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下午,我正好在苏州走访企业,结束了当天的工作,准备出发回公司了,导航时竟然发现木渎古镇近在咫尺,于是,我就利用了半个下午的时间,快速地游览了木渎古镇。木渎古镇,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之誉。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木渎古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享有“秀绝冠江南”之誉。镇西的灵岩山上建有“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山顶皇家花园,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都会在木渎古镇停留一段时间,也留下了诸多遗迹。灵岩山以中国佛教和游览胜地著称于世,山顶的灵岩寺为梁代建筑。与灵岩山遥遥相对的天平山位于镇西北,更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闻名江南,“天平观枫”成为江南的一大奇观。木渎古镇明清文化遗存丰富,清代《姑苏繁华图》描写木渎景致占一半。明清时代镇上有私家园林30余处,享有“园林之镇”的美誉。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座水乡古镇本身稀松平常,一条香溪横贯古镇东西,沿着主街山塘街自西向东排布的古典园林严家花园、明月寺、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还有展示水乡妇女传统技艺的姑苏十二娘风情园、明清古瓷馆等景点散落在附近,非常符合“园林古镇”的特色,街巷纵横,沟通四方,古镇的肌理犹在。
香溪上有数座小桥,最老的古桥应当是正好在严家花园门前的永安桥了。这是一座单孔拱桥,根据石碑上的记载是建于明弘治十一年,由傅潮出资所建。远远望去,藤蔓爬满桥体,古桥的苍老与植物新生命和谐相处,充满了生机,使得姑苏的小桥唯美而富有诗意。桥面是石板台阶,由低逐高,然后至河心处下坡。桥的两边石栏不高,似乎生怕遮住了河上的风景。桥栱结构为分节并列。石板上有字:奉宪,放生官河,禁止采捕。
严家花园就在木渎古镇的山塘街边上,门对香溪,背倚灵岩,为江南名园之一。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底蕴,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两赴此园,流连忘返,对严家花园的布局与局部处理极为推崇,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
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未尝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严家花园的厅堂建筑宏敞精丽,堂堂高显,显示出严正的气度和性格。进入园区,其建筑则显得精巧活泼,丰富多彩,楼阁亭轩廊榭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体现出造园者精湛的造园艺术。
园中有书斋二处,分别以友于和海棠为名,尤其友于书屋,地处幽偏,经曲折长廊,过清荫居和静中观,方可蜿蜒而至。友于书屋为自成一体的独立庭院,前院湖石数片,花木扶疏,室内经典古籍,书香飘溢,实在是一个专心攻读的“藏修密处”。在严家花园幽曲静美的环境中,友于书屋等建筑偏居一隅,清幽曲奥,具有幽人般的情致;与其迥然有异的是,另有一些建筑如眺农楼、见山楼、环山草庐、宜人亭、延青阁等则地处高旷,空间畅豁,具有旷士般的襟怀。凭栏极目,不但园中景致尽收眼底,还可看到园外的田野风光和灵岩山的满目苍翠。延青阁上一副对联概括了这一切:“阁邻佛寺经盈耳,窗对灵岩翠满晴”。严家花园还有一些建筑造型颇为别致,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颇为罕见。如延青阁后墙与围墙不在一线,陡然偏斜出一角,打破了平稳板律的局面,使人产生无限遐想。闻木樨香堂为厅榭合一式建筑,前部水榭依水而筑,数鱼为乐,后部四面厅光明洞彻,尽收四周景色于窗棂之内。羡园东部的爬山廊也较罕见,此廊依地势而建,随地形升高,连接自然,造型优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从平地漫步至环山草庐的二楼。
园无花木,山无生机。严家花园在植物花草的布局配置方面也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构成春夏秋冬四个各具特色的小景区。花木与建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花木丛中,严家花园愈显幽深广远,变化多端,遍历全园,有步移景异、左右逢源之妙。从尚贤堂右边门穿越一条幽长的备弄,即进入以古广玉兰为中心的春景区。古广玉兰为羡园旧物,昔日园中胜景之见证,虽历经百年沧桑而蓊郁如故。每逢春夏,千葩万蕊,满园花光。邻近的友于书屋则为羡园旧名,引自《论语》“友于兄弟”,指兄弟友爱。友于书屋是严家藏书之所,颇多珍藏,严靜波(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览经典古籍,四岁吟诵唐诗,六岁熟读《易经》。驻足友于书屋,赏百年玉兰纯白之花色,嗅宜人之清香,兰芬益文思,自是文人墨客风雅之举。
