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节到苏州,我请你把时光分成两半,一半留给风景,一半留给美食。
江南的秋色此时刚刚好,一点橘、一点黄,躲在盎然的绿意里,天光依旧明媚,在灰色的冬季到来之前,你还可以穿着短袖,享受凉爽的风拂过面颊。
秋风带来桂花香,平常人家的庭院里,三两枝菊花吐蕊正艳,正是阳澄湖大闸蟹脂满膏肥时。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
超级文学大咖又是超级吃货的李白,曾留诗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难怪食蟹之后,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感叹。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寄居苏州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浩瀚阳澄湖,悠悠十八湾,这里水草繁茂、清水涟涟,正是孕育大闸蟹的好场所。当地所产大闸蟹,金爪、青壳、白肚、黄毛,个大体肥,膏似凝脂、肥嫩鲜美。
阳澄湖大闸蟹为什么好吃?公认的说法是,阳澄湖湖底质地好,硬地占65%以上,加上湖里水草茂盛,有丰富的鱼虾等天然饲料。
阳澄湖中的大闸蟹,吃着天然饲料,在坚硬的湖底来回爬行,天天做着“有氧体操”,自然成了“蟹中之王”。
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阳澄湖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阳澄湖成为湖泊,却是宋朝以后的事。
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阳澄湖的,是北宋昆山主簿丘与权的《修至和塘记》。根据湖底现象分析,那里本来是田野和村落,遭水淹了才成了湖。
历史上的苏州水灾频发,尤其是东部,因为地势低洼,每逢水道和入江出海口淤堵,就会出现水涝灾情。
宋初因娄江长期堙塞,阳澄地区出水受阻,造成区内洼地成池,浅沼成荡,三条河道不时泛滥。
明道二年(1033年),这年夏天连降暴雨,以三条河道为主的湖泊暴涨横溢。
洪水侵吞了北部约5000亩土地,形成一个大荡,后称蓍泽湖;在南部吞没了3万多亩土地,连成一片浩淼汪洋。
原本夹在三条河之间的两道高地变成了东西相望的半岛,就是现在的美人腿半岛和西洋、莲花半岛。
这就是最初的阳澄湖。
天父地母神奇孕育的阳澄湖大闸蟹,虽然好吃,却不能胡吃、贪吃。《红楼梦》第38回那场大闸蟹雅宴,把吃大闸蟹的正确方式说的明明白白。
大闸蟹性寒,因而需要伴以驱寒之物。所以,凤姐吩咐丫头们:“把酒烫得滚热的拿来。”热酒可敌大闸蟹的寒性,黛玉身子弱,“吃了一点子大闸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
吃蟹还需伴以姜醋,姜性温能驱寒,醋能消食开胃,散瘀血,还能祛腥味。
宝玉在诗中提到,“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平儿伺候凤姐吃蟹,凤姐嘱咐:“多倒些姜醋。”
很多文学作品里,把菊花和螃蟹放在一起,原本以为只是二者季节的巧合,看了《红楼梦》才知菊花与螃蟹是相互懂得又相互慈悲的“灵魂伴侣”。
宝钗在《大闸蟹咏》中有这么一句“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菊在吃蟹时别有一番妙用,凤姐让下人将酒烫热的同时,“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
在宋代以前,并无肥皂之类的清洁用品,因而使用豆子粉末为原料,配以各种药物做成“澡豆”用于日常洁肤。
而贾府所用的“澡豆”更为讲究,是用“菊花叶儿桂花蕊”熏制过的,食大闸蟹后用这样的绿豆面子洗手,菊花与桂花的香味可以清除手上所沾的腥气。
正是橘橙黄绿时。多少饕鬄客趁着秋风,风尘仆仆赶往苏州,赶往相城,赶往阳澄湖,只为那一口脂满膏肥溢满口腔的满足。
盛世锦年,一只曾让“以蟹为命”的明代剧作家李渔“倾尽家财”的大闸蟹,已经端上寻常人家的餐桌,但品蟹,阳澄湖莲花岛的风光最入人心。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再伴着那几树桂花的馥郁随风而来,这莲花岛的美景,岂不要人多喝上几杯。
上一篇:丁香,暮色里的无边香海
下一篇:双梅绽放,在暮冬聚沙园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