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即使没去过苏州,也肯定知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吧。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驻锡,改名为寒山寺,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
不过,让寒山寺名声大噪的,还是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
寒山寺并不大,进了山门,就是大雄宝殿。
这栋建筑,叫花篮楼。房子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因此得名。
旁边是放生池,小石桥,土地公像,都小巧精致。
大殿后面这栋建筑,上层是藏经楼,下层是寒拾殿,里面有寒山和拾得的石像,也叫“和合祖庭”。
寒山,原为天台山国清寺和尚,擅长诗文;拾得本是孤儿,由高僧丰干带入天台山国清寺,故取名“拾得”。寒山和拾得是好朋友,民间称他俩为“和合二仙”。
寒山和拾得有一段问答在民间广为流传:“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如果你去天台山国清寺,里面有座“三贤殿”,奉祀的就是丰干,寒山和拾得。三贤殿的原名叫“虎啸堂”,传说丰干的坐骑老虎曾经关养在这里。
跳出景点来看故事,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普明宝塔,高42.2米,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
游客去寒山寺,隔得老远就看到的塔,就是它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的大铁钟。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敲钟是吴中一带寺院的习俗,称为“定夜钟”,雍正就有“湖烟淡罨迎人月,山寺遥传定夜钟”的诗句。所以夜半钟声由来已久。
有人说,张继是因为科考落第,途经苏州时写下的《枫桥夜泊》。特地找了下资料,发现并不是。
张继出生于今天的湖北襄阳,从小苦读圣贤书,于公元753年考中进士,这一点在《唐才子传》有记载:“继,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6月,唐玄宗带领部分官员从长安西逃入蜀,其他官员、文士也大多逃往相对安全的南方。张继也乘船去往苏、浙一带。所以张继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中了进士后,吏部还未授官,在等候期间,安史之乱爆发了。国家危难,张继自己的前程也受影响,所以船停寒山寺时,愁绪满怀,写下了这首诗。
钟楼,六角形重檐亭阁,里面有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
钟楼外巨大的中华诗碑,一面刻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据说是乾隆御笔;一面是清代著名学者文俞樾写的《枫桥夜泊》。俞樾是近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都出自他门下。
寺外的墙上历代文人咏叹寒山寺的诗。
督造寒山寺钟的江苏巡抚陈夔龙的诗。还有唐寅,王士祯等人的诗词。
寒山寺的对面,就是枫桥。
枫桥始建于何时,暂不可考,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又重建,是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
我想,在1400多年前,那个月光泻地的冬天的夜晚,张继所看到的枫桥,又是什么样的呢?
枫桥的旁边,是铁铃关。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城楼上青苔斑驳,沧桑感扑面而来。
秋冬时节的寒山寺和枫桥景区,像一幅淡墨山水画,透着几分萧瑟寥落,然而在心中默念几遍《枫桥夜泊》,却又觉得韵味无穷了。
苏轼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原来叫海涌山。传说,这里以前是一片汪洋,火山喷发后出现了一座山,因此得名。春秋时,吴王阖闾在与越国槜李的大战中受伤,不久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夫差将他葬于此地,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跨过海涌桥,就是断梁殿。
“断梁殿”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大殿的主梁由左右两段接合而成,且全殿不用金属构件作紧固,只用竹木钉榫,在建筑手法上,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起到了顶力和吊力的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
所以主梁虽然是对接的两段,但仍然十分坚固,反映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
穿过断梁殿,左手边就是拥翠山庄。
房子依着山势而建,看上去很不起眼,很多人会就此忽略掉,一直向前走了。
拥翠山庄,是洪钧发起兴建的,它是一座封闭式的阶梯台地古典园林,也是苏州唯一内部没有水的园林。不过走进去,亭台楼阁湖石假山都安放在各自最合适的位置,古树绿竹藤萝参差披拂,到处都充满绿意,拥翠二字,也就名副其实了。
洪钧,清末同治年间苏州状元,外交家,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是中国古代状元中唯一的外交官。
山庄里,有抱瓮轩,问泉亭、拥翠阁、月驾轩、灵澜精舍等,光听名字,就觉得充满了诗意。
非周末,除了我一个人东张西望,也并没有别的游客。也因此,我偶遇了一个清静无比的虎丘。
拥翠山庄的旁边,是憨憨泉。
相传梁代僧人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是不是下面有泉水?于是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都笑他傻。然而没多久,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的脸上,一阵清凉后,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剑铸好后,阖闾试剑,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将石头一劈为二。
当然这只是传说,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一条细长笔直的缝,将整块石头一分为二,酷似利器劈开的一般。
剑池是虎丘精华景点。
“虎丘剑池”这个四个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
剑池是虎丘景区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它看上去,是一池沉沉碧水,实际上,却是吴王阖闾的墓。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剑池因此得名。
有点奇怪,墓室在水下?但是根据记载,建国后曾经疏浚剑池。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丈多长的隧道。尽头竖有石板,形似墓门。为恐影响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发掘,随即封没。
于是至今,这还是个神秘的迷。
剑池二字,为元代周伯琦所书,风壑云泉四字相传出自米芾之手。
剑池虽然不大,但斑驳的石壁,攀援其上的藤萝青苔,使整个剑池看上去十分古朴;上面到池面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高,但石壁直上直下,却给人壁立千仞的感觉,十分奇特。
剑池的顶上,是一座石桥,桥上有两个井眼,所以桥的名字就叫“双井桥”。
传说这是旧时山上寺僧汲水之用,站在桥上,垂下吊桶,就能直接从下面的池里汲水使用。
又传春秋时,西施曾对井梳妆。
穿过题着“海涌岚浮”四个字的圆洞门,虎丘塔便在眼前了。
虎丘塔的正经名字,叫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
云岩寺塔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
记得第一次来,看到虎丘塔的时候, 心里有点嘀咕,这塔怎么好象是斜的,跟比萨斜塔似的?
回来百度了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第一大斜塔,号称是“东方比萨斜塔”。
以下是百度资料:
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1644)起,虎丘塔就向东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古塔。1981年至1986年对该塔进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倾斜已达2.34米的千年古塔转危为安。
塔四周有围栏,游客是进不去的,隔着正门的栏杆拍一张,看,底基就斜得非常明显了。
转过拐角,看到养鹤涧三个大字,再伸头一看,下面就有一条幽谷,有细细的山涧流淌的声音传来。
顺着小路走到下面。
养鹤涧寂静无人,白鹤看到我来飞走了,剩下一只灰鹤和我大眼瞪小眼,涧边一棵大树参天,风吹来,树叶就簌簌落下。
大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的一座佛殿,沿着大殿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
虎丘其实小而精致,很多景点都在一起,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要很注意寻找,建议游玩前先了解下虎丘的资料,玩起来就比较有目的性了。
游览结束后,可以从北门直接出去,也可以返回南门,坐船去山塘。
TIPS:
寒山寺,虎丘都在一条线上,可以放在同一天游玩,建议上午寒山寺,下午虎丘,傍晚到山塘街,正好看夜色。
上一篇:旅行日记之常熟苏州胡吃海喝3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