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创建于1960年,馆址是当年的太平天国忠王府。2002年,85 岁高龄的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2006年落成这座结合古代苏式建筑特色,现代建筑风格,山水园林三者于一体的苏博新馆。苏州博物馆焕然一新,顷刻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网红,成为当今苏州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提前在网上预约了参观时间,早餐后出发,将自家车开到据苏州博物馆相对较近的一处停车场,打车前往。人生地不熟,无奈之举,其实已并不很远。
贝聿铭于1917年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贝老将苏州视为故乡。贝老给故乡留下了自己的不朽之作-苏州博物馆,并亲切地将其称为“我的小女儿”。
苏博新馆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建筑群整体和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保持一致。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高低错落的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淡雅,为原有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元素。
为了保证建筑设计的精致独到,别具匠心,据说博物馆里每一棵树都是老先生亲自选定,栽植到指定位置。就连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设计,也均经贝老本人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统一和谐。
贝聿铭热爱几何之美,并运用的出神入化,三角形、方形、菱形作为新馆的结构特征和造型元素,表现在建筑的细节之中,入口处大厅的厅门由两个半圆造型组成,简洁得体又大方气派。
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庭园之间。这里是参观者必经之处,为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由几何形构成的坡顶,传承了苏州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局限,室内最大限度的引入自然光。
新馆不仅建筑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的创意山水园,由八角凉亭、曲直小桥、片石假山、竹林、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主庭院园林中的一泓水塘被做足了文章,发挥得淋漓尽致,水岸边几何形的模块式建筑,小桥、水榭、片石假山、松竹,还有水中倒影与游弋的金鱼,搭配得天衣无缝,虽与原生态姑苏园林相去甚远,却尽显古典苏州园林之神韵,从任何角度欣赏,都是明信片一般的景致,美轮美奂,无可挑剔。
北墙之下为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贝先生一直对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这种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一墙之隔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景观呼应,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山水园的假山用片石来摆放,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再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石片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贝聿铭都倾注了许多心血。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叠嶂。
片石假山无异于神来之笔,这些片石的层次感在白色的背景墙上形成了一组细微的轮廓和剪影,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隐喻性,像是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画出的泼墨山水画。
园中盘桓良久,流连忘返,陶醉其中,不愿离去。
再度回到展馆室内,从窗户里看见的主庭院园林依然同室外所见一样美不胜收,引人痴迷。尤其透过纱帘看风景,更是增添了一种朦胧、迷幻之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庭院园林是整个苏州博物馆的点睛之作,最美之地。
来到博物馆,除了观建筑之美,也要看展览之丰。苏州博物馆现有藏品四万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古代工艺品为馆藏特色,包揽了众多“吴地遗珍”,是一座最能体现吴地文化的藏馆。
苏州,吴地中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2500年前吴大都的建立,迈开了苏州城市文明的步伐。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斑斓的风土人情。当一系列苏州出土的吴地遗珍展现在眼前时,苏州的历史艺术长廊,东方文明的盎然生机,使八方游客们凝神瞩目,惊叹不已。
展品丰富,随手抓拍,挂一漏万,并摘引几处展板的小标题权当分类。
迎神纳财
农历正月初五为财神日,此套小摆设就是在这一天迎接财神护国公的,它集红木小件、泥塑、玉石雕刻、刺绣等多种苏州传统工艺于一体,是苏州巧匠良工的集中体现。
闲情偶寄
以下为赏玩杂件,除了以赏鉴名物、焚香弹琴、品泉瀹茗、文酒玉馔来涤烦消俗,用助清欢之外,斗虫听鸟、博奕樗蒲,甚至声色为乐,也是明清文人偶尔释放闲情,以物寄性的玩法,居然也可以玩得精致优雅,不沾染些须市井俗氛。
雕镂神工
竹、木、牙、角与金、石、玉甚至果壳、果实诸器,同为雕镂巧技,并无严格分工,多为文具或案头清供,属于明清文人日常最相亲傍的玩好之物,也是文人与工艺结盟的斯文载体,明清良工大都集于擅江湖之利,兼海陆之饶的江南地区,这里是竹木材章的原产地,紫檀、沉香、花梨以及象牙、犀角等舶来品的集散地,也是鬻奇售巧的消费区,更是闲赏文化的主流区。
攻玉巧技
苏州专诸巷,在中国玉器工艺发展史里,极有份量。明代最为著名的碾玉中心在这里,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在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出自这里,帝后的用玉也在这里琢治。乾隆还曾有诗赞道:“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