出友于书屋,进入绵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风徐来,还夹杂着淡淡荷香,告诉人们这里已是夏景区。假山尽头,视野顿显开阔,但见碧水清天,荷风四面,心中的暑气俗尘早已随着清风清散殆尽。环顾四周,澹碧轩、织翠轩、澈亭、锦荫山房和延青阁皆掩映于绿树丛中,回首一副楹联为此景作了点题:“胜地四时浓荫里,洞天一派碧鲜中”。随着曲廊向北延伸,过池塘,即进入秋景区。此区由两部分组成,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应时景致。闻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飘香,芬芳馥郁,闻之令人坦怀若荡,心旷神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园主于此焚香点烛,供拜月神。严氏儿孙折桂嬉戏,以寓“蟾宫折桂”高中之意。穿过眺农楼和见山楼前幽静的院落逶迤向东,来到环山草庐,一座宽敞平台贴水而筑,视野豁然开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绵延,山巅一亭翼然,山间清流潺潺。假山东侧为采秀山房,北接爬山廊。无论是在环山草庐的二楼,还是伫足假山之巅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远处灵岩山古塔钟楼的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环山草庐似乎已是园之尽头,孰料经东北角一侧门右折竟是别有洞天。此处已是冬景区。这里建筑密度很高,曲廊厅堂,交叉搭接,形成多处特色鲜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环境绝幽。疏影斋前,满植梅花,小雪初霁,红英绿萼,颇有宋代词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冬景区外是一处新园,水域开阔,园中的粉墙、亭廊、假山、藤树都倒映在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桥,水边有亭,水波轻漾,水香氤氲。岸上杨柳依依,鸟鸣蝉噪,已是一派活泼泼的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了。
从严家花园出来,沿着山塘街往东步行百余米,就到了明月寺,远远望去,那杏黄色的外墙,袅袅飘出的青烟,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氛围,顿生肃穆崇仰之情。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传诵一时。
明月寺建筑颇具特色,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的布局结构与近在咫尺的灵岩山寺相仿。进入山门和天王殿,大肚弥勒一团和气,端坐正中。四大天王分列两旁,一个个横眉竖目,威武猛厉。大雄宝殿是明月寺建筑群的中心,正殿五间,二层翘角飞檐,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大殿中央供奉如来佛,两侧分别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合称“三世佛”。大佛背面供奉观音菩萨,脚踏莲花,手持净瓶杨柳枝,神态矜持娴静。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参拜完毕明月寺,我出来之后继续沿着山塘街向东前行,很快就到了虹饮山房。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虹饮山房现存许多与乾隆相关的遗迹遗物。山房门前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史记载:刘墉曾二度下榻虹饮山房,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饮山房的匾额及花厅内“程子四箴”的横批,就是刘墉赠给徐士元的。宅子里还展示着二十道皇上的圣旨。虹饮山房的小隐园为“刺绣皇后”沈寿故居。
从山塘街的鹭飞桥向东五十步就到了古松园,是由清末木渎镇的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财后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人物。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有极强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大厅名古松堂,为仿明建筑结构,步轩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的两根翼翅,俗称纱帽厅。步轩的四对棹木较小,分别刻有吕纯阳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檀板、韩湘子的竹笛、蓝采和的花篮等物,民间称为“暗八仙”。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典出《尧典》“八音克谐”,而苏州弹词开篇中也有“八音联欢”的曲牌,用八只琵琶进行联奏。将八只琵琶的造型刻在椽子上,如此用法,在苏州园林建筑中尚无二例。
古松园的楼厅最有特色,因檐枋下端雕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又雕有十六只凤凰,有人便称此楼厅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的雕花师傅是清末民初苏州著名雕刻艺人赵子康。赵乃木渎镇凤凰村人,最有名的作品是东山雕花大楼,木渎凤凰楼则是其早期作品,故有人称这两座楼为“南北姐妹雕花楼”。凤凰楼上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西而东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着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暗八仙”。厢房檐枋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称为“八宝”。檐下挂落为缠株花纹,有梅、荷、菊、山茶等四季花卉安放于花瓶之中,称为“四季平安”。楼下厢房的窗格上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品性高洁。窗下栏杆刻有狮子和大象,前者象征权威,后者代表万象更新。楼下轩廊的每根荷包梁上都刻有一对大象,表示“吉祥”。楼上栏杆为环形图案,中间花瓶里插有三根画戟,谐“平升三级”之音。檐下挂落插角为蝙蝠图案,蝙蝠“变福”谐音。入园可见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从外观来看,依然是那样蓊蓊郁郁,葱翠苍劲,全无半点龙锺老态。往北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实盈枝,初冬则满树金黄,为前宅后院带来一片喜气。
