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常熟兴福禅寺
我们去兴福寺倒并不是因为仰慕这座常熟的名寺,而是要去有常熟“第一馆”之称的望岳楼老面馆吃面。虽说我们也打卡了几间常熟的人气面馆,不过还是要去第一馆吃碗蕈油面的。虽然在其他面馆吃过两碗,不过到了老面馆,总还要再吃一碗的,虽然我更青睐鱼片面,但蕈油面被称为素中之王,总是有其道理的。除了常熟,在旁的地方还真很少能吃到。即使冠以常熟面馆,里面也会提供蕈油面,但一般我们是不点的。
蕈油面开始的时候是兴福寺的一道素食,供香客和僧人食用。据说望岳每天要供应一千多碗,很多食客都是慕名而来的。都说游兴福寺必要吃一碗蕈油面,我们却反其道而为之,吃了一碗蕈油面,再顺带着游览兴福寺。
蕈子有野蕈和松树蕈两种,野蕈四季都有供应,每年黄梅季后半个月到七八月份,都是采集野蕈的时间。把野蕈用温墁水浸泡后,剥去表面的薄膜,再要清除杂质沥干,铁锅倒入菜油,把野蕈炒出香味,再加入酱油、盐、八角、茴香等烧煮到位,冷却后就是蕈油了。
所谓野蕈,就是很多种菌菇。但松树蕈却是只生长在松树下面,还要树龄比较短的松树,老松树下面就不长。松树蕈采摘的时间很短的半个月,每年的产量只有几十斤,一般人可吃不到,估计只有老常熟人才能吃得到。
虞山上还有一种鸡枞菌,采集时间也很短,可以混入野蕈制油,也非常鲜美。云南也有鸡枞菌,制油以后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我们当然是吃的,当然是野蕈面。鲜香是当然的,但漂着的一层油不是我们喜欢的。可能松树蕈的味道更好些,但应该也差不了太多,还是鱼片面更好吃。
兴福寺位于虞山北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齐延兴年间,初名大悲寺。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是观音道场,但现在这座寺庙供奉的还是释迦牟尼。梁大同年间寺庙进行了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为坐落在破龙涧旁边,当地的百姓也称其为破山寺。唐咸通年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匾额,至此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年间,建亭勒石,立了一块御碑,不过这位皇帝很喜欢显摆自己的文学修养,所以诗篇书法在江南留了很多。
山门前还有两座石幢,叫唐尊胜石幢,左边一座是平原陆展书,右边是京兆全贞书,不过旧刻只存一,还有一座是复制的。说是旧存,也是由残件拼凑起来的,另一座连残件都没有。
石幢用青石镌刻,高四米有余,下部基座是双层八角形须弥座,饰以仰覆莲。下层浮雕四头狮子,上层是两条蟠龙。中间的幢身,刻着《佛顶尊陀罗尼经》。
寺门前就能看到破龙涧,如果在雨季,水势会比较大,不过最近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所以涧水的水量有点少。
山门对面的照壁题刻着“华严本山”四个大字,看来兴福寺是华严宗了。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以后,汉传佛教逐渐形成了十大宗派,其中一派就是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其经典是《华严经》。据说兴福寺在民国初期创办了华严学院,应慈法师被誉为“近代华严学中兴祖师”,“华严本山”大约因此而得名的吧。
经过石桥就是山门,旁边还有座茶室。不过喝茶的人不多,我们来的时候看到寺外的茶室,倒是有不少上座率。
我们按惯例沿中轴线游览,第一幢建筑就是天王殿,很中规中矩。四大天王分列两侧,拿着“风调雨顺”的法器。比较特殊的,是护法伽蓝有翁同龢题“一杵降魔”的匾额。
三佛殿顾名思义,供奉三尊菩萨,我以为是“西方三圣”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有人介绍中间的是释迦牟尼,而两侧的菩萨分别是观世音和地藏菩萨。
庭院里有一眼无漏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概是说任何时候泉水都不会枯竭的意思吧。这眼泉很小,水也很浅,但看着倒也清澈。
大雄宝殿是兴福寺的主殿,单檐歇山顶,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金身趺坐。弟子阿难、迦叶分立两旁,两侧还有十八罗汉。佛像的背面是南海观音的彩塑,颜色很丰富,雕塑也很精美。殿内有一块石头,据说左看像兴右看像福字,兴福寺也因此而得名。但我们绕石三圈,都没看出那两个字来,可能是古字吧。
玉佛楼供奉一座玉佛,也是释迦牟尼的宝相,大约是通体雪色的缘故,看起来显得更加慈眉善目一些。
虞山夏色半城碧,古寺兴福久慕名。
竹径通幽消暑意,空心潭影许清茗。
——七绝
自驾游:苏州常熟兴福禅寺
5月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