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枫桥景区之铁铃关
走过枫桥,就是铁铃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也称枫桥敌楼。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为保卫苏州,加强这一带的防卫,于是建造了这座敌楼。当年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但至今已经不存,因此铁铃关就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的遗迹。
至于为什么其他两座敌楼如今不存,唯有枫桥敌楼依然笑看风云,或许是因为它在文学上的独特地位。它的旁边是京杭大运河,前面是著名的枫桥,背后是名刹寒山寺,再加上左近的枫桥古镇,游客众多,可能即使敌对者也会对这处古迹心存着那么一丝敬畏吧?
当时建造的敌楼“方广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上秋下瓦)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是一个具有作战和守卫功能的军事防御建筑。
清道光九年,敌楼重修,次年改建上层为文星阁,好像已经不再是用来抵抗倭寇了。所谓文昌阁,似乎有些抑武重文的意思。后来年久失修,阁楼颓毁,女墙、雉堞、射孔等已经不存,铁铃关也逐渐残损,到20世纪50年代,只有面对枫桥的门洞上还有“铁铃关”三个字。二层阁楼的顶端,挂着一副牌匾,上书“御寇安民”,说明了铁铃关最初存在的意义。
1949年4月27日,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苏州解放。因此,铁铃关在历史上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我想,张继在夜泊枫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繁华景象,作为大运河的要冲,却在江枫渔火中对愁眠,是绝对想不到这里居然有一天会成为军事要塞吧?想想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本来枫桥是个充满了诗意的地方,有的是远方游子的乡愁,有的是文人墨客的叹咏。可是铁铃关偏偏就把金戈铁马带了进来,与古老的枫桥融为一体。虽然看着没有什么违和感,但是细思却觉得挺奇特的。
1986年大修时,加固了关台失门,重砌雉堞,并在关台上建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三间。关台正面宽15米,纵深10.2米,高7米,正中拱门洞上刻着“铁铃关”三个大字。关内南北壁面都有大小拱门各一个,砖砌着登关的砖头阶梯,可以登上楼阁。
整座铁铃关都攀爬着藤本植物,虽然叶子已经枯了,可是茎枝却攀爬得很牢,很有“咬定墙砖不放松”的志气。登上楼阁,有很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从墙外墙壁缝隙里伸展进来,可以想像夏天的时候,这里是怎样葱茏的景象。
从这里看出去,一边是屋舍俨然,典型的江南民居格局。房屋建造得有些密集,可见当时的枫桥确实热闹繁华。另一边则是大运河,游船往来穿梭,即使严寒的冬天,还是阻挡不了觅古寻幽的游客们。
而枫桥就这样的静静地卧在大运河上,维持着它沉默的身影。桥畔也有一处“枫桥夜泊”的石碑,遥遥相对的,可能正与枫桥那头的夜泊处相对。反正到了现代,我们谁也说不明白当年张继到底是泊在哪里的。
在铁铃关下,还修建了碑林,是一些书画作品。黑底白画白字,如果能够潜下心来细细研究,可能会对铁铃关有更多的认识。可惜我们算不得书画作品爱好者,所以也只是看了个标题就算完了。
沿着运河还有一架紫藤长廊,虽然花已凋零,叶已枯黄,可是还能看到紫藤的枝丫已经攀到了整个架上。廊架的尽头是一座四方的石亭——梦诗亭。或许,某年某月某日,还会有位诗人能够梦出一首《枫桥夜泊》来呢!
出铁铃关,是一条寒山寺弄,这里比枫桥景区还要热闹,可以直通寒山寺景区。旁边则是枫桥大街,两边都是店铺,有点像是古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