碧玉西番莲纹双耳活环八棱大洗,玉质呈菠菜绿,壁薄均匀,抛光技艺精湛,制作工整。
陶冶之珍-瓷器
青花釉里红寿桃 -结树图天球瓶。 口微撇,长颈,假圈足,腹部丰满浑圆,似天体中的星球,故名“天球瓶”。器身以青花绘桃树、桃叶,勾勒花、桃,釉里红作花蕊、花瓣之色,并绘大小寿桃九只。
粉彩山水百鹿图鹿头尊 -清-光绪。 通体施白釉。器身绘粉彩山水苑百鹿图。在青山绿水间,梅花鹿闲散悠然,姿态各异,形象刻画生动。肩部饰鹿首耳。鹿,音同“禄”,不仅代表长寿,更是政权的象 征。因此这件鹿头尊有着福禄双全、松鹿同春等众多吉祥美好的寓意。
密色瓷莲花碗,这件莲花碗是五代越窑秘色瓷精品,也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文物之一。1957年维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时,在塔内出土。这是一件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称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绝伦,出类拔萃。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叫《秘色越器》,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皇家御用瓷器秘色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黄金制品
吴门书画厅
苏州博物馆自1960年成立以来,积四十余年力搜集、庋藏传世书画,成绩可观,其质其量均称一流,尤以吴派及吴派源流诸子、四王吴恽及其源流诸子、扬州画派诸子等作品为翘楚。
中国卷轴书画自魏晋而降,繁花锦簇,代有标楬,至明清两代,海纳川而后派流衍,是集其大成者。而论及明清书画,苏州自是绕不开去的一个文人道统的“月旦”之地,其先期高蹈主义的传火于薪与随后吴派及吴派源流的一曲天下,占尽艺坛风流,目为正统。其人气之旺,单以画家论,据《吴门画史》所载,正德至嘉靖年间,即有876人;其后遂与表现主义或个性派并峙,演为交相起伏的两条主流,各擅胜场。
众游客围观的是另外两件镇馆之宝:宋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和真珠舍利宝幢。
两件宝物1978年发现于苏州瑞光塔第三层天宫,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两层木函之中。打开内函后,一件绝世精品呈现在众人眼前,这就是:宋代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通高122.6厘米,选材极其奢华,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装饰的珍珠就有近4万颗。
塔刹顶部是一颗直径3.4厘米的水晶宝珠,宝珠两侧以银丝挽出火焰造型,意示“佛光普照”。幢内置一乳青色葫芦小瓶,瓶内藏舍利九颗。
宋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
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形象生动,气势雄壮。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书斋长物
如何营构一个迥俗的读书空间,并配之以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陈设,经营起一个兼具知性与美感的书斋生活世界,这对于明代中期以来普遍的文人来说,甚至已成为比读书本身更为重要的追求。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休憩茶室和紫藤园。
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两藤虬龙盘旋,枝蔓在空中对接,紫藤花随风摇曳。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是从一墙之隔忠王府内的紫藤嫁接而来,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年)所植,雅称“文藤”,距今已有460余年,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贝聿铭十分得意于这一创意:“当人们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时,我们可以说‘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孙藤下喝茶呢!’这不又是一景了吗?”。
博物馆里附设一家纪念品商店,商品精致,陈列美观,苏艺天工,不同凡响。
拍了一张苏州博物馆模型,能看出博物馆园林式的布局与架构。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网上借用照片一张,空中俯瞰苏博及周边。
新的苏州博物馆包括2006年起开放的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旧馆)两部分,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修葺一新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成为一座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太平天国忠王府,是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这里保存了400余方“苏式彩绘”等太平天国时期重要的遗存和艺术珍品,留存数量之多,在江南是罕见的。迄今留存的建筑和彩绘、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珍贵的文化遗产。
细细游览了苏州博物馆,深感满足。时间关系,仅在忠王府匆匆一瞥,没有过多关注,因为下午还要赶往镇江。
苏州博物馆地处闹市,人来车往,热闹异常。但老城风貌保存很好,没有新建的高楼大厦,街边都是层数不高、白墙黛瓦的老建筑,还有紧邻民居静静流淌的小河,老苏州的风骨犹存,老苏州的韵味十足。
房子一栋栋出水芙蓉般在河边亭亭玉立着,安居于此,安安静静对着窗外的水和天读书,读唐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读宋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柔情荡漾的姑苏水乡,让你感觉活在当世的人间天堂,是最美、最静、最清幽的地方。
这就是苏州,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灵水秀,人文荟萃,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