝醇香的咖啡,还可以在手作实践展示区动手制作剪纸、泥塑、折纸等文创产品。
学习活动之余,大家还可以逛逛红色家园里开辟的“芦荡集市
”,这里集中展示了芦荡村当地特产,以及沙家浜地区的特色文创产品,游客可通过展示区前的触摸屏及时了解,并购买当地特色产业产品的相关信息。
令人点赞的是,这个“芦荡集市”还设有直播间,当地的一些主播会经常来此,向天南海北的粉丝介绍芦荡的特产,传播芦荡村的“沙家浜红色故事”。
芦荡村以“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推出的“芦荡学堂、红色定制”套餐已经正式对外运营,通过开发革命传统、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农事体验等特色课程,延伸培训和文旅融合链条,正在日益吸引众多游客及团体前往“打卡”。
下一篇:月季,满园芬芳驻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