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我又一次来到了苏州寒山寺,这一次是陪夫人一起来苏州游览。我已经记不清楚这是我第几次来寒山寺了,最早的那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们从武汉到上海港机厂进行生产实习,我们几个同学利用周末的空隙,专门从上海跑到苏州来旅行,我还记得我们当时特别想要去参观的景点就是寒山寺。那个时候除了寒山寺,我们对苏州的其他景点都是一无所知。这又不得不归功于我们曾经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读到的那一首唐代大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这首脍炙人口唐诗的广为流传,寒山寺由一座默默无闻的普通寺庙一跃成为了整个大中华文化区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寺院,我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文化的魅力而来的。全天下的寺庙实在是多如牛毛,为什么独独寒山寺可以名扬四海,不可否认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真是“庙不在大,有诗则名”。由此可见,文化看起来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力量却是巨大的,小小一座寒山寺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大于那些耗费巨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寺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自己的爱好就是到每一个地方,都想去看一下当地那些有文化沉淀的地方,如博物馆、寺院、文物古迹等等。
苏州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太宗贞观初,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称枫桥寺。洪武年间僧昌崇僻建,寒山寺归并寺三庵四,由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寒山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寒山寺的殿宇基本上都是属于清代建筑。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寒山寺的建筑布局因为受到所处位置的限制,并没有严格地按照中轴线来布局,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另外,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我与夫人下车之后,就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沐着悠远的钟声,穿过一座宏伟的三门黄色牌楼,牌楼正中匾额石雕贴金“寒拾遗踪”四字,它是寒山寺深厚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寒拾遗踪”为明朝翰林学士姚希孟所题,落款为崇祯癸酉冬章美书住持明五立。据史料记载,寒山,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的两位高僧,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他们的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居浙江天台寒岩,喜欢吟诗唱偈,与国清寺僧拾得结为友好。拾得本为孤儿,因丰干禅师领入天台国清寺为僧,故名拾得。唐贞观年间寒山和拾得来到了苏州城西枫桥镇上的“妙利普明寺”住持,“妙利普明寺”遂改名为“寒山寺”。牌楼内是一溜的黄墙碧瓦,围墙内就是名闻天下的寒山寺了。
千年古刹寒山寺,随处可见古迹遗踪,还未进入寺庙的大门,已在门外看见了和合泉,和合泉旁还有一块刻有“和”、“合”两字的太湖石。“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
我们继续朝着寒山寺山门的方向行走,寺院山门的前面的石拱圈古桥就是江村桥,就是张继在此触景生情写诗的地方了。大唐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的逃亡四川,此时江南的时局尚且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士子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躲避战乱,这其中就包括张继。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张继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江南水乡的秋夜勾起了这位客子的忧愁,面对月落、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外、古寺、客船、钟声等朦胧的忧愁意境,于是有感而发,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句喷涌而出。然而令张继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首诗,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掀起了多么大的波澜。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名山大川,处处都有著名的寺庙禅院。寒山寺规模不大,名气不响。《枫桥夜泊》的出现,让寒山寺名声远播,成为与少林寺、灵隐寺、大相国寺、法门寺、白马寺等相提并论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在江村桥与寒山寺山门之间,寒山寺照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庄严厚重,黄墙黛瓦,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黄墙上镶嵌有三方古朴苍劲的绿色青石,上面刻着“寒山寺”三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寺庙增添了庄重感。山门两旁是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走进山门,山门佛龛背后站着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
寒山寺的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的是一幅唐代僧人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其他寺院供奉的南海观音菩萨。画像据说是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却又不失眉目传神。画像中寒山右手指地,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而身旁的拾得更是袒胸露腹,欢愉静听。寒山与拾得两人之间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他们的对话中,话语不多,世俗之人如能参透,一定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减少无数烦恼事,增加生活幸福感。
从大雄宝殿出来,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远望屋顶,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这一组塑像群的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吻合。藏经楼在二楼,里面秘藏了大量珍贵的佛经。一楼是“寒拾殿”,这也是寒山寺里的一大特色,殿的正中供奉着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的泥塑金身像,拾得举持荷花,寒山捧托食盒,这便是“和合二仙”的由来了。他们纯朴浑厚,嬉笑见神。我凝视着他们的塑像,忽然仿佛看到了佛祖手拈婆罗花时的禅意,更看到了摩柯伽叶参悟后报与的会心一笑。在寒、拾塑像的背面立一巨碑,嵌有千手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的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