环树而走的是一条斗折幽曲的双层长廊,置身廊内,既可近览古松翠色,又可远眺灵岩山景,令人顿生尘外之想。园中还有一泓半亩大小的池塘,湖石假山、亭榭回廊依水而设,其建筑倒影与天光云影交织在一起,景物越发风致可人,整个花园也因此多了几分空旷,也更觉得旖旎多姿。如此水景,正应了杜甫“名园依绿水”的诗意画境。
池塘北侧为苏绣第三代传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传统的楼阁式建筑与古松园谐和一致,内中陈列的一百多幅姚氏刺绣精品更是让人领略到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神韵,也萌生出对这位年轻艺术家精湛技艺的由衷钦佩。置身局促小园,而能领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人文之美的莫过于古松园。
我沿着山塘街从西向东依次游览,榜眼府第是最后一个景点了。榜眼府第是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
冯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国士”、“一时无两”。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此进身仕途。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辞官回乡。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冯桂芬任李鸿章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努力寻求救国良策,成为洋务思想的先导。榜眼府第是冯桂芬晚年归隐木渎后所筑。
穿过门厅,大厅豁然入目,抬头可见“显志堂”匾,白底黑字,古朴凝重,为冯桂芬当年自题堂名。屏门正中一幅元人盛懋的山水中堂《秋舸清啸图》,有联曰:“涧流浚多生我禾稼,泽皋之上来观柘桑。”由冯桂芬自撰并书,诗画反映了冯桂芬晚年爱恋家乡和向往恬淡生活的思想情愫。大厅为主人在家接待贵宾之处,宽敞高爽,气宇轩昂,不难想见当年冯桂芬在家设修志局,“集九邑才俊,商榷一堂”的盛况。
出大厅右折为书房,冯桂芬晚年在此读书著述,“校邠庐”匾额之下,清代诗人张船山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冯桂芬晚年的心迹,同时也对桂芬的坎坷一生作了归纳:“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哲理背后透溢出一股辛酸和无奈。书房建筑颇有特色,其构造与一般厅堂不同,两根步柱并不落地,而是用短柱代替,短柱雕刻成花篮模样,高高挂在草架梁上,因而俗称花篮厅。这种厅堂的特点是空间大,采光好,作为书房尤为适宜。与书房相对的是书楼,冯桂芬移居木渎带来的一万多册藏书便安放于此。桂芬藏书颇富,尤以《三国志》(前后汉)手稿为著,分别盖有“校邠庐”、“独善真善之斋”的藏书朱钤。虽因战乱几经转辗,藏书却散佚不多,亦算幸事。与书楼相连的楼厅是冯家生活起居之所,楼厅前有一砖雕门楼,所刻戏文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中枋刻有四个大字“通德高风”,为桂芬座师潘世恩所书,笔力遒劲,寓意深远,体现了主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宅第部分的厅堂均为清代中期建筑,保存完好,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蕴含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凝重。出芙蓉楼步入后花园,亭轩廊榭等少量建筑漫不经心地点缀在偌大的园子里,显得清新而不空寂,疏朗而不呆滞。
榜眼府第里有三件宝,即砖雕、石雕、木雕,被称为“江南三雕”,除了上述的木雕花篮厅和砖雕门楼外,第三件宝便是庭院东侧廊内的石刻《盛世滋生图》。原图为清人徐扬所绘,写实性地描绘了康乾盛世姑苏的繁华景象,图中描绘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竟有一半在木渎。现图为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采用阴刻手法,画面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成功地表达了原作意境。榜眼府里三件宝荟萃了吴地民间艺术的精华,融诗、书、画、刻于一体,驻足其间,就像徜徉于一道艺术和文化的河流之中。
木渎古镇确实不大,当我从木渎古镇出来时,感觉她的风格与我之前去过的江南古镇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概念中那些江南古镇的主角,小桥、流水、人家,在木渎古镇都成了彻彻底底的配角,这里唯一的主角就是私家园林,而且是一个私家园林汇集地,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因地处山旁溪畔,正好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远离繁华地带,自然就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桀骜不驯的霸气。在回程的路上,我就在想,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为什么每次偏幸木渎呢?足见当时这里的山水风光能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时至今日,木渎古镇虽历经沧桑,不过风貌依然犹存。我仿佛看一只小橹舟悠哉悠哉地进入江南水乡小镇木渎,缓缓地游荡在芳香弥漫的香溪之上,左一桨是吴越的遗痕,右一桨是乾隆帝笑且吟的倜傥背影,又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了幽深婉转的曲调,演绎着二千多年前西施惊世骇俗的亡国之恋,诉不尽的寂寥和忧伤。
下一篇:江苏苏州昆山甪直古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