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在苏州木渎古镇山塘街上,有一座园林叫做虹饮山房,是清朝皇帝乾隆六下江南时的必临之地。
每次南巡至苏州,乾隆都会来此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夜幕降临,才依依不舍返回灵岩山行宫。
这座被称为乾隆“民间行宫”的园林,主人是“落第文人”徐士元。
去了很多次虹饮山房,我的脑子里渐渐有了一些问题,但想了多少年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今天不妨拿出来,请诸位看官共同来“雅戏”一番。
请听题:
1、乾隆为什么要跑到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庶人”家中游玩?
要知道相隔不远,就是他的老师沈德潜的宅院,如今的“严家花园”,其“结构之精,不让城市”的布局,可比大开大合的虹饮山房雅致得多。
2、一个皇帝,六次南巡都跑到人家家里去玩,可见跟主人的交情也不算浅,为什么就不能提携提携这位考了多次都落榜的朋友?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乾隆是到人家家里来作秀的。
乾隆为什么南巡?无非是安抚民众、笼络文人、巩固统治。
清朝每年的赋税收入,至少有一半是江南地区贡献的。
但在清朝入关时,江南作为反抗最为激烈的地区,被清军进行过多次血腥镇压,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也正是基于此,江南百姓的反清情绪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由此,康熙、乾隆祖孙两才频繁南巡,并屡次豁免相关州县钱粮赋税,目的就在于缓和中央政权和江南地主阶级间的紧张关系。
乾隆六举南巡,期间举行阅河、阅武、召试、谒陵、阅海塘等诸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牵涉其间。
在这个过程中,乾隆通过种种行庆施惠的手段,向世人展现了他优礼学人、尊重知识分子的姿态。
在南巡时,乾隆又多次赴文庙行礼,八临曲阜,以罕见的高规格仪式祭祀孔子。
他向世人展现的是满族皇帝是道统与正统合一的化身,是“圣圣相承”。
这些举措,都是加强文人士子对清朝统治向心力的手段。
带着笼络人心的目的,乾隆每次南巡都跑到“庶人”徐士元的家里来玩,似乎就解释得通了。
其一,徐士元应该属于地主阶级。
要知道,徐士元整日在家与朋友诗酒为乐,除了喝个烂醉如泥,就是在院子中央搭个戏台子,陪父母看戏。
要是没有庞大的地产和家财,怎么建得起又用得起占地面积20余亩的“虹饮山房”?
其二,徐士元虽然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人家好歹也是个读书人,拿些酒肉钱财结交些穷酸文人左右附和,在当地也算是一位有些号召力的“社会贤达”。
所以,徐士元身上的标签,相当契合乾隆南巡作秀的政治目的,由此促成了这段皇帝与布衣百姓“好基友”的佳话。
至于第二个问题,好敲键盘的侠士们就要怼了:他自己考不上怪谁?皇帝也不能明目张胆帮朋友作弊吧?
纯真的孩子,别忘了大清朝还有巡幸召试!
啥意思?就是皇帝在巡视途中,召集当地的读书人,来来来,我给你们出道题,答对了有糖吃。
据说,乾隆朝巡幸召试共举行13次之多,六次南巡,皆有召试之举。
那么,乾隆为什么就不能暗底下给徐士元递个小纸条,来一次“特招”呢?
脑洞大开的答案之一:
导游带着一群大爷大妈出场了,嘴里唾沫横飞:这个徐士元啊,“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读书”。
这就是胡说八道了,要是徐士元“不慕功名”,哪来的“落第文人”一说?
再说了,古时的读书人一向对“功名”是相当看重的,一朝入“士”,不是当官就是成为“储备官员”,不但社会地位很高,还可以不服役不纳粮。
家有万贯的徐士元,如果不入“士”,不仅无法跻身“上流社会”,还让正统的读书人看不起。
真以为富二代都没脑子啊?
答案之二:估计是沈德潜补的刀。
作为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外带“帝师”光环的沈德潜,一看“学生主子”到了自己的地盘,不来自己家玩,偏偏跟隔壁土财主厮混上了,那心火是蹭蹭的。
于是暗下跟皇帝说,“徐家那小子整日里只知道喝酒,哪读过多少书,纯粹就是个混混。”
既然老师都这么说了,乾隆有心提携徐士元,也只能作罢。
答案之三:徐士元就是块卫生纸,擦完就扔。
乾隆拿徐士元身上的标签装完逼后,感觉此人才学一般,故意装傻。
徐士元知道自己不入皇帝的眼,也有自知之明,加上皇帝往自己家跑了多年,冲着这份交情,至少在苏州这个地界上,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有权的,都要高看他一眼,给几分面子,不但可以在乡里横着走,私底下为扩充家业也到底帮忙不少。
说到底,乾隆到木渎来作秀,他赚了,徐士元也不亏。
人间熙来攘往,都是利益。
下一篇:吴江公园,月季园的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