游寒山寺,总想观赏一下钟楼,钟楼就在寒拾殿的旁边,步入大殿南侧“性空世界”的月门,可以望见绿树掩映的钟楼,翼然如亭。钟楼为二层,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走进钟楼,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展示在我们眼前的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早就不是诗人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据记载,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那口大钟也早已不知下落。目前的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由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绕梁,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我们从钟楼一路看着明清风貌的建筑过来,普明塔院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也是寒山寺的最高点。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开山之塔的形制与层高,无史料可据。寺经几焚,塔遭三毁。然建塔之志不灭,建塔宏愿常萌。经秋爽法师鼎力,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宝塔的建筑蓝图,是以敦煌壁画中唐塔造型为样本,同时参考山西五台山南禅殿、佛光殿,以及扬州平山堂的建筑形式设计。
普明宝塔的台基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四边有台阶拾级而上,气势宏大。平台四周花岗石斗拱托起石栏杆,石栏立柱上整体圆雕牡丹花。台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铜卧狮一座。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仅14厘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宝塔西东南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2层到4层的顶面是各种几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绘制佛门演变发展的图像。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庄,各层渐次收进,底层对边为8米,第五层对边为5米。五层皆有塔廊平台供人驻足眺望。近水远山,一览无余。塔中设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层塔内,边长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层楼面下,边长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宝物。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光华四射。华盖和水焰上各有4组(8个)和6组(12个)飞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轮和4个方位刹链上,以及各檐层下共设置108个风铎(遇风即响的占风铃)。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后方,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占地约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院内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状,出檐深远,具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进塔院钉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宁(性空书),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
普明宝塔北对法堂,法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单檐庑殿。正脊紧凑,两端吞脊兽鸱尾相向高耸内曲,外沿有鳍状边缘,正中饰宝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檐角远伸;斗拱硕壮疏朗,沉雄敦厚,体现大唐建筑风范。堂前池水环绕,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法堂是寺院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重要建筑,也称讲堂,是讲演佛法、举行受戒仪式,以及重要集会的场所。每逢圣诞或重大佛事活动,常于此举行法会,钟鼓齐鸣,场面庄严隆重。寒山寺佛教图书馆暂设其中。法堂匾额为谢孝思题。门外廊间悬挂着金碧辉煌的抱柱楹联四副。门前抱柱联:“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冯其庸撰并书。两侧联:“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钱绍武撰并书。法堂走廊抱柱联: “众生觉悟当成佛;正法宏扬本在僧。”茗山撰并书。两侧联为: “华藏庄严,等太虚而成量;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杨仁恺撰并书。法堂内挂性空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拓中堂,两侧联为: “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王禹时撰联并书于燕京”。
沿法堂两侧向南,有碑廊相环通,壁间嵌碑刻77石,图文并茂,融汇古今,满壁生辉,蔚为大观。进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寒山寺碑廊”石碑。在其余76方碑刻中,书写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有11石,有集宋代王硅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诗碑;其他书题者为张继(溥泉)、李大钊、陈云、启功、钱太初。各类画像、图画石刻13石,有谢孝思《十六罗汉画像》2石,王锡麒《观音大士宝相》,僧法磬、觉明题《极乐世界庄严全图》,张晓飞《玄奘》画像等。图画类有凌虚《寒山寺重建唐塔图》,邢少兰《梅花图》,孙君良《寒山寺图》,徐源绍《花鸟图》,蒋风白《兰竹》,马伯乐《张继枫桥夜泊图》,杨旭《竹石图》等。其中郑板桥《墨竹图》上,有陈从周、顾廷龙、王蘧常、施蛰存、苏步青、周谷城、俞振飞等多人题跋。
其余为古今名流诗文刻石,有明代祝枝山草书《千字文》书条9石。清代俞樾隶书联句:“山野所乐世无禁:金石之辞臣有长。”邓石如篆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石刻4石。镇江金山寺住持茗山法师书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落款为“性空法师嘱为碑廊书”。有三乐老人方建中书诗:“游到姑苏兴倍浓,园林苍翠水溶溶。一舟行傍枫桥泊,静听寒山夜半钟。”有崔护题诗:“南朝古寺喜新颜,塔影钟声不一般。缘是天台开妙果,四方游子谒禅关。”下署“寒山寺复建古塔碑廊,赋之记盛”。题咏普明宝塔的有寒山寺住持性空、上海玉佛禅寺住持真禅、章节、钱仲联、仲贞子等。此外还有松年、费新我等多人的题书石刻。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仿唐式角楼一座,雄踞拱卫。对着宝塔基石四角,分立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灯笼”四只,状如小塔。塔院内及周围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庄严宁静。
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这些都是寒山寺历史演变的碑证。寒山寺的寺院不大,却秉持了精巧细致的风格,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环顾寺院,殿堂轩昂,木廊飞檐,窗棂斗拱,香火颇盛,人来人往,枫木相间,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色古香,引人入胜。登塔远眺,寒山寺周围翠竹牡丹,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凭窗看去,青林一片,红楼数幢,别是一番风光。寺前隔墙临水有江村桥一座,江村桥畔,良田千顷,一直延伸到太湖边,远处灵岩、天平诸峰,浑然一色,绵亘如屏,妩媚的江南风姿,任人饱览。当我们走出寺院,不禁又回身伫立了片刻,凝望着黄色的院墙和参天的古木,我还在想着唐朝诗人张继听到的那悠远而肃穆的钟声,仿佛耳边又传来了那首传诵了一千多年的朗朗读诗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一篇:江苏太仓沙溪古镇游记